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苑谈丛     
三、佛教的仪式 (一)日常行事在原始佛教时期,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外,每日各自进行修行。修行的方法有两项:一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学习教理听佛说法,或互相讨论;修习禅定是趺坐,或者经行(经行是在林间来往徘徊)。到了后来寺院中有了佛像,经典纪录成文字,于是有礼拜供养和读诵经典的行仪。特别是大乘佛教徒往往以读诵《普贤行愿品》和修习五悔法门(礼敬、忏悔、劝请、随喜、回向)为每日的常课。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也只是弟子各自随师修行,没有统一的日常行事。到东晋时,道安居住襄阳,有弟子数百,于是制定僧尼轨  相似文献   

2.
创造性的诠释懦家经典特别是《周易》是熊十力建构其“新唯识论”的重要理路。这种与古代经学方法有别的经典诠释,部分地归因于20世纪的历史语境:后经学时代自由解经的空间、对动力式文化精神的哲学追求、近代以来的哲学变革;部分地则归因于熊十力本人将现代观念与传统智慧的创造性结合,并且由此实现了哲学的创造。但其经典诠释方式存在着相对主义与独断论的紧张,“譬喻”说则是为其经学诠释所做的方法论辩护。  相似文献   

3.
以《坛经》中有关心性的一系列譬喻为中心,探讨其在佛教经典中的来源,以及在《坛经》中的新发展。通过整理可以发现,这些譬喻并非独创,而是绝大部分来自如来藏系经典,《大乘起信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坛经》在具体的呈现方式上又有所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是修辞表现上的差别,更体现出其根底性的思想倾向、关注焦点方面的特点,如更关注由迷到悟的具体转变方式和过程,更强调自力和自具的清净本性等。通过"譬喻"这一侧面,我们可以对《坛经》的思想史背景、其与"楞伽师"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文的成立过程,有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哲学家罗素临终前,把三个弟子叫到身边,用烛火将灭般的虚弱眼神看着他们:"我就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临走前,我想吃一个苹果。河对面有一棵苹果树,你们能去为我摘一个苹果来吗?"大弟子眼含热泪:"师父您放心,我一定去给您摘一个最大最好的苹果。"二弟子握着罗素干枯的手:"师父,您教了我们很多道理,我一定满足您的心愿。"  相似文献   

5.
三、《古兰经》中比喻的特色(一)目的明确众所周知 ,《古兰经》是一部欲将人类“从重重黑暗中引入光明”(14 :1)的辉煌典籍 ,其根本精髓是劝戒人类走“正路” ,而《古兰经》中的比喻的明确的目的性与其相一致。《古兰经》云 :真主的确不嫌以蚊子或更小的事物设任何譬喻 ;信道者 ,都知道那是从他们的主降示的真理 ;不信道者 ,却说 :“真主设这个譬喻的宗旨是什么?”他以譬喻使许多人入迷途 ,也以譬喻使许多人上正路 ;但除悖逆者外 ,他不以譬喻使人入迷途(2:26)在这《古兰经》里 ,我确已为众人阐述了各种比喻 ,人是争辩最多的(…  相似文献   

6.
《百喻经》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孺童 《法音》2007,(10):32-37
《百喻经》为佛教"十二部经"中,"譬喻部"的著名经典。因其书中,收录百篇譬喻而得名。下面,就《百喻经》本身的一些问题,作一厘清和阐释。  相似文献   

7.
我用比喻对他们讲话,是因为他们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见。(玛:十三,13) 他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事。(谷:四,2) 天国的奥秘,是给你们知道的;对其余的人,就用比喻。(路:八,10) 比喻一字来自拉丁语Parobola,是一种简短的小故事。用以简述道德或宗教的真理。《辞海》对比喻有如此解释。辞修学名词,比喻亦作譬喻,  相似文献   

8.
1.鹦鹉是古今中外深受人们欢迎的一种飞禽,其或五彩绚烂,或洁白如雪的羽毛,以及善作人言的才能,都使人对之喜爱有加。而鹦鹉的受欢迎也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因缘,佛教与佛经的流传赋予了鹦鹉更多的神奇与灵性。 佛教在说法的时候,经常通过生动的譬喻和故事,来深入浅出、形象化地阐明深奥、抽象的道理。我们现在有很多故事其实就是来源于佛教,如盲人摸象、庸医治驼背等。这些譬喻与故事在阐扬佛教义理的同时,也  相似文献   

9.
快乐的兰花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由于一时疏忽,弟子们偏偏当晚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后悔不迭:眼前是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兰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得知原委,慧宗禅师泰然自若,神态依然是那样平静安详。他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就是这么一句平淡无奇的话,在场的弟子们听后,肃…  相似文献   

