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芸 《中国道教》2009,(1):52-55
<韩湘子全传>,又名<韩湘子十二度韩昌黎全传>、<韩昌黎全传>、<韩湘子得道>、<韩湘子>等,是由明代杨尔曾编写的一部通俗小说.杨尔曾,字圣鲁,号雉衡山人,又号夷白主人,又号钱塘卧游道人;生活于明万历天启年间.除<韩湘子全传>之外,他还编撰了<东西晋演义>等通俗小说,另有<仙嫒纪事>九卷、<海内奇观>十卷、<图绘宗彝>八卷等.他热心于书籍的编撰出版,与其从事书坊业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德"是中国文化中最根本的观念之一.<管子>中的"德"因循"天德"、"帝德"观念,认为"德"与"道"相通,与自然秩序节律及其生态机制相切合;"德"由上而下,始于君王,教化百姓,是仁、义、礼、法乃至一切社会秩序的基础,在"富国安民"、"经世致用"中具有统领性的意义.现代社会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以及国家区域与人类共同体等诸多冲突和不协调,中国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管子>中的"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易>思想在<推十书>中具有终极灵魂的地位.对刘咸炘先生来说,<周易>思想既是粘合剂,又是方法论,在其考镜源流、横中纵观、执两用中、任天圆道,尽心知性、立命事天的学术理念中始终具有领贯性的特殊作用.刘咸炘先生一方面遵循"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坚持"理不与数对,事乃与数对",将<周易>视为历史哲学,既抓住了<周易>的要害,又汲取了大量的学术营养;既没有"尊敬太过",又为<推十书>整合中国学术,重振昔日辉煌,推十合一,求简求合,参悟大道,合归天地之大体的学术理想追求寻找到了理想的思想武器.从<推十书>对<周易>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刘咸炘先生崇奉老子的"太古道"哲学,是经过了<周易>诠释之后的老子,是从根本上去掉了虚无,而兼论有无的老子,刘咸炘先生笔下的老子已经将儒家的仁义包容在道家的"道"之中了,老子的"静为躁君"与儒家的"执两用中"融通为一,然后儒道兼容而同归于大体.这正是<周易>的理论归宿,同时也是<推十书>重要的关节之处.  相似文献   

4.
管子研究的又一喜讯──戴浚先生著《管子学案》简介郑承友,王光坊六十年前戴浚先生所著的《管子学案》一书,近由学林出版社重新出版发行,这不啻为管子研究领域的又一大喜讯,为管子研究的百花园中又添一枝奇葩。该书12万字,共分十章。第一章概论管子之生平事迹,分...  相似文献   

5.
费恩伯格(Andrew Lewis Feenberg)是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信息与传媒学院教授、技术哲学研究会主席,当代西方有代表性的技术批判理论家,曾师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戈德曼、马尔库塞.著有<马克思、卢卡奇和批判理论的来源>、<技术批判理论>、<可选择的现代性>、<追问技术>、<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技术的大灾难和大拯救>等多部著作,编辑出版了<技术与知识政治学>、<技术与现代性>等,发表论文几十篇.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理想国>卷十中的两个问题(对诗的第二次批评和用神话来做结尾)长久以来一直是研究者们聚讼纷纭的对象,由于不能正确理解这两个问题,人们往往认为卷十和全书、卷十自身都缺乏连贯一致性.本文意在推翻这种理解,通过分析<理想国>全书的问题结构及情节论证的发展线索,指明了卷十的位置及前述两个论题出现的必然性,最终有力地捍卫了<理想国>全书及卷十的整体性,并以卷十所涉及到的哲学与诗既冲突又合谐的双重关系为依托,揭示了卷十的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7.
扩版寄语     
《哲学动态》2008,(1):5
<哲学动态>自1963年创刊以来,曾历经三次改版.第一次是1987年由原名<国内哲学动态>改为<哲学动态>,由不定期的内部刊物改为月刊并由邮局向全国公开发行.第二次是2005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页码.  相似文献   

8.
罗兰·巴特思想的转捩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56年9月为<神话集>撰写长篇后记<今日神话>(Le mythe,aujourd'hui)①到1967年初出版<时装体系>(Système de la Mode)②,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历险"正好经历了十年时间.  相似文献   

9.
<管子·内业>蕴涵有重要的哲学思想,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道的思想和内涵,体现为使道的思想具有形象化的特征.具体为:首先,道之气化:生生不息、大化流行.其次,道之体悟:存于心、践于行.最后,道之秩序:和谐生福.  相似文献   

10.
<管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是该书的核心内容,其内在特征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一,"国家至上"的政治伦理价值原则;其二,"朴素辨证"的政治伦理思维方式;其三,"予之为取"的政治伦理的实践方略;其四,"和谐无为"的政治伦理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宋僧三书考     
本文对宋僧正受<楞严经合论>十卷、本嵩<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二卷、子璿<首楞严义疏注经>二十卷三书作了比较详细的考辨,对于成书时间、版本源流作了尽可能的考证,并对<佛藏子目引得>等书著录中的讹误作了纠正.  相似文献   

