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职工的工作价值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企业管理者可以借助三种不同的力量来激励和影响职工的工作行为 ,一种是外在的经济力量 ,一种是与工作相关的内在激励 ,还有一种是以人的信念和价值观念为基础的影响力。前两种行为激励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传统领域 ,而工作价值观则是近来随着组织文化的兴起而提出的新课题。本研究以企业现场调查为基础 ,分析了企业职工的工作价值观的特点 ,指出工作价值观是由工作行为评价因素、组织集体观念因素和个人要求因素三个方面构成 ,它们与职工的工作动机有着显著的相关。职工的工作价值观还表现出年龄的差异 ,年轻职工 (3 0岁以下 )的工作价值观并不是与年长的职工 (3 0岁及以上 )完全不同 ,他们在工作行为评价因素、组织集体观念因素方面有着共同之处 ,但是他们在考虑问题和判断时 ,思想更复杂 ,更多地考虑个人要求因素。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职工 ,其工作价值观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其中 ,国有 /集体企业职工的组织集体观念显著地高于外资 /合资企业职工。  相似文献   

2.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现状:意义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学  鞠冬  马力 《心理学报》2014,46(2):265-284
本文对2008~2011年这4个年度发表在英文和中文组织行为学方面重要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进行总结, 旨在让国内学者了解现今组织行为学的现状和发展。我们在分析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就当前中国组织行为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总结性的看法, 包括:研究问题很大程度上追随国际潮流, 但缺乏对本土重要问题的关注; 研究方法过多地集中于定量的问卷调查法, 但缺乏对多种不同方法的应用; 研究的分析层次过多地集中在个体层次上, 而对多层次的组织和团队管理现象关注不足。为更好地促进组织行为学科的发展, 本文建议:应该注重立足中国的组织和管理现象来挖掘研究问题; 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特别应鼓励开展定性研究; 注重跨层次研究和研究的情境化等。本文通过介绍近年来组织行为领域的全面情况并详细分析其中的若干个例, 为如何克服以上不足提供具体的范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过去因孙友余同志的倡导 ,行为科学曾在中国 80年代盛极一时 ,对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 ,都作出了许多成绩 ,并且成立了全国的行为科学学会 ,办了几期厂长经理的培训班 ,为我国的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成为一种推动作用。后孙友余同志因病离职 ,行为科学学会名存实亡 ,现在已无全国的学会组织。因为下一世纪进入转型时期 ,行为科学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因而提出恢复全国行为科学学会以开展工作 ,兼以此纪念孙友余同志的逝世。  相似文献   

4.
动态计算模型是用数学语言进行理论描述的规范表达, 能够有效地解释理论与实证结果的冲突, 整合和发展理论, 非常适合研究复杂的、非线性的、非递归的组织行为问题, 但目前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应用有限。本研究对基于主体的建模、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等主要动态计算模型进行综述, 对已有引入动态计算模型的组织行为学研究主题、研究问题的类型及动态计算模型的实施等内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及内容综述, 并指出动态计算模型能够帮助研究者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改变组织行为研究的模式、继承和发展已有研究成果, 形成动态计算模型在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手册。  相似文献   

5.
“时间贫穷”对跨期决策和前瞻行为的影响及其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紧张的社会节奏使人们感觉时间正在变少,从而产生时间匮乏的心理感知和思维模式,这一现象概括为"时间贫穷"。"时间贫穷"会对个体认知判断、情绪和行为控制力产生重要影响。通过行为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行为反应-心理机制-神经机制三个层面研究时间贫穷对跨期决策和前瞻行为的影响。研究分为3个部分:(1)时间贫穷对个体认知判断、情绪和行为控制力的影响;(2)时间贫穷对跨期决策的影响;(3)组织中时间贫穷对前瞻行为的影响。通过系列研究,拟解决3个关键问题:(1)时间贫穷如何影响人们的认知判断,导致非理性决策行为?(2)时间贫穷影响认知判断和跨期决策的神经机制究竟是什么?(3)时间贫穷对管理决策带来哪些挑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对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而且对组织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制度设计,避免个体和组织陷入"时间贫穷陷阱",同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COR)是组织行为学研究近30年中被引最高的理论之一。COR的提出源自Hobfoll对临床应激障碍的观察与思考, 历经了多次修订后该理论逐步由一个压力-反应模型发展成了一个以个体资源存量及其动态变化解释行为动因的动机理论, 形成了一个具有较广泛外延的理论体系。组织行为学是资源保存理论标志性文献的施引文献的核心来源。大量组织行为学研究对COR中的资源损失漩涡、获得螺旋等核心过程进行了实证检验, 涉及广泛的研究议题, 使COR成为了理解员工心理与行为动因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COR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面临一定的挑战, 其中有来自认知评价理论、适应理论的观点挑战, 也有其作为一个“跨界理论”带来的挑战。组织行为学研究在应用COR时应充分尊重其理论要义, 避免削足适履。  相似文献   

