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子十家注》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子十家注》考辨谢祥皓《孙子十家注》,又称《十家孙子会注》、《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孙子注解》、《孙子集注》等,它汇集了自魏武帝曹操至宋代梅尧臣等十一家对于《孙子》的注解。如果连同郑友贤的《十注遗说》,则包括了十二家注释者的见解。一则由于这些注解出...  相似文献   

2.
南宋道士范应元的《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其版本价值一直受到老学研究者的重视。近来笔者在研究宋元老学以及参加整理《中华道藏》的过程中,发现范注不仅版本价值颇高,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很有特点,关于后者,目前学术界尚罕有人涉及,故本文拟作简要论述。范应元的生平事迹不见史籍记载,据此集注卷前所署“前玉隆万寿宫掌教,南岳寿宁观长讲果山范应元集注直解”,及卷后所署“湛然堂无隐斋谷神子范应元”,仍难知究竟。但卷末沈乙之跋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其跋云:“范应元无可考,褚伯秀《南华义海纂微》所录诸家有范无隐者,或即此人。”查…  相似文献   

3.
"蜀士李昌龄"注解的《太上感应篇》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太上感应篇》注本,该书大体成于淳熙二年至嘉定十五年之间。李昌龄注本在得到郑清之作赞、宋理宗推崇后方大行于世,其注本主要通过"灵验记""引经""征事"三个方面注解《太上感应篇》,这一注解形式为此后的众多《太上感应篇》注本继承和发扬。李昌龄身为儒士,却以三教经典与故事注解《太上感应篇》,这种以儒为主却兼融三教的思想不仅扩充了《太上感应篇》的内容,同时成为《太上感应篇》被社会各阶层接受的重要基础,是《太上感应篇》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晁罡 《现代哲学》2003,(4):85-91
《十一家注孙子》汇集了自魏武帝曹操至北宋张预等11家对于《孙子》的注解。关于治国之道,孙子与儒家的思想多有相通之处,同时又各有侧重、各有特点。11位注家在注释《孙子》过程中,既阐发了孙子的原意,又融合了诸多儒家的思想观念,体现出“以儒释兵”、“兵儒整合”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虽早已有之,但《十一家注孙子》的形成无疑又加强了这种倾向,它对历史上儒兵家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蝶 《现代哲学》2016,(6):113-117
历代注家关于《革》卦的主题思想为何,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学术史上的主流看法基本统一为将《革》卦定位在革命、变革之义上。基于革命这一大前提,本文考察了历代注家对《革》卦的注解,就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道德价值观和革命的合理性等问题给出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司马光对《老子》的注解,最大特点是坚持儒学本位、以仁义释道。其迥异诸家之处是主张"道亦可言道",认为老子所说的道不是常人所说的道。其反映北宋《老子》注家共识的地方是主张有无并重,认为自然之道并不排斥礼乐刑政。其注解的最大缺陷,是丝毫没有涉及新儒学最重要的理论问题,即心性问题。这可能与司马光不擅理论思辨有关。  相似文献   

7.
"集注"与"集解"一样都是经学注释的传统模式,在朱熹之前,卫瓘、孙绰、李充等都著有《论语集注》,朱熹注释《论语》历经《论语要义》、《论语训蒙口义》、《论孟精义》等多种尝试,最后选定"集注"体例。本文通过对《论语集注》中所引三十五家注的所属时代、学术派别、注释重点及其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朱熹对《论语集注》的"经注"定位,也揭示了《论语集注》成为超越时代的经典之作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接续上篇,本文是对虞翻易学之乾卦《文言传》的集义考辨,文中除虞翻《易》注外,主要辑录张惠言、李道平、纪磊、曾钊、徐昂、李证刚等人对虞氏易的注解,在此基础上,笔者特别参考马王堆帛书《易传》之说,对虞氏易学及清代民国诸家之注解进行了辨析,对虞氏易学整体之得失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传世的吕洞宾著作,其出现自北宋至清代,数百年绵延不断,今存于《道藏》、《续道藏》、《全唐诗》、《吕祖全书》、《道藏辑要》等书中。又有据《吕祖全书》所辑《吕祖汇集》、《吕祖全书宗正》,以及单行本若干,如《纯阳三书》、《吕祖金刚经注》、《吕祖指玄篇秘注》、《吕祖道德经浅注》等。这些著作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几乎都是后人的假托之作,或扶乩降笔。这些著作虽尽非吕祖亲传亲授,但毕竞是道教诸多前辈精修致道的经验总结,为学者同人研究传习之便,这里拟对传世的主要吕祖著作加以简略的介绍。介绍的次序按诸本所收。一、明正统道藏1.《吕纯阳真人沁园春丹词注解》(洞真部玉诀类) 此词见收于诸本之中,注者颇多,其出现应在北宋初,刘斧《青琐高议》续集记其出现  相似文献   