10.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是先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饱含丰富的休闲思想和智慧,它阐扬了具有高度道德意识和超越性的休闲理想,提出了终生学习的休闲思想和以"乐"为核心的休闲教育。《论语》中的休闲思想和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建设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当代休闲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听了《维摩诘经》以后,我受到很大的启发。下面结合经文,谈一点体会。一、声闻不通达“缘起性空”则法执难除《维摩诘经》被称为“抑扬教”,“弹偏斥小,赞大褒圆”,是宣说大乘教法的重要经典之一。这里所说的偏小,是指具有声闻根性的小乘人;大圆,是指具有圆解的大乘人。两者间的根本区别何在呢?我认为只是通达与不通达缘起性空之义而已。声闻乘人不达缘起性空、横生取舍执著的事,在《维摩经》中表现得很突出。如《观众生品》“天女散花”的故事,叙述天女把同样的花瓣散到菩萨及阿罗汉的身上,菩萨身上的花  相似文献   

12.
真理的寓言     
有一位哲人,他带了许多的弟子。他教这些弟子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如何辨别真理与谬误。  相似文献   

13.
主持寄语佛教的经典充满着智慧,起着启迪人心的作用。为此,千百年来吸引着广大众生。佛在世时并没有著作,佛经是在佛涅后众弟子集结回忆,忠实记录下来的。佛弟子们没有把个人的观点参杂进去,只是“如是我闻”。在编本期漫画真谛故事时,我想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中的一段:“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佛陀的教育完全是为度众生出苦难,所有经典都出自这一慈悲的根本。我想当我们读经典、细参详时,都能记住这一根本,或许才能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排除杂…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佛教传入中国,为了让中国人更容易理解此一异质文化思想,因此在经典翻译过程中特别注重譬喻的运用。深奥的佛理通过形象事物的表达,将抽象的道理鲜活的具象化,使中国人更容易领悟、把捉与理解,有助于传衍过程中,佛教在中国社会的植基与开展。而富有形象色彩的譬  相似文献   

15.
印度佛教大师身边有一个整天喜欢发牢骚的弟子,一天,大师吩咐这个弟子去买些盐。待弟子回来后,大师让这个弟子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并叫他喝了。大师问道:“味道如何?”弟子咧着嘴说:“苦!”大师又让他再抓一把盐放进附近的湖里,等弟子把盐倒进湖里后,大师又让这个弟子再尝尝湖水,弟子尝后,大师问道:“现在味道如何?”  相似文献   

16.
印度佛教大师身边有一个整天喜欢发牢骚的弟子,一天,大师吩咐这个弟子去买些盐。待弟子回来后,大师让这个弟子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并叫他喝了。大师问道:味道如何?弟子咧着嘴说:苦!大师又让他再抓一把盐放进附近的湖里,等弟子把盐倒进湖里后,大师又让这个弟子再尝尝湖水,弟子尝后,大师问道:现在味道如何?弟子答道:很新鲜!大师接着问道:你尝到咸味了吗?弟子摇摇头:没有。这时大师对弟子说:生命中的痛苦就像一把盐,不多,也  相似文献   

17.
本期“三个和尚新传”中小和尚讲的故事取自《菩萨譬喻发论》。这是一部记菩萨在过去时代所修种种苦行的佛教故事书。书中的邬波笈多生于佛涅槃后一百年,是阿育王的师父。不少人以为佛教讲空,要斩断情丝,似乎是不言“情”字的。其实,佛、菩萨都以慈悲为怀,对众生是充满感情的。不过佛讲的是智悲双运,并非一般人以为的情。慈悲是感情的高度升华;智慧是理智的高度升华。“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含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8.
跟随主     
唐卫民 《天风》2010,(11):7-8,11
<正>人若想要跟着我,就当弃绝自己,拿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16:24(吕振中译本)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章圣经,前面是耶稣要门徒对他有清楚的认识,后面是要门徒怎样跟随他。主耶稣对跟随他的人是有要求的,尽管门徒不爱听、听了很不舒服,耶稣还是清楚明了地告诉了门徒。耶稣到世上,有很多人跟随他,由初期的十二人、七十人、三千人到现在  相似文献   

19.
正毕业后留在导师冯骥才先生身边做事,在我,感觉真正的学业才刚刚开始。在先生身边,看着他待人接物,听他有关文学、文化的夫子自道,跟着他的思维理路做事,解读他的艺术人生,静观他的思想明灭……那真是人生的学业,茫茫没有止境的。说起先生,可说的很多,不必再说的似乎更多。他是知名的作家、画家、文化学者、教授、博导、国务院参事……有这么一大堆文化身份围着,自然是时间的穷人啦。一天天被协会、媒体、  相似文献   

20.
何欢欢 《哲学研究》2012,(2):106-112
<正>"瓶"(ghata)和"空"(虚空、空间,ākasa)是古印度哲人在阐释抽象哲理时最常用到的两个譬喻意象,以补充说明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随着论述主题的不同,"瓶"和"空"作为喻例可以分别形象地阐释或佐证不同的观点。在吠檀多哲学体系中,"瓶"和"空"两者被置于同一个譬喻,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