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常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15年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94,27(4):337-346
中国超常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研究15年来收获如下:在理论方面:1.超常与常态儿童在不同的认知方面差异的显著性,认知构成的模式特点、及发展趋势均有不同。2.超常儿童的个性倾向和特征具有明显特点,但发展不平衡,表现为3种类型;个性特征与学习成绩相关密切。3.超常儿童的成长过程可概括为4种类型。4.超常儿童心理成分不限于高智力、创造力,还包括良好发展的个性倾向和特征。在应用方面:研究结果在鉴别和教育超常儿童等方面进行了应用和检验。  相似文献   

2.
3—6岁超常与常态儿童感知观察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连云 《心理学报》1987,20(2):98-104
本实验是全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为鉴别超常儿童认知能力设计的一套实验之一。目的是探讨3—6岁常态儿童感知观察力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水平与特点,为鉴别超常儿童的感知观察力取得参照指标。 实验是根据观察过程的特点进行设计的。实验的结果,经检验效度与信度较高,因此本实验对3—6岁儿童感知观察力的测量是有鉴别力的。 通过实验发现在3—6岁常态儿童之间观察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3岁与4岁之间发展得快,在数量与质量两方面都比其它年龄阶段之间发展得幅度大。 通过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的比较研究,发现4岁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之间,在质量方面的差异比数量方面的差异更为显著。这一结果,对今后超常儿童研究工作的重点具有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周林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86,19(4):49-56
本研究根据鉴别超常儿童要采取多指标、多途径、多种方法以及与常态儿童进行动态比较的原则探讨了对超常儿童实验班的筛选方法。先由教师和家长推荐,再用八项测查指标综合考察。并设立了同龄对比班。为今后大范围筛选超常儿童作了有效的尝试。同时.对超常儿童认知能力特点、学业成绩、教师评价、家庭背景等方面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有关个体差异的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公众所感兴趣的。作者及其研究组今年来一直致力于个体差异的研究,特别是以智力超常儿童为被试,比较他们与常态儿童在认知、社会性和神经活动方面的差异。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回答诸如“为什么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表现等更优秀?”等问题。作者对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在智力、信息加工速度、事件相关电位及自我概念等方面的差异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7岁超常和常态儿童的信息加工速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枝玲  施建农  恽梅  方平 《心理学报》2003,35(4):527-534
该研究以超常和常态儿童各25名(平均年龄分别为6岁10个月和6岁11个月)为被试,以选择反应、图形匹配、心理旋转、和抽象匹配为基本认知任务,对超常和常态儿童的信息加工速度作了比较研究。研究者对被试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超常儿童基本信息加工能力显著优于普通儿童,具体表现在反应时更短,或正确率更高。(2)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信息、加工的差异与任务难度有关,在选择反应和图形匹配任务中,超常儿童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常态儿童。而且,在图形匹配任务中,任务难度越大,差异越显著。而在心里旋转和抽象匹配任务中,超常儿童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常态儿童。(3)任务的难度无论对超常组被试还是常态组被试的反应时及反应正确率都有影响,但影响方式不太一样。