10.
朱子《四书集注》于所引二程学派之说,多以己意改之,然似因"每有增减"乃古人引书通例之故,"增损改易本文"(以下简称"改文")历来成为《集注》诠释中一个向被忽视的重要问题。《集注》"改文"略分两类:一为"述而不作"型,即循古人惯例,引其意而改其文,以求表达简要、典雅;二是"寓作于述"型,因不满被引之说而改之以就己意,甚至改为对立看法。朱子对引文的增删调并,运用了数字简化、副词指代、语序调整、文本对应、突出虚词、化俗为雅、引文杂糅、概念修改等方法,实现了精密称等之效。《集注》改文的曲折反复,直观反映了朱子自身思想的前后演变,有助于从发生学角度认识《集注》的创作过程。改文之取舍出入,显示了朱子与二程学派思想异同和在批判中传承创新的述作兼具之精神;改文之文、意兼顾,显示了朱子融训考据与义理为一的诠释取向,实现了经典诠释与思想建构的内在一体性。深入分析《集注》改文现象,是读懂《集注》用心,落实朱子"不用某许多工夫,亦看某底不出"训诫的必由之路,对中国哲学的转化与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侯乃峰 《管子学刊》2009,(4):126-128
自西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获得独尊地位以降的两千年中,经学研究基本占据着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主流地位,虽然其内部也不免有所谓的今文古文之争、汉学宋学之别。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几部获得官方认可的儒家经典,在排斥对其它学派所尊奉的典籍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同样排斥了没有获得官方认可的儒家典籍,《孔子家语》一书的流传过程应当就是这样的例子。自三国王肃注解《孔子家语》,王注本面世之日起,排斥之言,甚至疑伪之声始终不断。  相似文献   

12.
《管子》四篇并非专门注解《老子》的著作,只是为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而解读、发挥老子思想、注解《老子》文本。《管子》四篇的"《老子》注"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分散于《管子》四篇。并且,主要是对《老子》"道经"的部分内容的注解。而且,其注解《老子》具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构成了其注解《老子》的特色,也是其注解《老子》新意之所在。从《管子》四篇注解《老子》的文字,并结合《管子》四篇对老子思想的阐发来看,《管子》四篇认为老子思想包括道、圣人、人生修持等方面。这些,大体不谬。《管子》四篇把老子道之无为解读为"道贵因",以"因"释"无为",是其《老子》注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3.
《太上感应篇》经清顺治帝推崇以后,成为具有“觉世牖民”功效之善书,众多学者纷纷为其作注作序以广其流布。惠栋在此背景下,带着个人的宗教情怀引经笺注《太上感应篇》,他所引经典包含经史子集多个方面,体现了他的汉学修养;他将自身对于汉易的理解发挥在注解《太上感应篇》的过程中,并通过引经诠释的方式倡导君民之道。惠栋以特有的身份注解《太上感应篇》的行为对于《太上感应篇》在清代社会的流传起到了促进作用,不过惠栋注本言语较为古奥晦涩,由此也使得文化层次较低的读者阅读困难。  相似文献   

14.
<正> 孟子是儒家的著名大师,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之一,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受到学人的重视。自汉以来,注《孟》者,疏《孟》者,汗牛充栋,层出不穷。以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宋朱熹《集注》、清焦循《正义》、近人杨伯峻《译注》为最著名者。这些注疏为研究孟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系统研究《孟子》的著作,古代之力作,恐怕只有清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但该书实是借《孟子》之字义,发挥自己的哲学思想。建国40年来,全面研究《孟子》的专著,如同凤毛麟角,寥若晨星,仅有  相似文献   

