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朵 《思维与智慧》2011,(12):43-43
已大学毕业好多年了,但我一直没有忘记一位可敬的老人的那句话:只须盯着鱼浮。 老人是我们河南大学英语系男生宿舍楼的管理员。因为离家远,我只会在春节才回老家,就趁暑假在学校打工,也就是因为这,我和老人接触多了起来,也就熟识了,可怜我一个人在外,好多次老人硬拉着我到他家吃饭,让我一次次感受着家的温暖。  相似文献   

2.
大约是两年前,我的一位朋友向我谈起一位出世的老人.朋友说:"我想你会对他有兴趣,说不定你会为他写一本传记文学."可惜我对一切以真人真事写出的作品丝毫不感兴趣,况且我没有见过这位老人,我也无从知道他的详细经历.虽然我什么也没写,但是,一位传奇人物的图像毕竟是印到我的脑海里了.去年9月,我到佛教圣地九华山采访一个大型法会,正赶上那天仁德方丈在祗园寺方丈寮召集一些僧人听几位刚刚从美国讲经归来的法师介绍访问概况.我去得迟了,进门时,与会者俱已就坐,一位老法师正在用浓重的浙江话谈访美感受.立刻,这老人引起我久久的注视.他的相貌是恬淡而静穆的,但于恬淡静穆中又显出一种非同凡俗的丰彩.我特别有感于他的那种恬淡而静穆的笑  相似文献   

3.
正西班牙诗人李·夏普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他小时候跟父亲到一位老人的铁匠铺修理耙子和锄头,他父亲付给老人报酬时,老人说:"不用了,这一类小活我从不收费的。"但他父亲执意要付给老人维修费。"年轻人,"老铁匠对他父亲说,"难道你就不能让一位老人时不时舒展一下他的灵魂?"在被那老铁匠触动人心的话语感动之余,我想起了我的亲身经历——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内华达州沙漠的中央,有个叫麦尔宾·达玛的年轻人正在公路上驾驶着他新买的法拉利汽车兜风。这时候,他看到公路边上有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可能是长途的跋涉使得这位老人显得疲惫不堪。因此他走起路来非常地艰难。麦尔宾·达玛将车停在了路边,走到老人身边问道:“先生,您要到哪里去呀,我想我可以载您一程。”老人说:“我要到拉斯维加斯去,年轻人。”到达目的地后,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看着老人一身破旧的打扮,把他当成了流浪汉,于是在老人下车的时候,给了他二十五美分让他坐公交车。老人很有礼貌地接过麦尔宾·达玛递过来的二十五美分的…  相似文献   

5.
丁光训 《天风》2008,(3):9-9
各位代表: 中国基督教第八次代表会议今天顺利在北京召开,我很高兴.会前,我得到了大会的邀请,本想来参加今天的大会,由于天冷和我年龄的关系,很多朋友动员我不来为好,我也就"服从"了.因为我是一个听话的老人.  相似文献   

6.
心灵感悟 遥寄京华——恭祝白寿彝教授九十华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9月19日下午,经我的好友、《古兰经》韵译者林松先生引荐,在北京友谊医院的一间病室中,我拜访了白寿彝老人。原定的见面时间是10分钟,但白老这天精神特别好,竟拉着我的手一下说了40多分钟的话,老人很高兴,我也很激动。直到老人的助手刘雪英副教授提醒老人要少说话、要安心养病时,我才意识到应该离开了。4月26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李瑞环、李岚清等向白寿彝老人祝福,祝福这位回族的优秀儿子,中国史学界一代宗师九十华诞。白寿彝老人还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亲笔信,总书记向白老祝寿,并祝贺由白老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出版…  相似文献   

7.
<正>这些年来,某些农村教会特别是山区的一些教会面临萎缩。近期我走访了一些山区的教会,有些感慨。一、农村教会的发展现状1.青黄不接,老龄化严重有一次,一位弟兄骑摩托车送我去一间山区教会证道。开始讲道前,看到满屋的白发老人,我请在座60岁以上的老人举手。结果,满屋礼拜的信徒,只有两个人没有举手我以及骑摩托车送我的那位同工。这种现象在  相似文献   

8.
据"腾讯网"报道:近日在深圳地铁站内,有一位老人西装革履,穿着黑色皮鞋,座位上还放着一个公文包,俨然一副很有教养、很有文化的样子.但和他打扮完全不符的是,老人悠闲地捏着香烟,在地铁站内肆无忌惮地吞云吐雾,完全不顾其他乘客的感受.有两位站内工作人员看到后上前劝阻,老人不仅不听劝,反而怒斥两位工作人员,甚至说:"你去问问我...  相似文献   

9.
渊声 《天风》2014,(8):64-64
问:我是一位农村的老年基督徒,由于子女们工作忙,平时照顾我的时间较少.于是他们商量着要把我送进敬老院,让我在那里度过晚年.可是,作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重新面对新的环境,我会很不习惯.况且养儿就是为了防老,现在我去敬老院,别人会误会我的子女不孝,我也没有面子.我当怎么办?  相似文献   

