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以杂华装饰的无限大的佛华严——持杂华庄严佛《法华经》是讲述妙法的经。而《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它以“佛”为重点。《法华经》是说法的经,而《华严经》是说佛的经。作为大乘佛教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就是《法华经》和《华严经》。《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通常略称为《法华经》,竺法护(约230—308)  相似文献   

2.
五台山显通寺铜塔内发现的万历年间手书金字《华严经》(见《五台山研究》第二期《金宇华严经的问世》一文),是一件较为重要的文物。从《华严经》这部经来说,并非是新发现,需要提及的一点是首函第一册《大方广佛华严经纶贯》亦称《复庵和尚华严纶贯》,  相似文献   

3.
印顺 《法音》2006,(11):17-19
一、善财与福城“华严法门”中,以善财童子访问善知识为因缘,阐明菩萨行,一生精进而入普贤地的,是〈入法界品〉。西秦圣坚所译的《罗摩伽经》,仅是一小部分。唐般若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是〈入法界品〉的别译。般若所译的内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经后记说“:《大方广佛华严经》百千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剎极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1]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大智度论》所说的《不思议解脱经》;也就是“入法界”。〈普贤行愿品〉,是这一品的品名,但一般流通…  相似文献   

4.
菩提一叶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研究》2006,(1):F0004-F0004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日,五台山管理局物处在翻修显通寺清凉抄高处西边的那座妙观察智塔时,发现塔内藏着一部色泽犹新的蓝色梵箧,其内放着十六函光彩耀目的蓝底金字《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函为六本,其余为五本,计八十一本。  相似文献   

6.
"菩萨二十四戒"有多种说法,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大方等陀罗尼经》、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都涉及"菩萨二十四戒"。虽然同属大乘戒律,但三部经之间的关系却存在诸多疑问,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套用《大方等陀罗尼经》的首尾部分内容和语言模式,添加了内容不同的二十四条戒文,编撰的痕迹非常明显,应属伪托之作。而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仅存独特的六戒内容,与《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从其内容分析亦出自中国人之手。敦煌发现的这两部大乘戒经反映了隋唐时期大乘戒律在敦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流传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华严宗是唐代高僧法藏实际创立的中国佛教宗派,因宗奉《华严经》而得名。因为法藏有“贤首大师”之称,故华严宗又被称为“贤首宗”。还因此宗以“法界缘起”为旨趣,亦称“法界宗”。一、创立与初传《华严经》的全称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被誉为“经中之王”。《华严经》于东晋时初传中土,由东晋佛驮跋陀罗(359-429)首次翻译成中文,共三万六千偈,五十卷。后来改定为六十卷,这就是所谓的“六十华严”,亦称“晋经”或“旧经”。《华严经》译成中文之后,对《华严经》的研究也陆续  相似文献   

8.
刺血书经是佛门弟子荐亡祈福、苦行求觉的重要法门之一,在我国有着较为悠久的传统,自梁武帝时期兴起,经唐宋的发展至元明清时期而兴盛,至今风气不衰。九华山保存完整的血书《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明代僧人海玉历经20余年刺血为墨写成,是明代刺血书经之风盛行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为金口玉言敕封的佛教圣地。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和《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就说它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它与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和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而五台山者,尤以山辟最早、境地最幽、灵贶最...  相似文献   

10.
冯国栋 《法音》2003,(8):8-13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见于《华严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buddha鄄vatamsaka-mahavaipulya-sutra),又称《大不思议经》、《百千经》、《杂华经》。据澄观《大华严经略策》称:此经乃龙树得自龙宫。原经有三本:上本经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经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经十万偈,四十八品[1]。此一记载当然包含着丰富的想象。现代学者认为此经之结集约在公元二至四世纪,是紧随般若类经典而出现的初期大乘经典。此经究竟结集于何地,学界观点歧互,英国学者渥德尔认为此经编辑于南印度,…  相似文献   