15.
清代初年开始以朱熹的名义行世的《阴符经考异》实际上是一个被逐渐改造成的本子。它的注解文字出于蔡元定之手。其他文字则是黄瑞节从朱熹以及其他学者的著作中汇编成的,而且是作为附录。能够揭开历史真面目的是元代黄瑞节编辑的《朱子成书》。但是,在《朱子成书》以前就出现了朱熹注解《阴符经》的说法。《朱子成书》本也在明代被作为"崆峒道士邹诉注"的名义进入了《正统道藏》,抹杀了蔡元定的著作权。本文描述了《朱子成书》本被改编改名的过程,指出被四库全书收录的《阴符经考异》文本来自吕留良刻印的《朱子遗书》。朱熹撰写《阴符经考异》的说法定型于清初甚至更早。这个著作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一段朱熹神话。  相似文献   

16.
《禅林宝训音义》为现存第一种《禅林宝训》古注本。以后出现的《禅林宝训合注》、《禅林宝训拈颂》、《禅林宝训顺硃》、《禅林宝训笔说》四种古注本,基本上遵照了《禅林宝训音义》,但是因注解内容详略不同、注解诠释方式有所差异而各具自身的特点。在上述五种古注本中,《禅林宝训笔说》综合了前四种古注本的优点而成为流传今天丛林的最佳古注本。《禅林宝训音义》等五种古注本的出现且流传至今,这与《禅林宝训》所具的思想价值和对禅林的重要指导意义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韩愈说过孟子之后道统中断,但他有另一版本的道统说,以荀子、扬雄为道统的传人,甚至还有容纳墨子的道统版本。北宋初出现"五贤"或"五子"说,王通、韩愈被纳进道统中;后演变为"四贤"或"四子"说,王通被挤出道统,但荀扬韩仍为道统之传人。北宋中期始,不断有人把荀扬韩三人挤出道统,但南宋末甚至更后,仍然有人把他们置于道统中。《四书集注》在元代成为科举考试教材后,程朱道统之巨大影响使人们忽视了其他道统。  相似文献   

18.
《山东文献集成》前后共出四辑,是目前全国最大规模的地方文献丛书。该《集成》对山东易学文献做了资料调查、搜集、甄选、出版等一系列精益求精的工作,最终出版二十余种学术价值较高而流布不广的作品,此举为经学、哲学、史学、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丰赡而宝贵的资料。本文选取其中的《读易便解》、《周易直解》、《周易注》、《焦氏易林校略》、《周易古本集注》及其《续编》、《周易遵翼约编》、《易象集解》、《周易注解》、《易说》、《硕松堂读易记》、《周易述传》、《李石桐先生注易经》等十三种学术价值较高的稀见易学典籍略加提要,以提请易学或相关文化研究者注意。  相似文献   

19.
李光地继承了张载《正蒙》的学术旨趣,在注解《正蒙》的过程中阐述了"太和之用,不离太虚之体"的宇宙观,"性者,理之总名耳"的性命观和"易即天道也"的易学观。其《正蒙注》有着显著的特征,他以谨慎谦卑的态度,在继承张载哲学的基础上,综合各家学说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折中而取之;他还融摄宋明理学家的思想,以一个理学家和易学家的立场批判了佛教和道教"溺于空,沦于静"的思想;李光地的注解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他对推广《正蒙注》及张载的哲学思想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满耕 《法音》2003,(8):37-40
最早接触《金刚经》是在15年前,记得那时候每周必到香港佛教青年协会参加经论研讨班,聆听畅怀法师讲说《金刚经》。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师在解释经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后,我仍然是懵懵懂懂,一头雾水,但这并未减少我对《金刚经》的热爱程度。此后我将《金刚经》作为日课之一,希望藉由每日的持诵,熟能生巧,渐渐了解《金刚经》的真义。不久,我在台湾聆听沈家桢居士讲述他与《金刚经》的一段深厚因缘,接着承蒙同窗挚友、曾任西来寺监院的满兆兄馈赠赵孟瞓手书的《金刚经》复印本于我,这个因缘再次燃起我对《金刚经》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