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定修证系列之三修定之加行如吉修定者具备了足够的资粮之后,即应缘境做功夫,也就是修加行。修加行,有缘境修加行、修九住心和修作意三项。(一)缘境修加行缘境修加行,有通、别不同,以下分说之。1通说缘境修加行禅定修加行,《菩提道次第略论》(以下简称《略论...  相似文献   

2.
读"南诏德化碑"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的云南大理太和城之《南诏德化碑》,早载入《云南通志》,继收入《金石萃编》,复补正于《八琼室金石补正》,孙太初先生更作《南诏德化碑笺证》,详审史部。 碑文所云,以儒家忠孝义礼,贯穿始终。然而,究其宗教内涵,犹有未尽。笔者浅陋,令将所识,述之如下。 碑云:阁罗凤“始乎王在储府,道隆三善;住即重离,不读非圣之书,尝学宇人之术……”。则知阁罗凤作王储之时,即已信仰佛教。“道隆三善”。“三善”者,三善道也。依佛教六道轮回之说,人作善举,可转生“天道”、“人道”、“阿修罗道”,是谓三善道。如作恶业,则转生…  相似文献   

3.
修定之证得及其它◇如吉修定加行圆满,必证禅定。证定的过程,《瑜伽师地论》卷20中说,包括了得定、定圆满和定自在三个基本层次。本文就证定的三个层次及修定所发善根的真伪、禅境邪正之验证及退定因缘加以说明。(一)轻安得定修定经过九住心(初内住心、二续住心、...  相似文献   

4.
菩提一叶     
佛告首迦:“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以是因缘,有上中下差别不同……”“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正智报:一者,善能咨问智慧沙门、婆罗门;二者,显说善法;三者,闻持正洁;四者,见说定法,叹言善哉;五者,乐说正法;六者,亲近正智人;七者,摄护正法;八者,勤修多闻;九者,远离邪见;十者,见痴恶人,不生轻贱;以是十业,得正智报。──《佛说业报差别经》佛陀住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首迦长者讲过一部《业报差别经》。这位长者的梵文名字又译作鹦鹉,因此这部经也称作《鹦鹉经》。佛陀对首伽说:“我要为你…  相似文献   

5.
唐思鹏 《法音》2002,(12):6-17
前言在佛教中“定”与“戒”、“慧”合称“三学”,此三学是如来妙智实证圆满法界大悲平等流出的,清净无染,远离过恶,能除众生迷惑,启迪智慧,令其解脱出离,所以又称“三无漏学”。三学之中,定学是核心,是枢纽,它起着上承净戒、下启觉慧的殊胜作用,因而在佛弟子中一般都重视对定学的修习。不过学人虽知定学的殊胜及修定的重要性,但还是有不少初学者对定学了解得不够,也不知修定的入门方便,总想着修定是在禅堂,或是在深山,双目紧闭,长坐不卧,甚至是禁语不言,不食人间烟火,本着“依戒生定,依定发慧”的修习次第,抱着只要…  相似文献   

6.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相似文献   

7.
护法漫谈     
法,梵语“达磨”,译名为法,是轨则义。《成唯识论》卷一说:“法谓轨持”。法之意义大致有三:一是指佛陀依如实所觉而宣示于世间众生的善巧教法,或称佛法;二是泛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三是特指某一事物和现象。为振兴佛教,破邪显正而护持正法,乃本文讨论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法也不断地深入人心。但人们对佛法的观点不一,站在各种角度持有不同的见解。这其中,有正知正见者;有无知邪见者;有误解者;也有藐视毁谤者。  相似文献   

8.
佛言祖语     
《法音》2008,(11):1-1
问曰:三昧相应心数法,乃至二十,何以故但说觉观?答日:是觉观娆乱三昧,以是故说。是二事虽善,而是三昧贼,难可舍离,有人言:心有觉观者无三昧。以是故佛说有觉有观三昧,但不牢固。觉观力小做,是时可得有三昧。是觉观能生三昧,亦能坏三昧;譬如风能生雨,亦能坏雨二二种善觉观能生初禅,得初禅时发大欢喜,觉观故心散还失。以是故但说觉观。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法音》2000,(8):1-1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三?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  相似文献   

10.
杂文四则     
请君下水如何? 李洪志不惜利用国内极少数“法轮功”执迷不悟者的违法活动甚至生命作筹码,向其投靠的西方反华势力邀功请赏。有的醒悟者不禁发问:李洪志一再要求“最后圆满”,他自己和他身边的骨干为什么躲在美国,不能像李洪志的“经文”《走向圆满》所说的那样“顶着压力走出来”,“真正地将整个生命溶(融)于法中”,“最后圆满”一下呢? 《史记》也记载过类似的事情。魏文侯时,邺这个地方的“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持归”。声称若“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  相似文献   