10.
任霞 《天风》1996,(10):31-32
1992年,还未脱去学生稚气的我,带着对基督特殊的情感来到长沙市基督教会“老人之家”作服侍工作。工作的内容为:打扫房子,帮老人料理一些日常生活琐事,有时还为盲老人、瘫痪病人喂饭等。这对一个刚满20岁,长期在学校生活、从未做过家务的我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特别是喂饭等工作。 也就是在这里,我遇到了他。  相似文献   

11.
邻居的老人真慈祥,真安静,包括他的生活。阳光洒下来,星星点点。老人端坐在葡萄架下,似乎在细细地嗅阳光的芬芳,享受被阳光晒暖的感觉。我被诱惑了,走近他,跟他聊天。都说沧桑的老人是一本智慧的书,我要看看他人生的绚烂,学学他的慧心。  相似文献   

12.
婆婆的疑虑     
一天,一位穿着华贵却行如村妇的老人走进我的诊室,在环顾了四周,似乎没有发现熟人以后,才坐下来开始了她的谈话。“先生”,她这样称呼我,“不怕你笑话,我原来还不知道有心理医生。最近媳妇的心事让我猜不透,受人指点来作咨询。”老人吞吞吐吐,看样子是憋着劲才说出口的。我给她泡了杯茶,在表明心理医生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后,老人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和对媳妇的猜疑。  相似文献   

13.
感受生命     
西方有句名言,住过一辈子的地方,也许没有一件令你终身难忘的事,可住过一天的地方,倒有一件令你终身难忘的事.的确如此!我曾经租住过一间在半山腰上的房子,每次下班都要经过一个大台阶,在台阶拐弯处住着一位高位截肢的老人.每次我经过此地的时候,他总是笑眯眯的.他不能行走,唯一能帮助他行走的是手上拿着的两块砖头,身子下面垫着几块改装过的木板,木板下面装有两个轮子,就这样一位残疾老人,一位能在不幸中笑对人生的残疾人,使我对人生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4.
正在公园里遇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步履轻盈健步如飞,与周边悠然而行的路人显得格格不入。远远观之,他额间的白发闪烁着耀眼的光;近处相对,他脸庞的笑容温暖从容,溢满自信与豁达。见到这样一位老人,虽然他就近在眼前,我却有了诗与远方的感触,仿佛这位与众不同的老人独自拥有着诗与远方,我想,他一定是位有故事的人。我紧走几步,与老人并肩而行,老人眼神一瞥,微微有些  相似文献   

15.
一、美的引路人 1930年10月17日,我出生于安徽省天长县汊涧镇.外祖父王东屏老人为我起了一个名字,叫王名驹.解放后,我就写成王明居,一直用到现在.父亲王锡章(字宪斌),英语、国文,均有素养.母亲王絮生,喜爱古代通俗文学.他们对我言传身教,使我深受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远而不遗,逝而不忘。前不久,爱国老人马相伯迁墓仪式在宋庆龄陵园隆重举行,足以说明为人民作过贡献的人,人民是不会遗忘的。相伯老人是在四十五年前以一百岁高寿病故于睦南关外的。马相伯是我的外太公,他九十七岁时,我刚从比利时获得雕塑家证书,婉言谢绝了比国政府要我入籍留国的美意,返回上海。相伯老人联同文化界蔡元培、汪亚尘、梅兰芳,还有比大使纪佑穆(Jules Guill-  相似文献   

17.
正广场上,有一位老人用墩布蘸水在地上写字。围观的市民看见老人精湛的书法一点点消失,直为老人着急,于是有人建议他把自己的字写在宣纸上裱好,这样就可以留存下去了。而老人却说:"我写字就是为了图开心,干吗要裱起来?"老人依然手持墩布,笔走龙蛇,神采奕奕。老人的选择使他摆脱了某种束缚,能够使他不断超越原来的自己。"留痕"与"不留  相似文献   

18.
正一天,我遇到一位老者,在谈到人生时,老人不说话,只是用棍子在地上画了一条线,说这就是他的一生;而后又用棍子在地上画了另一条线,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不解。老人说,人的生命再长也就如这一段线,再短也还是如这一段线,有开头有起点,终归也是要有尽头有终点的,只不过有的长有的短罢了。老人又说,每个人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美国老人哈里·莱伯曼74岁退休后,6年里经常去一所老人俱乐部下棋,消磨晚年时光。一天他又去下棋时,女办事员告诉他,往常那位棋友因身体不适,不能前来陪他下棋了。看到老人一副失望万分的样子,热情的办事员建议他到画室去转一圈,还可以试画几下。老人听了哈哈大笑:“你说什么,让我作画?我从来没有摸过画笔。”“那不要紧,试试看嘛!说不定您会觉得很有意思呢!”在女办事员的坚持下,莱伯曼来到了画室……那一年,莱伯曼80岁,第一次摆弄起画笔和颜料。回忆起这件事时,老人感慨地说:“这位女办事员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从那以后,我每天去画室。她又…  相似文献   

20.
生命的奔跑     
有许多次了,我在上学途中,总会看到一位老人,穿着一条短裤,在马路边上慢跑,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一个寒风凛冽的周日早晨,我独自在那条熟悉的路上,静静地等待着……终于远处渐渐跑近了一道人影,是那位老人,他终于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