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长城作为大国争霸的直接产物,见证了齐国与毗邻国关系的复杂演变,通过了解齐国与这些国家的复杂互动,我们可以发现齐长城的营建是动态的,尤其是齐长城东段。最初齐国在与莒地相邻地段修筑关隘,以保证齐国南境的安全。春秋末期为了防备吴越而在沿海一带修筑防御工事,与崂山形成天然防线,战国中后期齐长城则有防备楚国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以齐长城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并结合文献记载对齐长城的布局、建筑方式、附属设施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齐长城的布局可以分为济水段长城和泰沂山段长城两部分。济水段长城由谷城过平阴城至渤海,长约300余公里。泰沂山段长城由平阴城和谷城往东,跨越泰沂山脉至黄岛于家河入黄海,长约625公里。齐长城是以墙体为主并与城址、关隘、烽燧、塞堡等组成的统一的防御工程。  相似文献   

3.
齐长城综述     
齐长城综述刘德春在齐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很少关注横亘齐鲁大地的千里长城──齐长城。作为山东古代最大的建筑工程,齐长城在两千多年的风雨中,倍受自然和人为的损害,到目前,关于她的许多问题仍没有圆满的答案。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并不能领略到齐文化的整体风貌。所以...  相似文献   

4.
王连升 《管子学刊》2006,(1):128-128
拜读张华松教授所著《齐长城》(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2005年9月修订重印)之后,第一感觉是:我终于读到了一部好书!之所以产生如此感慨,不仅因为该书创造性地介绍、阐述了齐长城众多层面的知识,让读者对这一瑰宝有了全面、具体的了解,懂得了齐长城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也因为该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地形》篇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齐长城是齐国的军事防御工程,它是如何借助泰山地区地形地势之利的呢?一九八七年夏,我们对该地区齐长城进行了为期二十多天的实地考察。结合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特将对这一问题的点滴体会谈出来,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6.
东周时期齐鲁交通线路主要有四条,莱芜谷道和过平阴要塞的大道分居东西,其间还有多个山间谷道沟通齐鲁,齐长城上的关口则是谷道的重要枢纽。西周早晚期的交通线路因考古学文化分布格局迥异而不同,但是莱芜谷道可能不是交通的主线。诸多考古材料说明新石器时代鲁中山间谷道已被作为沟通鲁南鲁北的重要通道。有商一代,鲁南鲁北交通主要以汶水上游和泰山西侧的大道为主,但不可忽视鲁中山地在商晚期交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永波  王云鹏 《管子学刊》2013,(2):33-39,64
齐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线型超大军事防御工程。2010年,根据国家文物局的部署,山东省文物局启动了“齐长城资源调查”项目。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和参与者,收集、并全面梳理了有关资料和研究文章,认为已有的相关结论,特别是齐国山地长城的建制年代与文献揭示的情形尚有较大的差距。此外,据新近整理出版的《清华简·系年》记载,春秋末期,齐国为抵御三晋的侵扰,在南部山地长城之外又加筑了一道“济水岸防”。本文拟以古文献和出土文献为依据,结合现场勘查的相关线索,对上述做出了全新的阐释。认为齐国山地长城在齐桓公时期已经初具规模,其后历代齐君主应有修补或增筑行为。  相似文献   

8.
近承友朋雅意 ,惠贶张华松先生新著《齐文化与齐长城》。是书由著名历史考古学者罗哲文先生检署 ,法书典雅脱俗 ,清丽曼妙 ;序言则出自史学名家徐北文先生之手 ,洋洋洒洒 ,字字珠矶 ,洵非一般泛泛之论。序文不仅体现徐先生对于齐文化的真知灼见 ,更体现出老一辈学者对新一代学人的殷殷关爱之情 ,故捧读斯序 ,感人至深。近年出版有关齐文化的专著不少 ,但大都由于作者工作性质的关系 ,或则为纯考古学的著作 ,或者仅从传统的历史文献中寻绎而来 ,真正考古与文献兼重 ,是两者有机结合 ,相得益彰者 ,则为数不多。而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齐长…  相似文献   

9.
齐长城考略     
一、齐长城的建造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之间战争不断,筑长城以作防御手段,是当时通用的办法。齐为春秋战国之大国,《战国策》中有:“苏秦说齐宣王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的记载。说明了齐国的版图相当于  相似文献   

10.
一遍观历代史籍,或名齐长城为巨防,或巨防与长城并举,这在中国长城建筑史上是一很特殊的现象。如: 1.《战国策·齐策》载孙膑谓田忌曰:“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注云:“天,大也;唐,防也。”2.《秦策》载张仪说秦王曰:“……(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相似文献   

11.
二、经文通释综观考释者,都将此古玉文体称为“铭”。笔者认为,古玉之文应为道家丹功渊源的一部最早经典,理应称其为“经”。称为“铭”就降低了它的品格。据此,笔者正其名曰:《行玉柱经》。笔者的释文如下:行    则,则神。神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明。?..  相似文献   

