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道德哲学的重要问题,从近代事实与价值的二分到现代的彻底断裂,不仅带来道德知识的合法性问题,也加深了现代道德生活的危机,给人类的持久生存形成了危害。一个消解事实与价值二分的总体思路是揭示和构建事实与价值之间默会的意义关联域,以主客体互换为视角,以人的自我转化为根基,在经验生活的超越向度中实现事实与价值的相互通约与转化。  相似文献   

2.
理性多元论的事实使人类的道德生活陷入困境之中,需要为道德标准确立一个稳固的合理性基础,免除情感主义的危机.根据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不同看法,可以把当代道德哲学家对道德客观性的寻求分为三条路径:共识法、中介法、超越法.三种方法立足于后形而上学视域解决道德困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但是都忽视了道德的客观性是一个有其适用界限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当代英美元伦理学的讨论中,这一问题往往表现为关于道德分歧以及解决这种分歧的道德论证的性质的争论。这种争论之所以重要,  相似文献   

4.
把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范畴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事实和价值在逻辑上是有区别的,这是经常不加思索地重复的教条,科学好象是关于事实的,而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价值不能从逻辑上推出。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可以比决定事实是什么更加自由地选择我们的价值。事实是一个客观事物,能被科学证实或否证。在事实不一致的情况下,科学方法可以提供一个一致接受的程序,但是不存在解决由于事实而产生的价值分歧的程序。  相似文献   

5.
事实与价值的混淆:儒家伦理学的一个缺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像许多伟大的伦理体系一样,儒家伦理学既有许多优点,也有其缺点。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着力论述问题的后一个方面。在我看来,儒家伦理学的根本缺点在于,将事实与价值,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混淆一道。在中国的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事实  相似文献   

6.
通过语义分析可以发现,"能不能从事实推出价值"其实是个假问题,因为人们只有从"事实"中才能依据"需要"推出"价值",所以真实的问题在于"怎样从事实推出价值"。西方主流哲学在这方面误入歧途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凭借认知理性精神将"是"与"应当"嵌入到了某种二元对立的理论架构之中,没有看到两者之间通过"需要"这个核心纽结形成的交叠互动。  相似文献   

7.
康德实践理性的事实概念指的是道德律或道德律的意识,而道德律本身实际上是道德律的意识。道德律是某种自身肯定的东西,它作为事实肯定了纯粹实践理性的客观实在性,并通过理性的这一积极的概念,证明了它自身在实践上的客观实在性。正是通过道德律这一事实,在思辨哲学那里只具有消极性的自由的原因性的概念,在实践哲学中获得了积极的规定,也成为了一个“事实”。  相似文献   

8.
事实与价值的融合--公共行政伦理学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初,西方理论界出现科学化倾向,公共行政管理被归入科学的事实领域,伦理学则属于价值领域,两者被人为地分离;行政与伦理的结合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从行政学产生之时起,行政管理的价值问题与伦理目标就成为学者们思考的一个焦点;20世纪70至80年代,行政与伦理真正开始融合,不仅出版了理论著作,而且在行政实践中接受了伦理规范.至此,公共行政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9.
事实与价值之间不适合分类法,二者相互独立,但不是对立。实际上,事实与价值都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根据需要而建构起来的关于世界的认识或评价,都服从于生存目的,二者乃是作为独立变量,统一于效用。在数学上看,效用、事实与价值之间具有函数关系,事实(f)与价值(v)的乘积就是效用(u),即:u=f v。此函数可命名为事实与价值函数。在实践中,此函数在管理、教育上有重要价值。引入数学方法,可以推进伦理学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0.
正孙伟平著《事实与价值:休谟问题及其解决尝试(修订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6年8月出版。该书指出,休谟提出的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价值论、伦理学领域的一个基本的、但尚未解决的问题。一些哲学家继承并发展了休谟的观点,将其演变为所谓"休谟法则":即事实和价值分属两个完全不同、互不相关的领域,从事实判断推导出价值判断是绝不可能的。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为基础,从探讨事实与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内在关联出发,系统研究了沟通事实与价值、"是"与"应该"的实践和理论途径,给出了解决这一古老问题的一种新尝试。  相似文献   

11.
易力 《哲学动态》2001,(8):38-40
休谟是哲学史上以提出问题而不朽的哲学家。他提出的“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 ,史称休谟问题 ,在中国哲学界也称为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休谟问题的确切含义是 :从以“是”为联系词的事实判断中 ,能否导出以“应该”为联系词的价值判断 ?休谟与其他一些受其影响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 ,从关于事实与价值二元对立的观点出发 ,认为事实和价值分属两个完全不同、互不相关的领域 ,价值判断决不能从事实判断推导出来 ,从而形成了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上根深蒂固的“二分法”或“二歧鸿沟” ,后来这一观念普遍流行 ,影响深远。孙伟平的新著《事实与…  相似文献   

