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泰山拥有浓厚的宗教文化传统。自远古起,泰山就被视为神人自天降临之地,①秦汉以降,加之汉民固有冥界和地府思想的流行,泰山又兼具了神山与鬼都的双重宗教品格。②因而,围绕着泰山,古代的统治者和普通民众举行了封禅、祭祀等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基于统治者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统一中国的元世祖在宗教上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政策,采纳了道教玄教派代表人物提出的在元大都建构东岳庙的建议。东岳庙是道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的文化空间,其起源于源远流长的泰山神的敬畏与崇拜,属于农耕文明的文化传统。从中国王朝续替的传统看,祭祀泰山神东岳大帝进入了我国的礼制传统,成为一个超越了地理空间本身属性的礼法概念,建构东岳庙成为一个象征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文化传统传承的文化符号。元代在北京建构了东岳庙,包容、认同、继承历代的祭祀泰山神的传统,完成了元代对于继往王朝的政治续替。此后,元代历代皇帝和鲁国大公主继续对于北京东岳庙文化的认同,这是中华文化共同体建构的过程的文化叙事。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6,(10)
正佛教的本质,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从印度到中国,从古代到近现代,佛教顺应时空因缘的变化而衍生出不同的教育方式。经典传译是中国佛教兴起的第一步,由此而产生了两晋至初唐的译场教育,伴随着大乘经典的翻译与义理辨析,培养出精思博学的义学僧群体。唐代八宗并起,开创出真正中国化的教证体系,而禅宗的清规制度和丛林熏修更成为此后一千多年中国佛教教育之主流。这一格局直至晚清之际被"千年未有"的政治、文化巨变浪潮所冲破,从此  相似文献   

4.
张隽 《世界宗教文化》2012,(3):52-56,120
古代中美洲各个不同文化在贵族的礼仪服饰上共享很多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服装的相互关系以及跨越时空的仪式活动连续性展示了它们之间内在的历史联系。这篇文章意在探究玛雅早期壁画和后奥尔梅克石碑雕刻中刻画的礼仪服装所表现的象征对应关系的内涵。这些服装的样式和象征内涵衍生于早期奥尔梅克的鸟神祭祀的装束。至后盛期,玛雅祭祀披风在样式和象征意义方面呈现多样化特征。但是,它们仍然出现在一些类似SanBartolo壁画里祭祀活动的场合。  相似文献   

5.
宋代的宗族祭祀和祖先崇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代中国普遍的宗教即是家族社会之宗教”,宋代作为宗族组织的奠基阶段 ,在宗族祭祀方面逐渐形成并确立了适应当时社会世态的新体系。主要表现是 ,祭祀对象重在始迁祖以下的历代祖先 ,祭祀方式则以祠祭和墓祭为主。宗族祭祀的核心是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决定了宗族祭祀 ,宗族祭祀又加强了祖先崇拜观念。因而 ,宗族祭祀具有收族的功能 ,起着强化族权的作用。同时 ,宗族祭祀还对宗族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而也是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基础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三皇五帝史统的最终确立,与汉代谶纬思潮的盛行密切相关。综考三皇五帝史统的形成原因,既有天文历法上的启发借鉴因素,又有宗教祭祀层面的社会信仰需求,更重要的是作为政治上的法统传承象征,能给国家神话提供秩序支撑辩解。三皇五帝历史体系的主要属性,是古史系统与祭祀祀典的合一。其中既包括圣人崇拜的文化心理意识,又从历史传统上印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信仰特征。  相似文献   

7.
"诗可以兴"作为人类"轴心时代"所创造的诗学范式,与西方人类学批评存在巨大的差异,奠定了中国诗学的人类性探索的基础。"兴"的本义是祭祀礼仪,孔子首次提出"诗可以兴"这个诗学命题,是将《诗经》的功能与祭祀作用相提并论,不是在宗教的迷狂中而是从对祖先的崇拜中寻求精神文化原型;"兴"的内在意义就是"复礼",精神文化原型不是回归到人的原始自由状态,而是呼唤人的理性精神的勃发;"兴"在形式上"托物于事","草木鸟兽"等自然物象作为精神文化原型的外在形式,不是泯灭人的情感成为精神考古,而是在与人的情感的会通中形成的,具有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8.
要宣传无神论,就要了解有神论。要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就要了解传统文化。本文考察了中国古代孔子从人到国家公神的历史过程,说明古代国家祭祀孔子的性质,可供了解中国文化性质之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天、地、日、月等八种自然物的祭祀活动在太公封齐之前即已在齐地分散存在。随着原本相互独立的八种祭祀活动在战国后期被整合入同一个祭祀体系之中,八神祭祀开始以整体面貌出现,并实现了由东夷祭祀之俗向齐国祭祀之礼的地位跃升。由于八神祭祀与关中雍地诸畤祭祀分属不同的宗教祭祀系统,所以在后者成为国家最高郊祀礼的秦代及西汉初年,八神祭祀复由齐国祭祀之礼蜕变为统一帝国内部的地方之俗。在西汉武帝朝变更秦制、更立汉制的时代背景下,八神祭祀所具有的崇拜自然神祇、重视“神圣空间”等祭祀理念,藉由齐地方士传入关中,并通过与国家祭祀之“礼”的深层次互动与交融,直接促成了武帝朝汉家郊祀体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10.
严锡禹 《天风》2017,(3):27-28
利玛窦是用中国文化阐释基督教神学非常成功的传教士之一,他所取得的成功,与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密切相关,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主要就是对中国儒学的认识。他将中国儒家分为宋明儒家和古代儒家,指出宋明儒家已经不是古代儒家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儒、佛、道三教并提,没有人觉得有什么本质不同,所争仅在是非;与此相应,是孔、老、释迦均圣,没有人觉得孔与释、老有什么本质不同,所争仅在高低。利玛窦来华,儒服传教,遂倡儒教非教说。利玛窦死,继任者立即认儒教是教,并由此引起中国基督教内延续数百年的所谓礼仪之争。在清朝末年的变法自强运动中,康有为企图访基督模式改革儒教。在清朝灭亡之后的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陈独秀等人力倡儒教非教说,为新派学者所接受,遂成为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性质的定论。从那时到现在,一切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著作,几乎都在这个基础上立…  相似文献   

