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都长安历史时期的佛教是中印佛教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为世人所瞩目。然而,如此重要的一个专题研究,至今尚未得到重视。王亚荣先生的专著《长安佛教史  相似文献   

2.
唐开元十八年,诗人李白第一次赴长安欲仕。此间于长安和终南山楼观台干谒玉真公主等人,写下诸多赠酬唱合之诗;其主题是追求功成身退和向往自由的理想人格,但因其艺术、数量、影响等原因,被人们所忽视。笔者从道教思想和文学写意之浅层试析之。  相似文献   

3.
人有义声,卖药宋清。[注]宋清,唐代民间医生。长期在长安西市卖药,贫者买药钱不够时,他折价售之;对于有急难无钱的人,则赠钱救之;年终对借他钱还不起的人,便将债券烧掉,故长安当时流传有诗曰:人有义声,卖药宋清。  相似文献   

4.
南京玄武山上有座五层方形砖塔,是1944年2月28日为供奉大唐三藏玄奘法师顶骨而建造的,故名三藏塔。玄奘法师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初五,荼毗后灵骨葬于长安(氵产)水之东,后五年改葬于樊川北原,为建塔(即今长安兴教寺玄奘三藏塔)藏之。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据长安,毁寺发塔,灵骨迁于终南山紫阁寺。迄宋端拱元年  相似文献   

5.
庄德金 《天风》2006,(24):22-23
迦南地是神应允赐给以色列人居住的地方,可是迦南地原本住的是迦南人,虽然神应许将迦南地赐给以色列人,但也必须他们自己去争取。所以耶和华神晓谕摩西要从12支派中选出12个人去窥探迦南地,意在知道那地如何?其中所住的民是强是弱?是多是少?所住之地是好是歹?所住之处是营盘是坚城?又看那地土是  相似文献   

6.
《佛教文化》1995,(5):19-21
现在来谈谈什么是祖师禅 禅定视其研究的立场和角度而有各种分类,祖师禅也是如此。什么是祖师禅呢?我是就禅定法门自身性质而讲禅定分类,也就是就祖师禅自身性质而来浅谈祖师禅的。 前面已经说过,就禅法自身性质而言,禅定能修者为人自身,而所修者亦为人自身,斯即以人自身修人自体。显见于外,密藏于内,显在其中,密亦在其中。能修者人,人为息色心之一体,所修者人,亦为息色心之一具。故禅定修法,总不外息法、色法、心法三门。  相似文献   

7.
弘法大师空海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他和传教大师最澄在九世纪初同时入唐求法。回国以后,最澄创立了日本天台宗,空海创立了日本真言宗,被称为日本平安时代两大宗派。空海入唐之前,曾专攻中国古典,汉文造诣很深,并以书法著名。入唐以后,在长安青龙寺师事惠果和尚,传承了金、胎两部大法。不久惠果圆寂,他受同门之托(一说因宪宗之敕),撰书了《惠果和尚之碑》。唐末天下大乱,长安都城被毁,青龙寺亦无存,惠果和尚之碑遂失其所在。幸其碑文为空海携归日本,收录于空海所著《遍照发挥性灵集》(汉文)。为纪念弘法大师“入定”  相似文献   

8.
从鸠摩罗什开始,佛教在中国的译传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佛教的传播首先是一种异地文化的接触,适合的文化土壤便成为首要的条件。鸠摩罗什译场的成功,与“长安文化”的支持有直接的关系,也进一步丰富了“长安文化”的内涵。那么,什么是“长安文化”?“长安文化”与佛教的传人以及鸠摩罗什译场的成立有什么样的关系?笔者在这里设定了一个“长安文化”概念的模型,  相似文献   

9.
妙华 《佛教文化》1995,(5):13-13
传法之大事,乃正法所关,非比儿戏。背理而行,自他非益。而传佛的心印者,也是上层之事,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愚拙如我年逾八十,心思悄然未悟。归家无物,何敢越规犯份?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仅造化了万物,而且还造化了人这样有智慧的高级动物。人诞生于大自然中,当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然也就要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因而人要研究人,就必定要研究大自然,只有从大自然处着手才能研究出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当然也包括人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周易》就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研究自然与人的杰出著作。《系辞》上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下第二章中说得更明确了:“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01,(6)
本刊讯 5月30日,陕西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在长安兴教寺正式成立,来自长安及所辖终南山周边地区的代表120余人参加了成立大会。  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由兴教寺住持常明法师于九十年代初发起筹建,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于今年4月在长安县民政局正式注册。4月11日在长安香积寺选举青龙寺监院、长安圭峰寺监院宽旭法师为会长,兴教寺监院宽池、弥陀寺住持定慧、香积寺监院本昌、终南山净业寺住持本如和慧曼等五人为副会长,本如法师兼秘书长。  西安市佛教协会会长常明法师、副会长增勤法师到会祝贺并讲话,长安县党政有关部门领导莅会致贺…  相似文献   