7.
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研究者对个体的日常经验和短期过程越来越感兴趣,经验取样法为研究这些过程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尽管近年来经验取样法的研究成果在逐渐增加,但是研究者尤其是国内研究者对该方法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所适用的主题并未有整体的认识。通过分析发表在4种组织行为学国际顶级期刊《应用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组织行为学杂志》(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人事心理学》(Personnel Psychology)和《组织行为和人的决策过程》(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中最新发表的67篇实证文章,以及国内期刊中相关的7篇成果,发现该方法主要应用在捕捉个体短时或瞬时的状态和感受,本文将目前运用该方法的前沿研究主题分为四大类,分别为工作感受、工作体验、工作行为和工作影响。  相似文献   

8.
1985年,我们中的一个曾经提出开展马克思主义行为科学的研究,并构筑了马克思主义行为科学体系。这里,行为科学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十大部门之一提出来的。“社会论”(或称“行为哲学”)是行为科学整个学科的哲学概括。几年来,我们对这一门哲学学科又有些思考,现在写成这篇文字,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9.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组织公民行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中深受关注的内容之一。该对近几年国内外关十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的背景,其次简要论述了组织公民行为的理论框架,包括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特征维度、影响因素等,接着分析了组织公民行为的结构和测量,最后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应用研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组织公民行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中深受关注的内容之一。该文对近几年国内外关于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的背景,其次简要论述了组织公民行为的理论框架,包括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特征维度、影响因素等,接着分析了组织公民行为的结构和测量,最后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应用研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心理契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组织公民行为的界定基础、产生背景和行为动机三个方面剖析了心理契约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内在联系,从逻辑上支持了两者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分直接、间接影响两部分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心理契约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实证研究,并从总体研究状况、理论视角、实证方法三个方面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以及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自Van Dyne和LePine把建言行为引入到组织行为学(OB)领域之后,这一概念便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经过系统梳理,本文提出了建言行为以往研究三种范式的整合框架,即人际风险观、责任义务观和价值信念观。并且,基于控制论(Control Theory)的视角,本文从个体建言内容产生、建言行为目的、个体建言是否被采纳、建言实施四个环节进行系统展望,提出了未来建言行为相关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个体在组织活动中因种族、肤色、性别等因素受到区别对待即遭到雇佣歧视。雇佣歧视盛行于各类组织,给雇佣双方带来巨大损失和伤害。国外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对其研究已呈百家争鸣的局面,国内对其虽有关注,但研究的系统化尚待时日。文章从组织行为学角度介绍了两类常见的雇佣歧视行为:显性歧视和人际歧视,对其前因变量、结果变量和干预措施做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雇佣歧视对组织自愿性行为的影响及其本土化研究值得未来关注。  相似文献   