12.
漫说谪仙     
黄景春 《中国道教》2006,373(2):28-31
说起谪仙,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其实谪仙这个名称并非从李白开始,也不专指李白。谪仙从哪里来谪仙之说是我国古代神仙信仰的产物。神仙包括神和仙两种崇拜对象。神是先天存在的,是各民族文化中所共有的;仙,也叫仙人,是人经过修炼之后,获得长生不  相似文献   

13.
泰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山、圣山,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其原生的信仰和文化,几千年来渗透、辐射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对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对泰山原生信仰和文化的内涵之研究,以及对这种信仰和文化的时代定位问题的研究,尚属薄弱.泰山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可它的核心是什么?特色是什么?当代泰山宗教信仰、文化以及旅游经济,如何来传承这种传统,需要一种信仰的定位,一种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新意的定位.基于此,本文试图梳理泰山原生信仰和文化的脉络,进而探讨当代泰山信仰应如何定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道教山岳崇拜渊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与巫术,后来又因受到神仙信仰和封建社会国家祭祀宗教的影响而初成。道教将山岳崇拜吸收进自己的信仰体系后,加以内化、升华,与"道"信仰、修真思想和修真实践紧密融合,构成道教文化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外丹何以长生"是外丹理论的核心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回答几易其说,从汉代的通过祭祀、封禅召唤仙人以成仙,至葛洪提出的"假求於外物以自坚固",至其后的外丹是矿物之精华、是天地之元气,最终的演化为外丹是"道"的显化,故服之可长生。炼制外丹的材料也从五金八石发展为唯铅汞论,乃至真铅真汞。真铅真汞并非现实中的金属,而是阴阳二炁、先天一炁,传统的外丹炼制方法对此已无处下手,而内丹术则从人体自身找到了办法。唐宋内丹兴起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外丹理论已经走向终点,而内丹理论承接转向,开创出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三代以来以礼乐、"三才"与阴阳所构成的宇宙观和社会人生观是古人文化视野中最大的解释系统,广泛地闪现在古代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并贯通于古人关于天、地、人三界的理解中,成为中国古代知识系统与信仰体系的核心所在。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清理了礼与乐不同的质态特征与精神品格,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与普遍联系,以及在"六艺"传统中的价值与地位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思想渊源“杂而多端”。流行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哲学思想、神仙方术、祭祀祭礼等,均为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道教在这些传统思想的滋养之下,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信仰体系。正因如此,才有“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蒙古历史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联系古代蒙古狩猎社会文化,探究了蒙古古代只勒都、主格黎这两个极其密切关系的词语,认为只勒都是古代狩猎社会信仰的一个重要习俗;而主格黎却是以向祖先和腾格里(天)供奉猎物福禄的只勒都而体现的父权制全体血缘宗族所参加的祭祀。同时,还基于只勒都和主格黎的词根、词源演变,提出并解释了两者在蒙古古代祭祀文化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巫舞作为我国舞蹈的起源,是我国原始宗教祭祀性舞蹈的一种。不同时期甚至不同地域的巫舞所反映出的民族文化是不同的。我国巫舞的发掘研究始于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巫舞的功能特点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研究历史悠久的祭祀性舞蹈的发展现状,以一个较新的角度去探讨巫舞的本质与特征、巫舞与祭祀性舞蹈之间的联系,可以发现巫舞对中国舞蹈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道教追求实现的目标是长生成仙,这种追求是道教信仰的特色。本文试图通过探讨道教长生成仙信仰的形成来说明这种信仰乃是人类渴望超越有限的心理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形式受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道教追求超越有限的途径是一种宗教的途径,但也受到人们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