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从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节目中听到这样一则推销酒的广告:“饮酒要饮佳味思,送礼要送金皇后。”“佳味思”和“金皇后”均系酒名。乍一听觉得这则广告不错,上下对仗,略带洋气。但仔细一分析就觉得这条广告不妙,犯了逻辑错误。上句“饮酒要饮佳味思”本意为此种酒最好,如果你要饮酒的话,别的什么酒可不饮,要饮佳味  相似文献   

2.
窃茄相诉国朝李亨为鄞令。民有业圃者,茄初熟,邻人窃而鬻于市。民追夺之,两诉于县。亨命倾其茄于庭,笑谓邻人曰:“汝真盗矣。果为汝茄,肯于初熟时并摘其小者?”即遂伏罪。(选自明朝孙能传《益智编》) 李亨用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正确处理了偷茄子的案子。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痛恨“诡辩”,因为诡辩者在表面上、形式上好象是运用正确的辩论手段,实际上有意违反形式逻辑规律、规则,作出似是而非的推论以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为荒谬的言行进行辩护。但是,并非所有的诡辩都是狡猾,有时候,诡辩倒是一种少有的机智。比如,为了活跃气氛,为了应付某种困难的问题,为了斗敌,等等,都用得着“诡辩”的手段。象这种没有不良动机的“诡辩”  相似文献   

4.
“我”是怎么回事?有人会说,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这不是最清楚的问题吗?这样的反驳中隐含着对“我”的一种理解,即“我”就是用以指代每个个人的代词。我当然是“我”,你也可以是“我”,他还可以是“我”。“我”并不确指某个人,人人都可为“我”。但为什么人们可以是“我”呢?人们怎么才能是“我”呢?在日常中,我们一开口,便常会说“我……”,这时我就是“我”了,我就“我”起来了。可“说”是怎么回事?如何能“说”起来?在佛法看来,“说”是诸因缘和合的结果,是顺应着诸因缘条件的把持和执取。在“说”的执持中,我就是  相似文献   

5.
正古时的药铺都喜欢在店堂门口贴上一些既有行业特点,又颇具行业特色,并有一定趣味性的对联,俗称药联。其中有的药联引经据典,用来增添店堂色彩。如寿世寿人,吉林春满,为医为药,摘井泉香;细考虫鱼笺尔雅,广收草木续离骚;太白饮斗酒,斗酒不醉;神农尝百草,百草皆春等。其中有的药联是表明办店经商宗旨的。如不惜千金价,惟推一体仁;虽无刘阮逢仙术,只效歧黄济世心;入室有言皆是药,出门握手便知心。  相似文献   

6.
西方论著中的混淆! “歧义”意即“分歧的意义”。一个语句(或一段文字)P,当它有超过一个意义时,便有歧义。但是,它与“歧义谬误”不同!后者狭限为:超过一个“标准”的意义。歧义谬误可分为两大类:第一,一词多义谬误,就是由于一些词语有超过一个难于取舍的标准意义而引起的;第二,语法结构松驰的谬误,就是由于句子语法结构不严谨或语文过份省略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德国文豪歌德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我劝你,亲爱的朋友, 首先把逻辑来研究。你的精神受着良好的训练, 如在西班牙的长靴里一样紧衬。它将小心谨慎地前进, 循着思想轨道,多么方便; 即使邪途歧路满眼前, 它也不会东奔西窜。这首诗告诉我们:要写好文章,最好“首先把逻辑来研究”。因为只有这样,面对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生活素材,才不致被满眼的“邪途歧路”所迷惑,才能  相似文献   

8.
曾几何时,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风靡一时,深受观众的喜爱,许多青少年朋友更是痴迷不已。而另一位比小燕子还要优秀的格格紫薇却远不如小燕子那样受欢迎,许多人可能对此迷惑不解。论长相,紫薇不比小燕子差;论聪明才智,待人接物以及各方面的言行举止,紫薇也要优于小燕子。她知书达礼、善解人意、心胸宽广。而小燕子呢?目不识丁,到处打打闹闹,惹事生非,甚至还有那么一点自私。但观众为什么会对她喜爱有加呢。这其实就体现了人际交往上的心理效应——“瑕玉”效应。  相似文献   

9.
这份简迪的统计表,包含着两种逻辑划分。一是“项目”栏按公益劳动内容的划分,一是“类别”栏对参加人员的划分。根据划分的规则,这份表格的两种划分都有错误。第一,这份表格“项目”栏了所列的四个子项的外延之和小于母项(公益劳动远不限于这些项目),犯了“划分不全”的错误;“打扫卫生”和“清除路面”(以及“清除垃圾”)这些概念相容,犯了“子项相容”的错误;“出动机动车辆”这个概念放在公益劳动项目栏下不明确,与上面几项不属于一个类。第二,在“类别”栏下,对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出版的《少年文艺》,曾登载一则“兔子杀狼”的寓言: “一天,森林里所有野兽来到一块场地,大的兽类,小的兽类都来了,有马、母牛、兔子、狐狸、鸭子、老鼠、鸟,以及其它有生命的东西。”这一段不足五十字的话,竟有五处逻辑错误: 一、“森林里所有野兽来到一块场地”,这是一个全称判断,按其含义应该包括虎、豹、狮、熊等,但从举例看,这些野兽并未来,它们也不是怕狼的野兽。  相似文献   