11.
佛教经典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论述艺术处较多,不能一一列举,本文在此选出《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会第十九卷《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觉林菩萨偈》为研究重点。此赞偈涉及到视觉艺术和佛教的世界观、本体论、方法论,历来为修行者所关注,所以很有研究价值。弘一法师曾专门将其片断书写在所画的佛像画上。《觉林菩萨偈》全文如下(为了研究方便,著者在每一分偈前加上序号)。  相似文献   

12.
隆醒 《中国宗教》2024,(3):52-53
<正>浩如烟海的佛法经典中,《大方广佛华严经》以其圆融思想阐释了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认知,被誉为“经中之王”。《华严经》传至中国之后,中国佛教的祖师们深挖其意,开创了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华严宗。《华严经》的不同版本经过翻译之后,形成了中国化的义理体系,也就是后来所见到的华严圆融义学。华严宗祖师发挥《华严经》的思想,在华严宗成立之后,华严圆融思想不断在佛教中国化历程中与中国本土各类思潮相互融合,彼此激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北凉录中《大方广十轮经》"地藏赞佛偈"与玄奘大师所译《地藏十轮经》"地藏赞佛偈"译文的巨大反差,试论《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地藏大愿"是近代中国伪经思想的起源,其源于对北凉录《大方广十轮经》中"地藏赞佛偈"个别语句的误译,而这种错误是明代以后才被广泛传播的。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法音》1988,(1)
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丘一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0,(10)
<正>山西忻州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已成定论,无可辩驳。但是在五台山佛教历史上,经历了比较长时段的论证过程,此过程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佛陀跋陀罗翻译《华严经》,终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澄观(738-839)撰成《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在这近400年的时段内,关注五台山的高僧大德都被"卷入"这一正名运动,最终完成了从"清凉山"到"五台山"的转换,从而也加速了文殊菩萨与五台山清凉圣地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8,(4)
吴阶平副委员长视察广州光孝寺本刊讯2月21日上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在有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著名的广州光孝寺。广东省佛协副会长、广州光孝寺方丈新成法师陪同他参观了光孝寺的各个殿堂和文物古迹。当他看到光孝寺寺藏血书《大方广佛华严经》时,由衷地...  相似文献   

17.
大乘佛教经典中有一类专讲佛释迹牟尼“前世”功德的经书,其数量很大,收载于各种版本大藏经中的有几十种,如《长寿王经》、《金色王经》、《佛说妙色正因缘经》、《佛说月光菩萨经》、《佛说师子素驮罢工断肉经》、《太子慕魄经》、《银色女经})、《九色鹿经》、《佛说膀子经》及《六度集经》等。这类经书通过不同的故事,借褒扬佛“前世”的功德,阐述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基本思想,以此规劝信众修持大乘菩萨行,广行善事,多积功德,以慈悲喜舍之心,度一切众生。这些经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经书中没有如同《般若》、《华严》、《法…  相似文献   

18.
“经”是佛陀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修习,降魔成道后化度众生所说的真理。祖师的著作是数十年修证的心得。经书是指示众生由迷趋觉的明灯,了生脱死的大道。佛在行菩萨道时,为了求半首倡,宁愿舍身供养。玄类、义净等法师为明达经理,不辞千辛万苦,穿越荒漠、雪域跋涉千里,到西域去取经。经书得来非易,珍贵胜过生命,我们应如何的尊敬弘扬才好?!回忆在十几年前,经书难得见到,上海铁路局黄老师,发心学习六百卷《大船若经》,没有书,公余、假日到上海图书馆去抄。他先用速写记录下来,每日凌晨二点钟起床在灯下整理抄写,如此连续不断,…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6,(5)
一、华严宗依据的主要经典——《华严经》《华严经》是释迦佛初成佛时,对文殊、普贤诸大菩萨第一期所说的一乘圆顿大法。《华严经》在我国有三种译本,即晋译六十卷《华严经》、唐译八十卷《华严经》和四十卷  相似文献   

20.
文殊菩萨     
相传,我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为四大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其中,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的说法,是出自佛教经典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