11.
善导大师说:“释边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阳本愿海。”这两句话如同惊天动地的薛雷,斩断请执的金刚宝剑。众所周知,如来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如云如雨。中国佛教有十宗之多,净土只是其中之一。’大师为什么这样说呢?要知世尊出兴于世,只为救度众生。在《无量寿经》里,世等苦口婆心,对多闻第一的大弟子阿难尊者说:“善哉、善哉!汝为哀怨利乐谱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意,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立佛,布施累劫活天人民,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放。……如来所以出…  相似文献   

12.
先明唯识旨意,后辨解外难。先明唯识旨意者,若论“圆成”,非色非心。世间“遍计”,既执有色,又执在外,执到究竟,则与大觉全不相应,是故遍计为无。今许“依他”有杂乱识,但去其执,则与大觉非全不应,是故依他是有而不真实。此唯识旨意也。论者方便善巧,就俗名言,诠不执法以破遍计,须得其旨方不堕负。若许其色则唯是内,世间无“外”之一字。盖内则  相似文献   

13.
里仁为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就是乡里,比邻而居的街坊邻居比什么都重要,处雅得雅,处仁得仁,处善得善,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者是也。苟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里仁之风,人文之土壤,人处其间一如种子之处土壤,温润肥沃,方能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4.
里仁为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就是乡里,比邻而居的街坊邻居比什么都重要,处雅得雅,处仁得仁,处善得善,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者是也。苟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里仁之风,人文之土壤,人处其间一如种子之处土壤,温润肥沃,方能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7,(1)
<正>序说中国的净土教以东晋慧远(344-416)的庐山流为端始,及至唐代又出现了道绰善导流和慧日的慈愍流。此三是为中国净土教的三流派~([1])。庐山慧远流是以《般舟三昧经》为依,以修定中见阿弥陀佛之净土教。道绰·善导流则是以净土三部经为依,弘扬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念佛之教说。慈愍流因受当时唐末佛教界的诸宗相融合思想的影响,在宣扬教·律·禅相融的净土教的同时,着力于对自己本性的证悟。《观无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复次,云何名三乘善巧?谓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依此三乘而求出离。云何菩萨摩诃萨于声闻乘善巧智慧?遇佛出世,闻四谛法,因声悟理,生正见故,是名声闻。修净戒故圆满戒身,得禅定故圆满定身见谛理故得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身是名菩萨摩诃萨于声闻乘得善巧智复有声闻乘善巧于三界中生疲倦想于有为法深观无常见一切法悉皆无我涅槃寂静欢喜爱乐复观五蕴如怨贼,观诸界如毒蛇,观内六处如空聚,常愿出离,乐于涅槃起依怙想,是名菩萨摩诃萨于声闻乘而得善巧。复次,云何菩萨摩诃萨于独觉乘善巧?谓厌诸有为,乐于出离,少欲知足,离诸戏论,乐居闲寂于诸因缘自然…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印顺导师指出:“宗教的施设教化,在于给人类以绝望的安慰。若肯定地说,这种人(五逆十恶之人)决无办法了,这在大悲普利的意义上,不是圆满的。任何人,无论到了什么地步,只要能真实的回心,忏悔向善,这还是有光明前途的。”[1]他又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则安乐’,在僧伽中,只是忏悔现在所违犯的,以免障碍圣道的修行。忏悔是心生悔意,承认错误,接受僧伽的处分(一般称为‘作法忏’)。……‘修善以灭除’,就是善业力大了,善业成熟感果而恶业不受报了。所以忏悔无始以来的业障(后来演变为忏悔无始以来的‘三障’—…  相似文献   

18.
一、顿悟成佛的切实依据《顿悟入道要门论》说:“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顿悟成佛,始倡于道生。慧能六祖,实践其说,而建立顿悟成佛的一大法门,为后来禅宗代代相承不变的宗旨。佛是出类拔萃的智者,也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人。佛的成就如是伟大,为何可由顿悟而成呢?这是因为一切有情本来具有“佛性”、“本心”、“真心”、“如来  相似文献   

19.
传播福音     
《中国天主教》2009,(4):1-1
有一个人来到耶稣跟前说:“师傅!我该行什么‘善’,为得永生?”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问我关于‘善’?善的只有一个。如果你愿意进入生命,就该遵守诫命。”他对耶稣说:“什么诫命?”耶稣说:“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应孝敬父母,应爱你的近人,如爱你自己。”那少年对耶稣说:“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还缺少什么?”  相似文献   

20.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这段话出自《论语·宪问》。关于其中的“君子道者三”一句,历来说解颇不一致,概括起来,可得四说:一说“君子道”为君子之道(见邢《论语注疏》),此说以“君子道”为偏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