在反应时上,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两组被试的反应时都明显延长;但在正确率上,则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常态组被试的正确率降低,而超常组被试的正确率基本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即任务难度问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十岁儿童创造倾向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采用林幸台修订的威廉斯创造倾向量表,对十岁超常与常态儿童进行了创造倾向的测试,结果表明:在创造倾向的好奇性方面,北京地区的超常儿童优于常态儿童,差异显着;在想象力方面男生优于女生,差异非常显着.另外研究了北京、上海地区十岁儿童在创造倾向方面的差异,在挑战性方面北京儿童优于上海儿童,差异显着.上海地区在好奇性方面,男生优于女生,差异非常显着.再次,分析了创造倾向与学业成绩(语文、数学)关系,得出初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超常与常态儿童记忆和记忆监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建农 《心理学报》1990,23(3):101-107
本实验以超常儿童(20名,平均年龄为11岁2个月)和常态儿童(20名,平均年龄为11岁3个月)为被试,以数字和图形为实验材料对超常儿童和常态儿童的记忆、记忆组织和记忆监控的特点和差异作了初步的比较研究,结果是:(1)超常儿童不仅在回忆量和记忆速度上比常态儿童优异,而且还表现在元记忆上比常态儿童发展得更好;(2)儿童的记忆和记忆监控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但作为记忆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记忆速度与记忆监控之间有显著相关;(3)作为元记忆的组成元素,记忆组织和记忆监控之间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建农  徐凡 《心理学报》1997,30(3):271-277
在超常儿童研究领域存在着许多争议的问题,超常儿童的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更好地解释超常儿童的创造力与智力的本质关系,我们曾提出了“创造性系统模型”。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证实模型提出的假设。本研究以超常和常态儿童为被试对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考察。结果发现:(1)超常儿童的图形、数字和实用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成绩都明显高于常态儿童;(2)超常和常态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与兴趣、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3)兴趣和动机得分较高的被拭的创造性思维得分显著高于兴趣和动机得分较低的被试;(4)超常儿童中有相当部分处于低兴趣和低动机水平,而常态儿童中却有相当部分处于高兴趣和高动机水平。因此,本研究从一个侧面进一步支持了系统模型中提出的有关儿童创造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9.
超常与常态儿童记忆和记忆组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施建农 《心理学报》1990,23(2):17-24
本实验以超常儿童(20名,平均年龄为11岁2个月)和常态儿童(20名,平均年龄为11岁3个月)为被试,以数字和图形为实验材料对超常儿童和常态儿童的记忆和记忆组织特点和差异作了初步的比较研究。结果是;(1)超常儿童不仅在回忆量上比常态儿童优异,更主要的是在记忆速度和记忆组织上比常态儿童发展得更好;(2)儿童的记忆与记忆组织有密切相关,尤其是记忆速度与记忆组织之间有显著相关;(3)实验表明同时使用回忆量和记忆速度作为记忆成绩的指标更为合适,能更好地说明儿童记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超常儿童的创造力及其与智力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施建农  徐凡 《心理科学》1997,20(5):468-468,,477,
1问题提出在超常儿童研究领域中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超常儿童的创造力(Creativity)与智力的关系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创造力是儿童超常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构成超常特征的关键成份,是智力的一个维度。另一方面,许多相关性研究的结果却表明,智力超常儿童的创造力与其智力之间很少相关或相关很低.对此,通常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当智力水平达到某一程度后(如IQ>120).创造力与智力可能表现为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或者说创造力是独立于智力的.另一种解释认为,目前的大多数创造力测验和智力…  相似文献   