14.
每门学科都有某些问题,有点像意味深长的恶梦一样,人们一再加以讨论。行为的研究就因为这样一个问题而感到苦恼:“这种研究到底是不是科学?”行为的研究有些奇怪的东西,非到我们探明究竟而加以适当的补救,就会不断地使我们不安。本文想指出自然科学和行为科学可以纳入一个单一理论体系的途径。从这一分析来看,行为的研究应不应该称为“科学”,读者一定会自己作出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道德金规则的行为学原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明 《伦理学研究》2012,(1):122-128
不同的伦理学流派对道德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但最为基础性的道德问题始终离不开行为学意义上的道德解释;行为学解释是道德解释的出发点和基石,否则对道德问题的讨论就会陷于空泛。道德金规则从人类的共同本性和需求出发,为人的行为设定了准则,从而界定了行为正当性之界限,而这一界限乃是人际法律关系之渊源。道德金规则的两个原则——"无害原则"和"同情原则"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高"的法律。人类只要遵守了这两个最基础的行为准则,人类生活就会多些和谐,少些冲突,而这正是人类最基本和最大的道德。  相似文献   

16.
行为主义心理学、组织社会学长期以来是人类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它们不仅深刻地影响到人们对行为的实质、组织的结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广泛问题的理解 ,而且还影响到对诸如领导、组织设计、行政培训等具体问题的认识。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典型特征是行为科学的方法 ,这种特征的背后是逻辑经验主义的方法论[1 ] ,它提供了大量的“客观的”、综合的关于行为研究人员和实践者在各自领域里行使职能的观点。由于学校作为一种组织类型 ,其行为具有典型性 ,因此 ,许多行为主义者通过行为的比较教育研究 ,揭示人类行为的内在本质 ,从而控制…  相似文献   

17.
林敏  邓赐平  孙志凤  李其维 《心理科学》2007,30(5):1120-1122
Go/no go任务与stop signal任务是行为抑制研究中两个常用的任务。本文从任务所涉及的认知过程,各自的理论基础以及任务操作所激活的大脑神经网络这三个方面对这两个任务进行比较,阐明这两个任务涉及的是两种类型的行为抑制:优势反应抑制与反应停止。  相似文献   

18.
心理测验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测验编制与测验资料的计量分析(含概念模型的确定与论证)这两大方面。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是热衷于对前者的研究与重视,对后者则有所忽视。其实,这两大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偏废的。概括、宏观地看,前者是心理测验编制学的研究对象,后者则成为心理测验计量学的研究领域。本文就是试图在这样一种宏观构架下,探讨并明确心理测验计量学的特定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简要回顾心  相似文献   

19.
越轨创新行为是破除创新瓶颈, 摆脱“创新者的窘境”的有效手段, 是新时代创新的重要途径。目的的合理性和行为的偏离性, 使越轨创新行为同时具有了“忠诚”和“叛逆”的色彩。以越轨创新究竟是“忠诚”还是“叛逆”这一问题作为切入点, 分别从越轨创新行为的测量、形成机制和影响效能角度构建了一个围绕越轨创新行为的系统性研究。子研究1:基于创新过程视角, 探讨中国组织情境下越轨创新行为的结构维度, 开发本土化量表。子研究2:分别从个体、领导和组织三个层次、动态探讨越轨创新行为的形成机制。子研究3:基于事件系统理论, 从越轨创新成功/失败两方面, 构建和验证越轨创新行为对组织效能的影响机制。三个子研究相互联系并逐步递进。理论贡献在于深化学术界对越轨创新行为的理解, 推动越轨创新理论的构建, 并且拓展越轨理论、创新理论、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及事件系统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伴随现代社会工作压力的加剧和数字化办公技术的发展,职场网络闲逛行为日渐普遍,这引起了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本研究聚焦职场网络闲逛行为,整合行为者和观察者视角,探讨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的作用结果及其反馈效应,主要内容包括:(1)识别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的核心维度,划分不同类型的职场网络闲逛行为;(2)采取行为者中心视角,验证不同类型的职场网络闲逛行为对工作结果的利弊效应机制及其边界条件;(3)采取观察者中心视角,揭示职场网络闲逛行为对领导和同事的人际影响机制及其边界条件;(4)采取行为者和观察者互动视角,探索内外部反馈下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的动态变化轨迹。各项研究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闭环系统,完整呈现职场网络闲逛行为从产生作用到反馈调整的全过程。研究预期成果将推动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研究领域的发展与创新,为组织应对职场“摸鱼”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