12.
学术天才刘咸圻为20世纪卓越的思想家、国学大师,与清末民初"二叔"之一的刘师培年相若、道相似、著相类,而见识更为超拔,故梁漱溟有"读之惊喜,以为未尝有"之极评.所著近千万字的<推十书>(增补全本)学术界赞誉甚高,其中<易>学思想体系完备,尤其是剖析<易>为宇宙根本大理、<易>史论新解、<易>学在蜀、象数义理不可偏废、<易>史互通互证相得益彰、以<易>学治他学等,无异学界春雷,令人振聋发聩,实为中国学术史上的奇葩.  相似文献   

13.
<彖传>的成书年代聚讼纷纭,目前大致有战国前期说、战国中期说和战国中后期说三种观点.新公布的上博藏楚简<凡物流行>有引自<彖传><老子><大学><中庸>等的文字,我们认为,<彖传>当成书于<凡物流行>之前,即公元前3世纪以前,处于战国中期偏早.<彖传>很可能由活跃在楚地的子思后学整理成书.  相似文献   

14.
《周易》视野下的大学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经典,塑造了中国人的语言、思想和存在,更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灵魂之所在.从<周易>的视野观照当下大学的人文教育,重要的是从<易传>天地人"三才"之道中,把握"人文化成"的丰富内涵;从<乾>、<坤>两卦,体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哲学;从<易经>求内与治外相统一的思想与儒家内圣外玉晶格两者之问的融通.追求儒家天地人伦"十字打开"之"成人""达人"人格,思考西方所谓的"完人"教育的中国途径.  相似文献   

15.
就<文心雕龙>撰著体例而言,刘勰依据汉易象数原则及马融对"大衍之数"的解释,原本只将全书定为五十章并分为上下两篇;依汉易对"太极"及"三才"说的解释,由<原道>、<征圣>、<宗经>三篇构成总论,<原道>则相当于"其一不用"的"太极".由<辨骚>至<书记>为上篇文体论,依"取象"原则,旨在论文体渊源与流变;下篇旨在论"问数",而<神思>至<总术>又是集中阐述"驭文之术";上篇<原道>以下及下篇<神思>以下各篇篇第次序都是依取"两两相偶"的解易体例排定的,故<文心雕龙>通行本各篇篇第次序当为原貌.依象数不离及八宫卦原则,上篇与下篇又存在着对应关系.总之,刘勰<文心雕龙>的撰著体例是依取汉易象数学的解易体例而确立的.  相似文献   

16.
廖名春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马玉堆帛书<周易>是近几十年来出土文献研究和易学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易传>是现存系统解释<周易>古经的最早典籍,对后世历代学人诠解<周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周易>古经由卦爻符号和卦爻辞组成,卦爻符号与卦爻辞之间的关系便成为后世<周易>研究的关键问题.在<易传>作者看来,<周易>的卦爻辞是由圣人"观象"而来,圣人通过"观象系辞"来揭示易道.换句话说,<周易>所阐发的义理乃以象数为基础,象数蕴含着义理,义理脱胎于象效,二者如水乳之交融而不可分.而<易传>象数与义理合一的模式是以"三才之道"为其理论架构的.开天道以立人道,法天文以立人文,成为<易传>立论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张荣明教授的新著<中国思想与信仰讲演录>(以下简称张著)于2008年2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洋洋25万余言,是研究中国宗教思想史的又一部力作.张荣明教授几十年来一直潜心于思想史研究领域,该书乃是张荣明先生学术积累的成果.通读此书,有以下心得.  相似文献   

19.
我曾经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学刊>发表八千字的学术论文<美的本质新论>,接着又由北京朝华出版社出版了我以此论文为基础扩充而成的专著<解开千古之谜--美的本质是什么>(被出版社更名为<揭开美神的面纱>.  相似文献   

20.
钱穆先生在<易传>的研究上,先从文献入手,发表<论十翼非孔子作>以厘清孔孟旧儒与战国时代新儒的不同;其后发表<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讲述代表战国新儒思想的<易传>,虽然与孔孟旧儒不同,但仅限于天体宇宙论的建构方面,盖因此领域为道家所擅.<易传>作者吸收道家之长,融通道家宇宙论,转而建立属于儒家的宇宙论,这是值得肯定的转变.正如钱先生文中一再致意的:<易传>虽吸收道家宇宙论的思想,但并未背弃儒家人生论的精髓,所以在吸收过程中皆予以转化,换句话说,便是将老庄自然宇宙观变成儒家德性的宇宙观,以求合于传统儒家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