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方法论的无神论是哈贝马斯后期宗教思想的核心.从方法论无神论的立场出发,哈贝马斯既认可宗教的本质内涵是现代性的一项重要资源,又承认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与宗教可以平等共处,在后传统社会中理性包容着宗教,在以交往理性为基础的普遍主义和程序主义伦理学中宗教构成话语伦理学的伙伴,在包容着解放潜能的现代民主法制社会中宗教共同体乃是政治共同体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2.
超验主义产生于美国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是一场哲学和文学交织并分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直接影响了当时的现实废奴运动,而且为美国文艺复兴的思想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中的一些观点,特别是他的个人主义思想已经成为美国文化和传统意识中的重要成分。本文试图从形而上学的超验维度梳理分析爱默生的思想来源,阐释爱默生的理论框架及其实质.揭示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马克思主义可以定义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阶段,它是一场与马克思思想有关的思想运动和政治运动。这里,我不可能对新马克思主义作全面介绍,甚至连粗略地勾画也不可能。我只想研究同萨特尔和哈贝马斯的改造尝试(指改造马克思主义的尝试——译者)有关的一些现象。我将说明,在他们那里,马克思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里,我试图探讨一下这一新阶段的规定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评哈贝马斯对全球化政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的学术生涯从一开始 ,就有着强烈的政治兴趣和政治倾向。然而 ,哈贝马斯最近十几年的政治哲学不再是要论证西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 ,而是要论证它的正当性。简单说来 ,就是西方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具有普遍主义性质的共和主义 (法治国家 )和人权与民主的基本原则上 ,因而具有超历史、超民族、超地域的普遍性 ,这种先验的普遍性是它合法性的根本保证。哈贝马斯的全部理论 ,正是建立在普遍主义的原则上。要证明他普遍主义的政治哲学 ,必须证明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这就使得民族国家消亡的思想成为他近年政治哲学思考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5.
引言大约三十年以前,《哲学、政治学与社会》丛书的编者写道:“无论如何,政治哲学现在已经衰亡了。”他首先考虑的是英一美的分析哲学,在这些范围内,他的这种直觉不幸言中了。不过最近的事态已经戏剧性地把这种状况颠倒了过来,从而今天,政治哲学又一次成了哲学事业的中心。分析哲学家们以前满足于去分析哲学术语的意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最近十年来对欧洲一体化的学术讨论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后民族主义理论为解决后民族格局下民族国家出路问题、推进一体化背景下个民族国家的顺利融合提出了合理的途径。本论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深入剖析哈贝马斯的后民族主义理论,发掘其为后民族格局下民族国家社会的建设以及推动世界格局在一体化全球化趋势下健康发展所提出的构想的合理性,充分发挥其对政治经济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桂权 《世界哲学》2007,2(3):80-86
笛卡尔以前的形而上学(包括神学)是存在论的形而上学,即为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寻找超自然、超社会的最终根据、本原的理论。笛卡尔实现了形而上学的转向:从存在论转向了知识论,他为意识现象、认识现象寻找到了最终根据或本原:我思。本文系统论述了笛卡尔的形而上学观点。首先,论述了存在论形而上学的含义及其演变;其次,论述了笛卡尔的形而上学观点;再次,论述了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蒲鲁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特点是实现形而上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结合,或者说用哲学方法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过去的研究普遍忽视或一味拔高、贬低蒲鲁东的上述理论。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贯穿了蒲鲁东的研究始末,他最初主张通过所有权批判,进而求得形而上学规律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应用;在创立了"系列辩证法"之后,他建构了"经济进化的系列",力图将政治经济学变为一种"在行动中的形而上学"。尽管蒲鲁东的上述思想包含着政治经济学变革的要素和可能,但由于其带有强烈的观念论色彩而无法付诸实现,也必然会遭到马克思的严厉批判。  相似文献   

9.
论康德批判的形而上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德的批判哲学对形而上学作出了全新的诠证。通过这个诠证,康德表明,未来科学的形而上学如果可能,那么它的关切已经从存在本身(物自身)转向经验现象条件的批判。所谓近代哲学的转向只有到康德的批判哲学才能真正完成,因为它彻底放弃了古希腊传统形而上学的关切,将形而上学与认识论整合为一体,使形而上学受到人类认识的约束。在这个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用以建立其新理学的形而上学的方法是"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的结合。"正的方法"也称为"逻辑分析的方法"。冯友兰的形而上学理论受到洪谦(曾为维也纳学派成员)的批评。蒯因从西方分析哲学内部突破维也纳学派"拒斥形而上学"的理论,促成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语言学转向;与之类似,冯友兰从西方分析哲学外部完成了这种突破,结合中国哲学重建分析性的形而上学。冯友兰的形而上学并非继承维也纳学派的观点,因此,洪谦以及其他一些学者站在维也纳学派的立场上对冯友兰的形而上学理论进行批评,那是不得要领的。  相似文献   