12.
康德把道德的任务规定为对无条件的善的寻求.无条件的善的内涵中包含了无条件的命令式,即定言命令.定言命令要求道德哲学进入形而上学的领域而且要求理性的自我立法能力,即自律.由于自律和自由是交互性的概念,所以不能从自由中推论出道德律.于是康德在第二批判中转向对理性事实的诉求.理性的事实是个颇多微词的提法,就海德格尔的观点看,它本身的存在方式恰恰是没有充分给出的.而且它并不是不可追溯的,它根源于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13.
卢俊豪 《现代哲学》2023,(3):99-107
在当前的元伦理学理论中,实在论与反实在论有其各自的优势,都能捕捉到道德规范性的一些本质特征,但就道德事实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两者有极大的分歧。在此背景下,准实在论者以道德情感的投射和实践攀升机制为焦点,试图调和上述两类立场,兼顾道德规范性的“客观事实”维度和“实践要求”维度。但是,要避免道德“准事实”的偶然性以最终确证其规范性,进一步阐明伦理道德背后的厚重实践预设与深层社会现实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一种可能的阐明方案是:重思道德概念的实践生成过程,引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场,从历史性、实践性的“社会现实”维度来重构道德事实,以提供一种理解道德规范性的“社会实践表达主义”方案。  相似文献   

14.
“存在”这一概念极易误导人们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立足于从“存在”到“意义”的现象学还原,我们有理由认为,当海德格尔谈论存在时,他谈的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意义.这一解释可以在早期海德格尔关于事实状态(Faktizit~it)和后期海德格尔关于Ereignis的论述中得到印证和理解.事实状态和Ereignis说的是一回事:保持意义-给予过程的敞开.鉴于“存在”在海德格尔研究文献中的长期使用,本文将首先澄清海德格尔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存在”一词,并根据这一澄清重新解释世界、真、Ereignis、事实状态等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5.
新伦理学要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容提要行为之应该如何的道德价值,说到底,不过是行为之事实如何对于道德最终目的--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和增进每个人利益--的相符抑或违背之效用,因而是通过道德最终目的,亦即道德终极标准,从行为事实如何中产生和推导出来的:符合道德最终目的的行为之事实,就是行为之应该,就是具有正道德价值的行为;违背道德最终目的的行为之事实,就是行为之不应该,就是具有负道德价值的行为.这就是可以推演出伦理学的全部内容、全部对象的伦理学公理.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一个道德价值推导公式:前提1:道德最终目的(道德价值主体)前提2:行为事实如何 (道德价值实体)结论1:行为应该如何(道德价值)结论2:与行为道德价值相符的优良道德(优良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考察中国和美国的思想家是否为"道德律令"这一哲学问题提供科学的辩护。第一,本文描述了健康的满足感、长时间的痛苦感及其客观的度量方式。第二,亲情、社会同伴关系与爱的情感有一定的关联,其形态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关怀加以衡量。第三,人类对社会固有等级制的反应体现为我们看重的尊重感或羞耻感,体现为各种情感与群体标准的和谐一致。以上种种情况促使了彼此的协调合作。我们已经有了衡量这种尊重感或羞耻感的客观方法,让人感到"满足"与"痛苦"的结果导致了判断某些事情的是非标准。因此,价值、情感与事实这三个维度表明了它们各自的存在,一起构成了"道德律令"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龚群 《伦理学研究》2023,(1):94-10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两类重要的价值与事实二分,一类是在世界整体意义上,柏拉图认为在感觉经验的现象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理念(形式)世界,前一个是事实世界,后一个是价值世界。现象世界是由于模仿了理念世界而存在,或它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像。并且,对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真知,而对于现象世界的知识,只不过是意见而已。另一类是对于人类政治社会而言,柏拉图认为在现实的政体之上还有一类价值理想的政体,只有它才是真正正义的政体,希腊的四类主要政体并不是真正具有理想价值,它们一个比一个更远离理想价值,因而它们也都只是人类政治社会存在的事实,而并不代表真正的价值。这样两类价值与事实的二分,对于人类的思维方式有着深远影响,尤其是后者,柏拉图所提出的理想价值政体构想,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乌托邦,在几千年西方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历史上发挥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价值与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清海:价值与人价值的问题与人们对价值的评价分解不开。价值评价不只是对于既定价值事实的简单认定,而且是价值自身确立的前提和生成的环节。因为在判定什么东西具有何种价值时,人们是将自身的主体需求作为依据的。价值评价要有一个评价的尺度和标准,这就进入了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历史观对事实与价值冲突的两种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事实与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冲突的加剧,如何科学地阐释并解决这种冲突,就成为唯物史观所面临的重大文化使命。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建构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就已为科学地解决这种冲突奠定了基本的方法论前提。本文不同意西方个别学者把马克思历史观说成是立足  相似文献   

20.
在孟子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中,羞耻概念具有重要地位,基于两者羞耻德性的互诠,可知两位哲人分别认识到了羞耻本质的不同侧面,前者强调羞耻的内在性与先天性,后者强调羞耻的外在性与社会性。这是构成羞耻本质的两个要件,而且这两个要件在羞耻德性的伦理价值上得到了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羞耻感这一道德力量的普遍衰减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重建崭新的社会道德秩序,应该以培植与提升个体自我的羞耻感为基础,因为羞耻是道德世界最具革命性的力量。羞耻的伦理价值与羞耻的本质也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羞耻具有消极的道德谴责作用,这是产生羞耻现象的社会根源,另一方面羞耻又具有积极的伦理建构作用,这导源于羞耻内在于人性的基本事实。从道德哲学的理论视域上看,羞耻所具有的伦理价值在于它能够承担得起道德奠基任务,能够培育一种健全的道德人格,所以说羞耻对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