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里,包含了丰富的经世致用思想。王阳明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对程朱理学流行后导致"记诵词章之习"盛行之弊端的修正和纠偏。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提出"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工"的思想,认为致良知与声色货利等人的物质欲望密不可分,主张考虑利害和人情而务求公私两便;重视"体究践履,实地用功",肯定功利和事功,把格致诚正之说落到实处,而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提倡和肯定"居官临民,务在济世及物",重视"亲民之实学"等方面。探讨王阳明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于完整、客观把握其思想的全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儒家道德哲学是由三个层次的基本内容构成的整体结构,它为我们研究黄宗羲的道德哲学思想提供了诠释框架。黄宗羲的道德哲学集儒家道德哲学之大成,在价值目标上强调仁义与事功的统一;在道德哲学的形上基础上,强调主宰与流行的统一;在实现道德价值目标的路径上,强调本体与功夫的统一。黄宗羲道德哲学思想的这些特点,对于晚明的空疏学风有补偏救弊之功,同时对当时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兴起也有推波助浪之效。  相似文献   

3.
黄宗羲教育思想试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清初的黄宗受,不仅是一位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有创见的教育家。黄宗象在后半生十分重视学校教育,把自己的全部政治抱负寄托在学校教育上。那么,他所追求的理想学校的性质是怎么样的呢?他在教学中采取了哪些与众不同的方法呢?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有些什么合理因素可供我们批判地继承呢?这些,就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一、崭新的学校设想《明夷待访录》专列《学校》一篇,集中阐述了黄宗责对学校的主张。他把学校分成中央和地方两类。中央的叫太学,地方的叫郡县学,分别由祭酒和学官主其事。他主张各类学校都…  相似文献   

4.
300多年前,黄宗羲以其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清醒地意识到世俗迷信、陋习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提出必须革除迷信和陋习的主张,并运用气化论揭露种种迷信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5.
在君主论、革命论、国家论方面,黄宗羲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君主论方面,黄宗羲以“职能”说突破了孟子的“天命”说;在革命论方面,黄宗羲在恢复孟子的“王朝革命”思想的正当性的同时,去除了其“天命”色彩,揭示了“革命”的功利性一面,扩大了革命主体的范围;在国家论方面,黄宗羲根据孟子的“民贵君轻”说,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论题。突破了“君国一体论”的框架。以黄宗羲为代表的中国的政治传统与西方的近代政治思想具有相通因素,二者交汇在一起,形成了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潮。  相似文献   

6.
黄宗羲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其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通过与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对比,我们发现,黄宗羲政治伦理思想仍是在继承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又大大超过了传统民本思想而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通过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对比,我们发现,在其民本思想中并不包涵近代意义的民主思想,他的"民权"思想与西方近代的"主权在民"思想也存在较大的距离。对黄宗羲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定位应以这两个方面为座标。  相似文献   

7.
2006年4月1~3日,在黄宗羲的故乡浙江省余姚市召开了“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浙江省社科院等单位共同承办。与会学者90人。现将会议综述如下。一、关于黄宗羲民本思想研究对于黄宗羲民本政治思想性质的定位问题,尽管一般都承认其历史的进步性,但就其是否具有民主性进行评价时,与会学者们提出了见仁见智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民本说。中国人民大学王政尧教授认为,黄宗羲“万民之忧乐”为天下大事的民本思想作为一种进步的政治思想,有其突出的进步性,同时表现出明显的务实性。浙江省委党校董根洪教授认为,黄宗羲的…  相似文献   

8.
黄宗羲和朱舜水同是明末清初实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但两人的实学思想却有重要区别。本文揭示了三方面的重要区别:(1)弘扬原始儒学而反对理学与继承原始儒学又发展理学的区别。(2)维护封建君权政治和宣扬民主启蒙思想的区别;(3)传播儒家文化和潜心史学研究的区别。文章最后从上述区别中得出了不能把反理学、倡启蒙视为实学思潮必具的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9.
崔罡 《管子学刊》2023,(1):109-118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在中国传统政治统治中,存在着君主掌控的立法权、官僚掌控的行政权和胥吏掌控的执法权相互钳制的混乱状态,此种状态是由不同利益群体间私意、私利的争斗所导致,其本质是“三代以下无法”。故而,黄宗羲设计出“治法”。此“法”是“治天下之具”,目的是限制一切的私意,实现其理想的“依法治国”。“治法”的主要内容是:把立法权交给学校,并由学校对行政权进行监督;把行政权交给官僚系统,并通过去除君主、裁并胥吏、专业分工来保障其运作的独立性。黄宗羲的“治法”思想反映出当时政治哲学思考的特点,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史晓风先生将新版《黄宗羲全集》赠送给温家宝总理,在附信中说:“吾乡浙江余姚先贤黄宗羲先生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一册《明夷》三页);‘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十页);‘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五页)。诚为石破天惊、醒世骇俗之论。阁下就职演说中曾及‘黄氏定律’,黄氏之学术成就,毋庸赘述。本书主编沈善洪、吴光先生,虽未谋面,夙知均为笃学之士;浙江古籍出版社曾出版拙作《恽毓鼎澄斋日记》,以严谨称。故虽未细阅,已能判定其为赏心悦目之书,用敢割爱奉赠。如荷置之书斋,于宵旰勤政之余,浏览赏析,则不独先贤及今之有关诸君额手,仆亦感同身受矣。”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1610-1695)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他作为一代文化宗师,对自己的丧葬问题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生前所作的《梨洲末命》和其他有关丧葬  相似文献   