11.
论哈贝马斯对道德规范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把道德规范视为一种主体间性结构,主要从两个方面对道德规范进行建构:一是在先验层面上,渗透重建后的理性即交往理性于道德规范之中,矫正其中的强制性关系和被扭曲部分;二是在现实层面上,通过相互作用建立理想的主体间性结构,依据角色结构的发展促使个体道德资质的形成,凭借原则提供道德依据和资源。哈贝马斯对道德规范的如此建构,确保了道德规范的可论证性和实践有效性,使道德问题重新诉诸一种更完善化的理性观念,最终使道德自我与相关他者实现内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在<知识与人类旨趣>(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中,哈贝马斯试图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已经完成了的理论普遍化--通过把他们的"揭露"(unmasking)方案置于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论中.近些年来,哈贝马斯经常批评的一种当代法国思想,却是从怀疑马克思和弗洛伊德、怀疑怀疑者、怀疑"揭露"开始的.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早期提出了一种"共识论"或"话语理论"的真理观,将西方哲学长期以来以"看"为中心的认识模式转变成了以"说"为中心的模式。然而这一理论完全缺乏实在论的维度,因此面临许多哲学上的困难。这些困难导致哈贝马斯后来提出了一种新的"实用主义"真理观。借助于这种新的真理论,哈贝马斯力图将真理的"看""说""行"三个维度整合在一起。这一整合后的理论尽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却极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政治哲学研究领域里,存在两种理解国家的方式,分别为形而上学国家观与现实主义国家观。形而上学国家论与现实主义国家论作为两条阐释路径,一直在政治思想史中存在着,而且以相互斗争的方式纠缠在一起。霍布斯把国家与主权者做明确区分,强调国家本身所具有的意志性与人格性,明确体现了形而上学国家观。霍布斯的利维坦并非指称具体的主权者,而是国家。霍布斯引入授权与代表概念也说明了主权者只是国家的代表者。霍布斯的形而上学国家观不仅重塑了人们对现代政治生活的理解,也可以弱化其政治哲学的不宽容形象。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开端是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经由苏格拉底、柏拉图理念论的发展,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完成了形而上学的初步奠基。古希腊形而上学是一种研究"存在"的本体论体系,其理论原则是柏拉图的"世界二重化"。从奠基路径上看古希腊形而上学是通过概念逻辑的方式建立的一种对象性的形而上学,其基本思路是以理性认识的方式来把握万物的本质和真理。形而上学作为西方哲学的核心内容,从古希腊时期起就蕴含着理论与精神的一体性,力图彰显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的深层关联,以及其超越性的神学旨趣。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苏轼所用概念及命题的详细分析发现,苏轼以《苏氏易传》之注释为载体,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次对世界进行了的精细地分析。在苏轼看来,道与气是形而上的存在,道在万物中之运行亦称之为神,而阴阳二气之相交则打开了万物创生的生生之门。在形而下的世界中,有生有物,物转相生,万物以其存在的多重维度,形成了生动活泼、变化万千的世界。而人作为万物中之卓越的存在,则通过性的通道与道建立了声与闻的关系,进而成为"人能弘道"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鹿林 《世界哲学》2006,(6):44-51
卡尔纳普是现代西方哲学家拒斥形而上学的典型代表,以哲学科学化的立场,分析科学概念和澄清哲学问题是他哲学活动的基本目标。卡尔纳普通过自己的哲学活动,极大推进了科学哲学的发展,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他在激烈拒斥形而上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偏颇与失误之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早期哲学思维方式属于本源论模式,具有形象化特征,欠缺思辨性。佛教将万物视为相、用,以为其体或为心、或为空等,表现出哲学思辨模式。宋明儒家吸收了这种抽象化思辨模式,其代表之一为朱熹。朱熹以体用论为思维方式,将万物之理视为体,万物之流行与发用视为用,比如道之体为性,道之用为情。体用方式成为朱熹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模式。早期的朱熹体用论依然具有本末论色彩,其表现为中和旧说。后来的体用论有效地克服了本末论(本源论)的局限性,进入了思辨性阶段,其表现为中和新说。朱熹体用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哲学提升为思辨哲学,并成为一种追问终极性存在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9.
论斯特劳森的描述的形而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初,正是分析哲学面临困境的时候。这种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理论支柱,主要是意义证实原则和对分析与综合的区分,受到了分析哲学家们的质疑,提出挑战的分别是亨普尔和蒯因;二是维也纳学派提倡的逻辑分析方法受到了牛津日常语言哲学家的挑战,这主要来自后期维特根斯坦、赖尔和后来的奥斯丁等人。正是在这种哲学背景中,斯特劳森显示了自己的哲学才华:首先是在1950年发表《论指称》一文,对罗素的著名的摹状词理论提出了挑战,用语言的使用方式取代指称对象作为意义的标准;其次是在《个体——论一种描述的形…  相似文献   

20.
论时间引入形而上学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统治欧洲哲学思想两千多年,却在近代受到猛烈的攻击。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探讨“猪存在”后面、上面、外面的最根本、最原始、最本质的“存在”,似乎这个“存在”是事物的一种特别的属性,加到任何事物中去,就会使该事物“存在”,像现在的味精加到任何菜肴中去都能提味一样。康德对此大加批评,指出“存在”是一综合判断,并非事物之任何属性。将“存在”加到事物中去,不能对事物增加任何东西。于是,如此理解下的“存在”只是毫无内容的一个抽象概念。言之凿凿。于是康德以后,西方哲学侧重于知识论,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