11.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科学,它要求人们必须遵循逻辑规律和思维形式的规则。然而,在言语交际中,由于社会的、心理的、美学的因素的影响,由于对象、语境的制约,人们却常常采用一些反常的表现方式,选取一些变形的修辞手段,造成言语材料表里语义的离异,以取得婉转曲折、生动逼真的表达效果。这些表现方式和修辞手段,由于往往人为的加上一些感情的晕圈或遮掩的纱幕,所以常呈现出违情背理、超越逻辑的状态,致使一些人得出“和逻辑不相一致”、“不能做逻辑的解释”的结论。其实,艺术修辞是并不违反逻辑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一、转义修辞手段是逻辑和言语关系的问题。我们知道,语言是思想的外  相似文献   

12.
“否则”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里的连词“否则”,有“如果不是这样”的意思,用来作为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联词。本文主要探讨“否则”的逻辑特征,分析用“否则”作关联词的复旬具有什么样的逻辑结构。“否则”类复句有三大类型。每一大类型中又可区分出若干小类型。一、A,否则B [I型]在“A,否则B”中,A、B具有假言关系。例如: ①干部要深入生产第一线,否则就会脱离实际。②特种钢原料必须尽快解决,否  相似文献   

13.
“要把清除精神污染同敌我矛盾区别开来,同刑事犯罪区别开来。制造和传播淫秽书画、录音、录象带也是精神污染,但这本身就是犯罪行为。对犯罪行为要按法律处理,不要同精神污染搅在一起。”(1983年11月lO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新闻报道) 这段话只有三个句子,文字并不长,也不复杂,但却充满了逻辑混乱。  相似文献   

14.
规章制度是由一条一条的条文组成的。乍看起来,各项条文排成一、二、三、四,关系是并列的,排列的先后似乎无关紧要。其实不然。我们应该把各项条文按合理的次序排列起来。同时,性质相近的条文还应当集中排列。这样,整个规章制度才显得条理分明,便于记忆,利于执行。否则,写得凌乱,规章制度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试看下面的一份“仓库安全保卫制度”: “为维护商品安全,做好保卫工作,  相似文献   

15.
《演讲入门》一书的作者、美国约翰·哈斯灵曾经告诫听讲者要提高听力,要具有辨别力,要能够发现演讲中的各种逻辑混乱。哈斯灵认为,唯有如此,才算得上是个合格的听众。作为演讲实践指南的演讲学自然是更应该讲究逻辑的。因此,笔者也想提个问题来加以讨论,这就是演讲学中某些分类是否合乎逻辑。演讲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只有每一次分类都能坚持同一的标准,而且这些标准又都是演讲的基  相似文献   

16.
有不少同志,对逻辑很感兴趣,学习也很努力,但是在一个庞大的逻辑体系面前分不清轻重主次,如堕烟海,茫然失措。或者在学习时处处着力,处处不得力,事倍功半,收效不大。这个毛病,叫做不得要领。为了防止和克服这个毛病,应该强调一下:学逻辑要抓住要领。抓住要领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其实不光是学习方法),有识之士早就注意到了。《荀子·劝学》讲到这一点时说:“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后来,韩愈在《进学解》里也指出“记事者必提其要”。这个道理,对于学习逻辑完全  相似文献   

17.
论“要”     
论“要”胡传胜1.要在人的生命中最常见,最基本。人对它太熟悉和清楚了,以致从思想角度来讨论它,都显得琐屑、无聊。它在人的具体生命(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在学术或思想上的被忽视状态,形成巨大反差。2.在世界各民族思想中,对要的讨论和对认识(“看”与“言”...  相似文献   

18.
“多数”是自然语言中常用的一个表示事物数量的语词,对其进行精确的逻辑分析,不仅是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必然要求,而且有助于提高逻辑自身的表达能力。因此,本文力图结合有关的理论,对其进行探究。 一、“多数”的特性及经典一阶逻辑的局限性 “多数”与自然语言中表示事物数量的其它词,如“所有”、“有的”等,具有类似的语法性质和功能。它可以被用作代词,也可以被用作形容词。而“所有”、“有的”等词,能被经典一阶逻辑看作逻辑量词,做精确分析,那么,“多数”能否作为逻辑量词来解析呢?  相似文献   

19.
“是”的逻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来说,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把句子首先分为简单句和复合句。所谓简单句,指具有“S是P”这样结构的句子,譬如“这是一本书”,“玖瑰花是红色的”,“鲁迅是周海婴的父亲”,“人是动物”。在印欧语系拼音文字中尤其是这样。从语法的角度,可以说“S是P”是一个主—系—表结构,“S”是主语,“是”是系动词,“P”是表语,“是”把S和P联系起来;也可以说,“S”是主语,“是P”是谓语,其中“是”是助动词,和P联系在一起表述S。从逻辑的角度,可以说“S是P”是一个原子命题形式,“S”是主项,“是”是联项,“P”是谓项.“是”  相似文献   

20.
一天,路过一家商店,见许多人都围在一个柜台旁,原来刚才这儿卖过一批“热门货”,样品还挂在一旁。我凑过去问:“师傅,还有吗?”营业员回答:“今天不卖了”。我还想问,营业员走开了。起先,我有些纳闷:我问营业员“货还有吗?”然而营业员却回答,“今天不卖了”。岂不是答非所问?仔细想一下,我明白了其中的隐含判断:货是有的;以后再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