12.
明末,由于王阳明后学的盛行,士林学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黄宗羲语),空疏已达极点。有的打机锋弄隐语,几近狂禅。针对明末学风的空疏,清初一些学者起而提倡“实学”。所谓“实学”,用当时颜习斋的话说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而贯穿这所谓“实学”的一个中心思想,便是经世致用的精神。所谓经世致用,就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当前的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的政治联系起来,而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挥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在明清之际涌现出的思想家群体中,黄宗羲(1610-1695年)是杰出的一位。黄始与李、孙奇并称“清初三大儒”,后又与王夫之、顾炎武并称“清初三大儒”。他是恩格斯所说的响应自己时代呼唤而诞生的“在思想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①他与同时代的思想家们相互呼应,从哲学、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向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禁欲主义以及抑商思想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掀动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批判思潮,具有早期启蒙主义的意义和品格。一、以心统理气的宇宙观理气关系以及心理关系…  相似文献   

14.
黄宗羲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 ,在清朝及近代有重大的影响。二人在经历、经世致用思想、治学等方面均有可比较之处。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都进行了批判 ,并针对明朝的社会弊病提出了大体相近的改革方案。但在对待宋明理学上 ,他们的观点却有明显的不同 :顾炎武猛烈批判陆王心学 ,对程朱理学也有微词 ,主张回复原始儒学 ;黄宗羲维护王学道统 ,弥合朱陆 ,修正王学。对清朝官修《明史》 ,他们虽未亲自参与 ,但都表示了关切 ,并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悦  金圣基 《孔子研究》2019,(1):98-103
中国古代儒家哲学形态从宋明理学向明清实学的范式转换,不仅有对立性、断裂性的一面,亦有关联性、连续性的一面。从后者来看,这就意味着从宋明理学向明清实学的转轨有其"内在理路"可寻。作为理学与实学交融(虚实结合)的重要学术典范,黄宗羲实学思想十分明显地表现了宋明理学向明清实学的连续性发展。从"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本体论到读经穷理"会众合一"、"一本万殊"的方法论,再到"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的治学观,都反映出梨洲之学试图矫正宋明理学家"读书不多"亦或"多而不求之于心"的空疏之弊,力倡道德修养、读经穷理和治学追求上的"实心"、"实学"、"实功"的基本实学立场。可以说,梨洲之学既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性总结,又是对明清实学的创造性建构,这构成了黄宗羲实学思想特质的一体两面,由此也反映出了宋明理学与明清实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6.
黄宗羲与清代学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已经考知的黄宗羲的著作,论述了黄宗羲的三大学术成就:一、提出了系统批判封建专制,实行社会改革的具有民主启蒙性质的政治思想纲领;二、为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中国史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提出了“理气心性”统一论,创立了以“一本万殊”为指导,以“会众合一”为方法的哲学史观。“自三代以后,乱天下者无如夷狄”的命题是黄宗羲以反清为目的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表达,而“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命题则体现了以反君主专制为目的的民主主义精神。“经世应务”是贯串黄宗羲一生的基本精神。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主张,培育了与乾嘉考据学派迥异的清代浙东学派的独特学风,并对清末民主主义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梁剑 《学海》2012,(1):160-164
本文从人物之际的角度探讨黄宗羲的"一本万殊"思想。黄宗羲从刘宗周那里接受了一个基本命题:"盈天地间皆气也。"黄宗羲的气本论在肯定人与物一气相通的同时,认为气化流行造成"万殊":人有人之性,物有物之性。从人物之别到人禽之辨,黄宗羲强调,人性区别于物性的独特之处在于纯粹至善的不忍人之心。通过"心即气之灵处"的命题,一本万殊展示了更为丰富的意蕴。从气到心意味着天地万物的一气相通从本然状态转变为道德明觉状态。另一方面,"心即气之灵处"意味着心与气的相互确证。心与气相互确证,这一点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认识论意义:气担保了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的同源性,而这一同源性进而担保了"人心之理"与"天地万物之理"相互吻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对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的青睐,是无可非议的。但忽视黄宗羲是个哲学史家,使他的哲学史方法论向隅多时,是极不公允的。黄宗羲提出了相对于他那个时代较为系统深刻的哲学史方法论原则,本文拟以《明儒学案》为主,兼及其它著作,对之作一个发微式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黄宗羲的政治哲学在公共性维度有着丰富的体现。黄宗羲正视人性之私,但要求为政者在履行公职时应以公抑私,君主不能以最高权位谋取一家一姓之私,群臣也不能将职分定位在效忠于一家一姓。黄宗羲主张,国家的大根大本在于制度建设,但制度建设的正当性不在于维护帝王统治,而在于其利于天下万民的动机与措施。为了更好的使民众参与政治事务,黄宗羲特别主张通过完善"学校"制度和拓宽"取士"渠道来促进士人和民众的公共议政、公共评判、公共参与,以此完善国家的公共治理。黄宗羲的公共性思想既是传统儒家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也是近代以来公私之辨的先声,对于现代政治治理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历史语境及当代语境中 ,许多思想家把黄宗羲与卢梭相提并论。有的把二人并列起来赞同 ,有的把二人等同起来批驳。前一种情况如梁启超和蔡元培 ,后一种情况如章太炎。无论何种情况 ,其前提都是认同二人思想的共性。因此 ,要解读黄宗羲的政治思想 ,卢梭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参照。一卢梭有一句名言 :“人是生而自由的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第 1 0 2页 )这句话内涵深刻而丰富 ,既包含着卢梭本人对现实社会的坚决否定 ,又反映出他对寻求摆脱社会不平等而进行的深刻的理性思索。为了给自己的理论立论 ,他把人的社会性抽象掉 ,把仅仅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