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怀如 《法音》2023,(9):30-34
<正>响堂山石窟,分南响堂、北响堂以及水浴寺三部分,拥有北齐窟12座,代表了北齐石窟造像的最高水平。北响堂在北齐时期名为“鼓山石窟”。其中,北响堂大佛洞规模最大,造像的水平也最能代表北齐石窟艺术的高峰。但是,由于北响堂的皇室开窟背景,以及文史资料中关于大佛洞是高欢或高洋陵葬的记载,使得这座石窟充满了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本文的研究试图从不同视域,深化我们对于大佛洞乃至北响堂三座大窟之间联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诸朝代,数百年间雕凿不断.据龙门石窟研究院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二千三百四十五个,碑刻题记二千八百余块,佛塔七十余座,造像近十一万尊.在规模如此宏大的石窟群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等多方面的实物史料,龙门石窟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相似文献   

3.
房山石经与《契丹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音》1981,(3)
一、石经之肇始我国之有石经,始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在辟雍里安置石碑,把儒家几种重要经典镌刻于上,作为定本,使读书人可以传抄;如文字有出入,亦以此为正。当时所刻被称为“熹平石经”,计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七部。后至曹魏又有“正始石经”之刻。儒家刻经也影响到佛教徒。在北齐时代,山西太原风峪刻了《华严经》,山东泰山经石峪刻了《金刚经》,徂徕山刻了《般若经》,河北武安北响堂山刻了《维摩诘经》、《胜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近年出土《大齐故沙门大统僧贤墓铭》为中心,结合小南海石窟和北响堂石窟的刻经,梳理了僧贤的生平与思想。僧贤作为僧稠的弟子,参与小南海石窟的刻经活动;他先后担任沙门都、沙门统,主持了大总持寺、大兴圣寺,是著名的"地论师"。同时,僧贤继承了僧稠的禅学思想,重视《涅槃经》的"四念处",提倡《华严经》与《法华经》。最后,《僧贤墓志》等石刻中的用语反映了地论学派的判教思想。  相似文献   

5.
北朝时代出现一批《大集经》的修学者,尤其是地论师,而且他们重视"无碍"的思想影响了华严学的发展。敦煌遗书中,保存有《大集经》注释的残卷BD03106(腾6)——《大乘五门实相论》,是依《十地经论》的思想而解释《大集经》,既有"转疏为论"的文本形式创新,更体现从"空"至"圆融"的诠释创新。同时,灵裕在营造大住圣窟时,特别凿刻《大集经·月藏分》;另外,如南响堂石窟以及山东刻经中也出现《大集经》等经句,彰显北朝佛教末法的危机意识与护法精神。  相似文献   

6.
5月21日 ,朴老此作品在西安举行的“日中书法交流展”展出中国书法史上 ,有四位伟大的僧侣书法家 ,他们都是佛教徒。第一位是安道壹 ,第二位是智永 ,第三位是怀素 ,第四位是弘一。安道壹生活于北魏北齐之间 ,他从河北响堂寺开始 ,到山东邹县四山(即铁山、尖山、冈山、葛山) ,洪顶山 ,水牛山、徂徕山 ,泰山 ,几乎终其一生 ,书写刻制了大量佛教典籍 ,抗争灭佛运动 ,宣扬佛教精神 ,竟成了北朝“书仙”。其时 ,仅比东晋南朝书圣王羲之晚出一百多年。智永是陈隋间僧人 ,王羲之第七世孙 ,出家住永兴寺 ,闭门习书三十年 ,写《千字文》八百本 ,…  相似文献   

7.
1998年 4月 2 2日 ,《本溪日报》登载了《以武当魂魄 ,扬铁刹雄风》一文。文中写到 ,铁刹山来了新道长———曾任武当山执僚、吉林省辽源市道协秘书长、辽宁省道协秘书的祝真玄道长。昔日铁刹山地远山高 ,管理混乱 ,社会反映不好 ,辽宁省道协王全林会长委派高徒祝真玄道长为铁刹山住持 ,祝道长自己投资 3万多元 ,铺路修山道 ,整修云光洞 ,以武当精神扬铁刹雄风 ,要把铁刹山建成像武当山那样举世闻名的道教名山。东北道教发祥地———九鼎铁刹山 ,在辽宁省本溪县境内 ,延袤数十里 ,太子河环流其北 ,八盘岭拱卫其南。有原始顶、真武顶、灵宝顶…  相似文献   

8.
彭县传为长寿神仙彭祖祠墓所在。彭县有道教教区廿四治中的北平治、平盖治、本竹治。张陵先祖张纲亦葬于县北。张氏传教于仁寿,建碑于洪雅,张陵正一道民多居此域。道民即巴賨人,因族人善战用板盾,又称白虎复夷。板盾又称“彭牌”,故其族即“彭人”。岷山为彭人古居,是氐羌系属的姬姜族人。初唐时诗人沈宇《武阳送别》还有“羌笛胡琴”的居人记载。凡彭人(巴賨)居地皆有“彭”名。古蜀开明王与秦军决战于彭山县;开明王子退保蜀国老巢彭县蓬乡;皆彭族居地。川南彭水,川北彭溪(开江县)。唐羁縻州有彭州,当与甘肃彭原县同为彭人故居。彭县古有麒麟、黄龙、白虎之瑞,实乃开明王族龙虎互婚与神兽(乘黄、吉量)的遗风。开明蜀王实乃  相似文献   

