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了众多少数民族,他们同汉民族一起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和丰富的道德生活实践,他们是中华民族伦理精神和道德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坚持和弘扬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的优良方面,加强对本民族的认同,特别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这对于中国多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社会和谐与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民族认同之阐释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认同问题的研究,首先应该探讨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认同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4.
5.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民族伦理学的研究至今已近30年,无论是民族伦理学的基本理论还是族别伦理的研究均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尚需深入研究.一般而言,人类社会生活是一定时代精神文化形成的条件和土壤,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人们的精神文化是对其生存的物质生活的体现.从道德生活的角度来看,人们的精神文化则展现着一定的理想价值和意义追求.古往今来,在民族生活的大家庭中,我国少数民族的多样性,使得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精神文化也显现出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6.
7.
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是指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为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以社会化的实践方式表现出来的各种道德活动.它既在宏观层面通过公共仪式、集体狂欢、民族节日等形成民族特定的道德习惯、道德风俗与道德氛围,增强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又在微观层面通过善恶认知、价值内化、行为规范等对民族个体成员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其物质文化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前者基于并涵化后者,后者制约并影响前者,二者共同形塑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与精神面貌.中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是社会主义生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就其源流、演变以及现实影响进行分析,并立足现代语境对少数民族伦理道德做出新型建构,积极引导其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9.
10.
少数民族地区的道德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之一。要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道德建设,必须从少数民族道德传统的实际出发,切不可把少数民族的传统道德通通指斥为落后的乐西,脱离少数民族在其具体的历史发展实际中产生的道德传统而另搞一套。勿庸讳言,少数民族的传统道德中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落后的因素,但总的看来,由于历史上少数民族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社会成员间的阶级分化出现较晚(有些民族直至民主改革时才刚刚开始出现),加之居处偏远、分散,受本民族道德传统以外的其它民族的道德传统的影响较小(不是没有影响),因而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道德,多属具有浓厚民族特点的、主要反映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心理要求的道德类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说明:要事先独断地制定一种伦理哲学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都来帮助决定伦理哲学的内容,看看能否对我们民族的道德生活有所贡献。换句话说,在伦理学中与在物理学中一样,不到最后一个人已经有了他的经验,已经说完了他的话的时候,是不能有最终真理的。伦理学和物理学的情况一样,在等待最终真理的时候,我们现在所做出的种种假设,以及为假设激励而产生的行为,乃是决定将要“说的话”是什么话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4月11日至13日,由云南民族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云南省民族伦理学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伦理学会共同主办,云南民族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承办的"民族伦理与少数民族道德生活史"研讨会在云南民族大学召开,来自宁夏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教育学院、百色学院、贵州师范学院、凯里学院、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中医学院、昆明学院、大理学院、《道德与文明》杂志社、四川省社科联、云南省社科院等二十多个单位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及三  相似文献   

13.
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对偶故事直接询问2000名5、7、9、11、13岁汉族与七个少数民族儿童,对他们的公正观、惩罚观和公有观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公正观发展上,对无意的人身伤害,各族儿童的反应基本一致,对有意的人格侮辱,各族儿童的反应差异显著.在惩罚观发展上,六个少数民族儿童主张强制性和可教性惩罚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汉族儿童.在公有观发展上,各族儿童之间的差异较大。各族儿童在以上三种道德判断反应上的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与生活的关系及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就生活与道德的关系而言,可以说生活需要道德、包含了道德但并不等于道德,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表现在,道德生活是一种属人的或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并渗透在物质生活之中引导和规范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有意义和价值并能予以价值评价的生活,是一种主体自由意志自觉自为并能进行道德选择的生活,是一种通过道德意识表现为道德关系涵盖一切道德活动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5.
道德生活界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道德生活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行为选择和价值评价时所置身于其中的社会价值场。它不仅为人们的行为选择和价值评价提供现实的“场景”,而且在人们道德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模铸功能;它不仅是现实的客观存在,而且真实地表征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6.
鲁芳 《哲学动态》2012,(1):81-85
理想的道德生活能否建立,不仅仅在于理想的道德理论的建构,更为重要的是理想的道德理论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活秩序。因此,道德是否得到充分重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能否发挥现实的作用,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品质。不良生活秩序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生活的道德意义,使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道德赏罚:道德生活的急切呼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赏罚:道德生活的急切呼唤黄明理长期以来,人们依据道德的含义,往往只强调教育、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在道德培养中的作用,很少把道德与赏罚联系起来,有的甚至把赏罚完全排除在道德生活之外。我认为这在理论上是不全面的,在实践上也会影响道德作用的发挥。道德赏罚...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法制和汉民族法制一道走过几千年发展的历程,少数民族的法律文化曾在中华法律文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法律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法系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法律制度长期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从经济体制角度探讨道德生活,它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不仅提出了完整的社会发展理论,而且深刻揭示了三大社会形态的伦理本质。“人的依赖关系”作为社会发展的第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论述了少数民族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阐释了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益求精、质量为先 ;诚实守信、良心为本 ;重义轻利、和睦为要等优良的职业道德传统 ,提出了弘扬少数民族职业道德的优良传统是新时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