11.
3—6岁超常与常态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84,17(4):27-36
本研究为探讨3—6岁儿童类比推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超常和常态儿童的差异。研究是以图形和实物图片为实验材料,受试采取四择一的选择反应,在每项反应完成后,都要了解他们选择的依据。受试为650人。 研究结果表明,3—6岁儿童已具有一定水平的类比推理能力,这种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提高;绝大多数超常儿童类比推理的成绩既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均值两个标准差以上,又高于比他们大两岁以上的常态儿童的平均成绩;他们类比推理发展的水平也高于常态儿童1—2级水平;而且他们还表现有优于同年龄常态儿童的一些思惟特点。  相似文献   

12.
超常儿童心理发展追踪研究五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86,19(2):13-22
为适应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需要,1978年我们开始对超常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协作调查和追踪研究。 本研究采取对超常和常态儿童进行动态纵向的比较研究。研究中运用多种指标和各种方法,突出以思惟为重点,并兼顾了非智力因素。 五年来研究表明,超常与常态儿童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发展的程度和速度方面,而且表现在发展的过程,形式和特点方面。研究并初步总结和概括了超常儿童多种类型,共同的心理特点,以及成长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8—12岁超常与常态儿童的检测时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者采用两种视觉检测时任务,比较了8至12岁超常和常态儿童的检测时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超常组和常态组儿童的检测时都呈现出逐步减小的趋势,并且对于不同任务的检测时,两组儿童的发展速度不同,但均未表现出性别差异;在不同的年龄段和检测时任务中,超常组儿童的检测时均显著地快于常态组儿童。通过对两组儿童的检测时发展速率的比较还发现,儿童的检测时发展基本上不受学校知识或经验的影响。另外,两组儿童的检测时和智力测验分数之间都有中等程度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小学儿童个性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文  杨丽珠 《心理科学》2001,24(6):741-742
运用大五因素模式探讨儿童个性结构和特点最早是迪格曼(J.M.Digman,1986)研究小学儿童个性维度,结果证实学龄初期儿童人格特征主要由5到7个因素组成;其本意不是为了探讨儿童人格结构特点,而是为了进一步验证大五模型。然而,在他的研究之后,许多研究者开始了对儿童青少年人格五因素结构的探讨.并将儿童青少年人格五因素结构称为“小五结构”。但是,应用这种方法研究儿童青少年人格  相似文献   

15.
从中德儿童技术创造性跨文化研究结果看性别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建农  徐凡  周林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99,32(4):428-434
研究者通过对中德儿童技术创造性跨文化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着重讨论了在差异心理学领域一直十分受人关注的性别差异问题。结果发现,无论是中国儿童还是德国儿童,无论是超常儿童还是常态儿童,性别差异具有基本稳定的趋势,而且,在不同的方面具有不完全一致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1)在数字、图形和实用创造性思维方面,在中国和德国儿童中都没有发现创造性思维方面的性别差异;(2)在心理折叠、学习爱好、技术问题理解和  相似文献   

16.
寄托儿童与一般儿童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瑜  佘凌 《心理科学》2007,30(2):337-340,284
寄托儿童是我国在新时期出现的儿童群体。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G—TAT)对温州地区160名寄托儿童和一般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寄托儿童和一般儿童在一些人格特征方面存在差异。最后从社会交往角度尝试分析了导致这些人格特征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超常儿童心理研究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90,23(2):3-16
本文总结了我国超常儿童心理发展十年研究主要结果。 内容分五个部分:(Ⅰ)简要地考察了从神童到超常儿童概念的历史发展。(Ⅱ)概述了我国研究者关于超常与常态儿童认知和个性以及两者关系比较研究的结果。(Ⅲ)总结了对超常儿童的鉴别原则、程序及实践。(Ⅳ)分析了我国关于超常儿童和少年的教育实验,指出了进展、主要特点和现实意义。最后,是对我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坚持十年协作研究作用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寄托儿童人格特征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胡瑜  朱伟 《心理科学》2005,28(2):473-476
寄托儿童是我国在新时期出现的儿童群体。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G—TAT)对温州地区81名寄托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寄托儿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人格特征,有些方面还存在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别。最后尝试分析了寄托儿童独特人格特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常青  夏绪仁 《心理科学》2008,31(6):1406-1408,1405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产物,是新时期出现的特殊儿童群体.本文采用Y-G性格测验、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G-TAT)和S-K克雷佩林心理测验方法,对江西玉山县242名农村留守儿童和一般儿童的人格发展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了留守儿童和一般儿童在人格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并从亲子关系角度尝试分析了导致这些人格特征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全盲儿童的人格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耘 《心理科学》1999,(6):557-558
1前言在全社会的关注下,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已迅速发展起来。特殊教育的发展,为心理学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探讨残疾人在特殊环境下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于特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前人在盲童的感知觉方面做过不少研究,而对于盲童的人格特征则较少涉足。为此,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调查表试图对盲童人格特征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并比较他们与正常儿童人格方面的异同,以便更好地了解盲童,帮助、教育盲童。2研究方法2.1被试盲童组:广州市盲校11—16岁的全盲儿童52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22人。对照组: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