9.
在福建省福清市渔溪镇,有一处佛教丛林黄檗山万福寺。这座名山古刹,在明末清初,曾有一位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的石僧隐元。他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在这里讲述的是中国临济宗第三十二世传人,日本黄檗宗创始人,隐元大师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艰难曲折经历。郑彩当场赋诗赠别:“汉国是非梦并休,横挑日月绕东洲。尺书投与蚊龙道,海莫惊涛驾比丘”。隐元挥笔回赠诗偈一道:“江头臂把泪沾衣,道义恩深忍难时。老叶苍黄飘格外,新英秀气发中枝。因缘会合能无累,言行相浮岂可移。暂离故山峰十二,碧天云净是归期”。船慢慢离开码头。隐元站立船头,举手向欢送人群告别,心中百感交集。故乡一草一木渐渐消失了。船行八天已入东海,海上天气骤变,巨大浪涛把隐元一行乘坐的“国姓爷”号船桅杆折断,船在海上团团转,船尾舱出现漏水,他们脱下衣服堵塞漏洞,与台风博斗三天三夜。隐元望着这群衣不敝体、衰弱不堪的弟子们,充满深深的怜意。自己在船头双手合十,祷告佛祖,保佑平安渡海。十二天以后海上风平浪静,众僧动手修复被台风摧坏的桅帆继续东去。第十三天进入日本海域,遇上两艘正在海上寻找他们的官船。当幕府官员登上“国姓爷”船时,日本人目瞪口呆,发现中国僧人大都奄奄一息,唯有隐元盘坐在舱内。此景此情,令幕府官员感动万分。立即送上食品和药品、抢救中国僧人,一面派人去长崎报告消息。日本安庆三年七月五日上午八点左右,人们才看清经常来长崎的郑成功的“国姓爷”船,船头站着中国僧人,顿时一片欢呼,“中国高僧隐元禅师来了!”下船后坐在轿子上,在幕府官员和僧人簇拥下,穿过参拜路旁的欢迎人群来到东明山兴福寺。隐元在兴福寺,受到逸然及寺僧盛情款待。这一消息很快传遍日本各地,众男女僧俗日夜参拜。1654年七月十八日,隐元第一次演法会,兴福寺内外跪满数千人僧众,聆听隐元讲《生命之流——业与轮回》,隐元讲三小时,他们跪听三小时,隐元广征博引(翻译)语言流利,说理透彻。众僧听了无不赞叹!隐元这次演法会,获得了巨大成功,在长崎引起轰动。在日本的华人,华僧更是自豪地四处宣扬。日本各大寺院纷纷来信邀请前往演法。从长崎出发,沿途经常被热烈欢迎的僧众,拥进各寺院讲经,本来用不了多久即可到京都,竟拖了数月才到。公元1659年,日本天皇决定,在东京醍醐山麓,赐地十万坪(330公顷)给隐元,建新寺长留隐元于日本,为一代宗风开山之千古盛事。确立黄檗宗的尊严,刺激日本佛教振兴。1663年五月二十五日,日本第一百零八代天皇皈依佛门,法名圆净道觉。隐元与后水尾天皇交往频繁。天皇馈赠御香、金子和镂金砚匣。1664年又赐舍利五粒,二尺高金塔一座,并赠诗一首,“北天曾自奉南山,古佛真身传世间。十万里程灵骨暖,三千季后异光斑。宋皇述赞感生相,源将倾心钦定颜。晨夕拳拳报膺久,柏风永仰五云间”。日本学界公认,自唐鉴真和尚的招提寺之后,隐元和尚创建的黄檗山万福寺是人材荟萃、人材辈出之处。日本宽文四年(1664)隐元把日本“新黄檗”法席让给了弟子木庵。自己退居松隐堂,时年72岁,专心著述,共有著述二十多部,大部分刊行於日本。日本宽文十三年(1673)二月二十九日,卧床不起,分别给日本后水尾天皇,家纲将军等,写了谢偈,感谢日本政府为他的弘法提供方便。他还为中国黄檗山弟子们写了一封信:“老衲多年东渡日本,将觉报缘终,望黄檗诸禅,力振门庭扬祖风……”日本宽文十三年四月夜八时正吉祥西归。时年81岁。整个宇治域陷入一片哀悼悲愁之中。善士们捐金在新黄檗内建修“开山隐元老和尚寿塔”,用来存放隐元骨灰。 1979年十二月二日黄檗宗友好访华团专程到隐元的故乡谒祖、拜塔,使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又恢复了。随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断发展,隐元越来越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怀念。1992年隐元诞生400周年之际,日本、新加坡、印尼等佛界,纷纷捐款重修黄檗山万福寺,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