12.
陈青荣 《管子学刊》2010,(2):103-106
山东著名金石学家吴式芬所收藏的传世青铜器《引尊》,是引为其同宗长辈所造之祭器,金文资料反映,《引尊》之引为西周中期人,是商齐裔胄,其生存年代与生存的地域均与陈庄出土青铜簋中的"引"相同,他们是否是同一人?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     
《法音》1992,(11)
或问禅门信无口诀乎?曰:佛法正大光明,一人演之而百千万亿人天之所共闻也,何口诀之有?无已,则有一焉。夫一言二言,言简而义精者,斯之谓诀。连篇累牍,牵枝而引蔓者,非诀也。是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金刚经》之口诀也;“惟一  相似文献   

14.
人对物究竟应给予物什么样的道德关爱?这是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儒学具有普爱意识,自先贤孟子提出"仁民而爱物"的主张以来,物一直是道德关爱的对象,但同时在"爱有差等"观念的支配下,对物的爱又不同于人,其间显现出普爱与差爱的矛盾冲突。朱熹在本体论上以"生生之仁"确立了人、物的平等意识。而在现实生活世界里,万物所自有的客观等级秩序以及人所面临的不同道德情景,人又会以"差等之爱"的情感方式表现出来。朱熹用"理一分殊"来化解"普爱"与"差爱"的冲突,以"推己于物"和"用之有时,取之有节"的方式展现人对万物的仁爱之情。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庄子的思想是唯心論还是唯物論,目前哲学界正在开展热烈的討論。过去我的意見是:庄子的所謂自然的观点,实际上,就是离开了时空的超現实的观点。我們知道,空間时間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要超越时空,即是对时空的否定——否定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时空既非物质的存在形式,于是自亦无所謂物质,无所謂物质世界;于是所謂世界只是人們的主体观念,只是观念的世界。庄子的所謂“道”就是如此。荀子說“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苟子》《解蔽篇》),近人罗根澤批評荀子对庄子的这一評論是很大的錯誤!因为庄子《大宗师》篇明白地說“庸讵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可見他是主張天人不分的;由是而知,庄子的所謂天,并非真的是指自然界;  相似文献   

16.
祖师语录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道德经》六十三章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为?《庄子·人间世》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穆斯林朝覲团一行二十人,在团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付主任强杰和付团长安尼瓦尔·贾庫林率领下,已先后于六月十三、十四日乘飞机离开北京,经由莫斯科、布拉格、开罗,前往沙特阿拉伯。全团人員已于六月二十日左右抵达圣地麦加。估計全团将于七月中旬左右始能返回祖国。朝覲团人员名单: 团长張杰付团长安尼瓦尔·賈庫林团員阿下都热合曼金雅如  相似文献   

18.
日近长安远     
正日近长安远,这是《世说新语》里的一句话。大意是:太阳虽然远在天边,但肉眼也能看到;长安谈不上近在咫尺,但比远在天边的太阳近多了。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可能终其一生,也难得一睹长安真面目。因此,从熟悉度上来说,远的太阳,反倒比近的长安,要近得多。人际关系也是如此,远与近,不仅在于真实的距离,更在于感情的亲疏。古时的人,就明白了这道理。到了今天,我们的  相似文献   

19.
杂家新论     
杂家之名 ,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班固将百家学说总结出有特色的十家 ,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又说“诸子十家 ,可观者九家而已”。哪一家谈不上可观呢 ?他把小说家列于最末 ,说“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可见十家之中被排除的是小说家 ,而杂家还是被列在“可观者”之中的。然而自班氏之后 ,学者士人于前七者研究甚多 ,于杂家则着眼较少。在许多人的心目中 ,杂家不成体系 ,东拼西凑 ,支离破碎 ,不值得研究。有些人研究《吕氏春秋》 ,也否认其杂家代表作的地位 ,总是想找出它…  相似文献   

20.
原文:   或问:死者无知,世言人死为鬼,鬼死为聻,何也?曰:张读宣室志云:“裴渐隐居伊上,有道士李君曰:‘当今除鬼,无过渐耳.‘时朝士皆书‘聻‘于门上.“按裴渐人品端方,道士所谓除鬼者,乃隐语耳.鬼者,佞幸、壬人之谓,非鬼神之鬼也.朝士书“聻“于门,重裴之人品,法裴之德行,岂欲驱鬼崇乎?后世讹传,谓书此字于门傍,则百鬼远离,遂谓聻为辟邪之符,又从而益之以人死为鬼、鬼死为聻之说,其妄孰甚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