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国正 《心理学报》1992,25(2):32-37
设计了四组随机点立体图对,用来探讨图形的大小、位置、双眼视差、图形三维结构、图像质地和人的双眼立体视觉可塑性容限之问的关系。我们得到的主要结果是: (1)随机点立体图对的体视可塑性最大容限在17%左右。 (2)体视可塑性容限与图形的大小、位置有关;图形太大、太分散,都会使体视可塑性容限降低。 (3)体视可塑性容限与双眼视差大小、图形三维构型有关;视差太大、构型大复杂,也会使体视可塑性容限降低。 (4)体视可塑性容限还与图像质地有关。小圆点和棋盘格质地的体视可塑性容限高于窗纱布质地的可塑性容限。  相似文献   

2.
用微机化的伪随机点立体图对发生器产生动态随机点立体图对(RDS),显示在左右两个示波器上。每一对RDS图形呈现给左右两眼的时间之间有延迟。具有正常立体视觉的14名被试通过立体镜观察这些图形,检测双眼融合产生鲜明立体图形知觉所允许的延迟时间。设计了三个实验用以检测改变RDS图形的空间参数对延迟时限的影响。第一个实验,改变RDS图形的大小;第二个实验,改变视差的类型和视差的值;第三个实验,改变RDS图形在示波器上的显示位置。结果表明,双眼立体知觉能容许大约50毫秒的延迟,改变RDS图形的空间参数对所允许的延迟时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结果提出了,双眼立体视觉信息加工依赖于瞬时视觉信息的存贮,在立体知觉过程中并不涉及双眼视觉信息的短时和长时记忆。  相似文献   

3.
用微机化的伪随机点立体图对发生器产生静态和动态随机点立体图对(RDS),显示在左右两个示波器上。RDS图形中的元素密度可以改变。具有正常立体视的10名被试通过立体镜观察这些图形,测量双眼融合能产生完整立体图形感知所需最小的元素密度,即密度容限。 设计了三个实验用以检测改变RDS图形的空间参数对密度客限的影响。第一个实验,在静、动态RDS图形下,改变视差图形面积;第二个实验,改变视差图形的形状;第三个实验,改变视差图形的周长。 实验结果表明,双眼深度感知要求一定的元素密度容限,视差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对密度容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静态和动态RDS图形的密度容限也不相同。 本文利用RDS的整体立体感知特性和空间频率通道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郭昆  李朝义 《心理学报》1995,28(2):167-173
研究了在亮度对比与等亮度颜色对比的条件下,受试者分辨随机点阵立体图对的立体视敏度(最小视差).结果表明:(1)在亮度对比条件下,立体视敏度随对比度的增加而增加,10%的对比度即可引起立体视知觉,对比度大于30%时达到饱和;(2)在亮度对比与等亮度颜色对比两种不同的条件下,受试者的立体视敏度不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3)当双眼分别接受不同颜色的等亮度立体图刺激时,与亮度对比条件相比,受试者的立体视敏度无明显差异;(4)当受试者双眼分别接受由亮度对比和颜色对比形成的立体图刺激时,只有当颜色对比图中图形与背景间的对比度超过等亮度值38%以上时,才能形成立体视知觉.以上结果提示,大、小细胞系统(包括斑点系统与斑点间系统)均参与立体视知觉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的目的是希望了解立体感形成时双眼图象空间频谱的融合规律。我们利用不同质地的两套随机点立体图对,经过不同空间频带(低通、高通、带通)的光学滤波处理,然后将滤波后的图象作各种左右眼搭配观察。得到: 1.同样滤波的立体图对均能形成立体感; 2.不同质地的立体图对,空间频带搭配相同,但观察结果并不完全相同。 3.目前我们尚不能用立体图对的两个图像的空间频带是否重叠来了解两眼融合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立体视觉的心理物理和VEP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物理试验是研究立体视觉的主要方法。70年代VEP开始用于体视研究,并取得许多结果。由于VEP信号复杂,这些结果不能令人满意。本文使用心理物理试验和VEP对比方法对体视加以研究。我们的结果是:VEP波形中第一个正峰与刺激图形的亮度有关;N_2峰和P_3峰的潜伏期对判断体视存在与否有重要价值;本试验确定N_2峰潜伏期在体视存在时约为240ms—280ms,无体视存在时约为290ms—310ms;P_3峰潜伏期在体视存在时约为280ms—310ms,无体视存在时约为340ms—360ms;体视存在时的VEP与无体视存在时的VEP的互相关系数小于0.1;有体视的VEP其功率谱密度在8Hz附近有一峰;心理物理试验中使用强制选择得到的结果从VEP波形比较中可以确认是可靠的;有体视的VEP其N_2和P_3的潜伏期随视差变化呈现规律性改变。  相似文献   

7.
正常和弱视者立体和形状视觉感知时间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速示器,以随机点立体图对为刺激,测量了正常和弱视者的立体视和形状视感知时间。实验表明:正常被试需要大约100ms感知深度,110ms或更长时间感知形状。这二种感知时间与刺激视差的种类和大小无关。弱视者需要比正常人较长的时间达到立体和形状的视感知。这二种感知时间的差别,弱视者也大于正常人。视锐度和立体视范围均恢复到正常的弱视者,以上二种感知时间,可以达到正常人范围,也可能显著地大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8.
复杂图形的双眼视差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用心理物理学实验方法,以能正确分辨图形在深度上起伏周期数的多少作为判据,检测了七名被试的体视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者观看复杂图形的视差敏感性是和图形在深度上变化的复杂程度有关。如果以视差作纵坐标,以图形在深度起伏频率为横坐标,则其深度感知的范围是一个区域,该区域的频率变化范围是从0.1周/度到4周/度,当深度变化频率大于4周/度,则无深度感知。七名被试的双眼深度敏感区有个体差异,但其区域的形状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电动深度视觉阈限测定仪以调整法测定中国正常男青年的深度视觉阈值。这些被试者均通过了必要的眼科检查。1159名正常男青年对静态目标的深度视觉阈值是2.59弧秒(标准差为1.79弧秒),分布范围为0.45弧秒~5.45弧秒。根据实验结果指出立体视不佳者的深度视觉阈值较大,因而在选拔体视测手时应有立体视的检查。  相似文献   

10.
人类感知外界事物时,视觉及触觉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人们仅仅凭着触觉也能对物体形状及大小进行知觉,但精确度要较之视觉的为低。在实际生活中,失去视觉的人,凭着听觉也能对物体的质地和大小及远近距离进行辨别和判断。在本实验中,比较了正常儿童和盲童的听觉、触觉对物体大小的辨别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盲童通过触觉辨别物体的大小的能力是相当高的,正确率达82.6%;通过听觉(声音)辩别同质地物体的大小的正确率也达61.1%。这两者均明显优于正常儿童(视觉正常儿童)的结果。作者认为,盲童由于失去视觉,而加强触觉和听觉能力的发展,是感官补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