12.
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所见五道大神具有佛教色彩,学界对此多有讨论,但未对《增一阿含经》的相关文本作全面细致考察。部派佛教时期经典《增一阿含经》所见五道大神明显属于“外道”,同时也呈现出积极向佛教靠拢的形象特征,这成为五道大神此后被纳入佛教系统的逻辑起点。大乘佛教时期经典《普曜经》所载五道大神,则完成了从外道神灵到佛教护法菩萨的身份转变,继而以佛教形象传入中国。这一个案折射出佛教诸神起源的历史逻辑与佛教信仰体系扩大化的早期发展历程,甚至对探究东西文化交流、佛教中国化也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布满星宿的夜空美丽,引人无尽的遐想。古今中外无数关于天空中星宿的传说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但长时间的盯着一方夜空观看也是十分单调乏味的,星空缓慢的移动,秩序和和谐的表现,除了缺少变化,一切是那样完美。因而偶然划过夜空的流星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今年11月17日前后狮子座流星雨的再次光临地球,又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作为天文爱好者,更无法免俗,只好随喜其中。 16日经过一天的奔波,日落之前我们终于到达了预定的观测地点。我们的观测地点设在中国最古老的,齐长城边上的山坡上。夜晚的风从山间吹过,山上松涛娑…  相似文献   

14.
孙超 《管子学刊》2011,(1):64-69
《孟姜女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2006年山东淄博将其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就其真正的归属地问题却产生了争议。通过文献考索与田野调查,我们认为:齐鲁,特别是淄博泰山齐长城遗址及周围地区是孟姜女传说的发源地。秦始皇之所以进入《孟姜女传说》,其直接因素是他修了"万里长城",而深层原因是他的齐鲁文化情结。"文化素"是波亚托斯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通过符号感觉到或认识到的文化单位。从"礼义"、"歌哭"等文化素分析来看,齐鲁文化是《孟姜女传说》最核心的精神内核,齐鲁是它的文化出生地及传播的中心地带。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法音》2010,(8):1-1
<正>佛说经咒甚多,谁能一一遍持。古人择其要者列为日课,早则《楞严》、《大悲》、《十小咒》、《心经》,念毕则念佛若干声,回向净土。晚则《弥陀经》、《忏悔》、《蒙山》,念佛回向。今丛林皆图省工夫,早则只念《楞严咒》、《心大  相似文献   

16.
明月 《中国宗教》2022,(1):72-73
在我国的外来宗教中,佛教是完成中国化较为彻底、成功的范例之一。佛教中国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佛教经典的翻译与研习读诵、经典和教义的判释与圆教义理的阐发、佛教宗派和山门祖谱的确立等;在实质内容上则表现为佛教义理的心性化、佛教信仰的大众化、普遍化。本文中笔者将以《药师经》的翻译为视角,以探析佛经在翻译过程中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晚清民国镇江清真寺刻经是中国回族出版史上的重要一页。出版的伊斯兰经书尚保存至今的至少有17种,刊刻工作始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终于民国八年(1919年);刻经地点则是镇江两所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主要的清真寺——剪子巷清真寺和山巷清真寺;多数为新刻,也有汇集已有经板重印的;刻经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是教民捐资;所选书籍则多为价值最大也最为流行的汉文伊斯兰教典籍。刻经的繁荣和镇江当地伊斯兰教学者的参与、镇江邻近江南伊斯兰学术中心南京、刻经中充分的准备以及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地方宗教事业的恢复等因素有关。而刻经的衰微,则主要和刻经作为一种出版事业没有能够跟上近代中国的时代潮流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教学院坐落于北京市西便门外白云观内,是道教界的第一所全国性的宗教院校。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真派道士,我曾经在道学院学习和生活了2年。如今,从学校毕业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回想起在道院生活的每一天,仍然历历在目、感悟颇多……读 经在道教学院的日子里,学习经典是我们每天所必须修持的功课。道教的经典包罗万象,寓意极强,是每一个道教徒必须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正如《功课经序》云:“经之为经,是前圣之心宗;咒之为咒,乃古仙之妙法。诵之诚者则经明;行之笃者则法验。经明则道契于内,法验则术彰于外。经明法验而两全,内功外行而俱…  相似文献   

19.
谢灵运《山居赋》中提到"洞真经"的概念。由于该赋撰于424年至425年之间,早于陆修静完成《三洞经书目录》(471)近50年,故即便谢灵运所引的"洞真经"确实指向早期上清经,但是,一则他的"洞真经"的概念从实质上并不同于陆修静三洞经书中的"洞真上清经",二则其"洞真经"也并不一定即等于具体经典《大洞真经》。谢灵运另一赋作《罗浮山赋序》中也出现了"洞经"的概念,经考此"洞经"实际上指的是《茅君传》。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对谢灵运"洞真经"概念之来源作一简略考证。  相似文献   

20.
宋元时期龙虎山张天师继承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代盛行父死子继,元代则盛行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龙虎山张天师继承制度的这一演变,与张天师身份的演变直接相关。宋代张天师仅仅是天师道的首领,天师候选人只需获得天师道内部的同意,便可完成其继位。元代张天师则兼具天师道首领(或"正一教主")和朝廷官员双重身份,天师候选人不仅需获得天师道内部的同意,完成其作为天师道首领的继位;而且需获得皇帝的确认,完成其作为朝廷官员的继位。元代皇位继承制度中的兄终弟及制,即很可能由此进入了天师继承制度,并被张天师用来取代此前盛行的父死子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