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秋爽 《法音》2021,(1):43-45
一、"十念记数法"的形成印光大师(1862-1940),法名圣量,字印光,别署常惭愧僧。大师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与虚云、太虚、弘一,并称为"民国四大高僧",是近代中国佛教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之一。印光大师通过考察前贤的念佛方法,再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创发了更为方便易行的"十念记数法",即从早期的"随息法""数息法",演变为"随念随听"的"十念记数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弘扬净土教,不乏其人,自印光大师出,净风溥被,如日丽中天,膺大师教,而生净信者,不计其数。弘一法师称扬道:“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诚不刊之论。一、印光大师的生平事迹印光大师(1861-1940)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陕西郃阳县陈村人,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幼年随兄读儒书,颖悟异常。因读程、朱、韩、欧书,受其影响辟佛。十五岁后,病目数载,得读佛经,始悟前非,乃回心向佛。清光绪七年(1881)  相似文献   

3.
吕建福 《法音》2008,(12):13-20
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人才的事业.为推动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杨仁山因之被尊为中国近代佛教的先行者和振兴者。关于杨仁山居士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宏法 《法音》2000,(6):37-38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以来,经无数高僧大德的弘扬,形成了以大乘八宗为特色的中国佛教。其中,收机最广、三根普被者,为净土宗。在近代,弘传净土法门最著名的,当属莲宗第十三祖的印光法师。他佛儒结合,“觑破时节因缘,因机调伏众生”,其代表作即为《印光大师文钞》。蒋维乔先生在《中国佛教史》中称颂印光法师:“居普陀时,虽与世鲜通,然缁白闻名而求开示者日众。法师口宗笔答,凡所为文,字字从性海中流出,而仍无一语无来历。”印光法师留下的百余万字的三大部《文钞》,不仅是净宗瑰宝,也是近代学术思想的珍贵财富。梁启超在读了…  相似文献   

5.
从报刊编辑学角度对印光法师《与佛学报馆书》(含节录与补遗)所提意见和建议的分析,发现法师所提涉及报刊定位、方针及传播策略、编辑修养与意识、编排业务、印刷出版等多方面内容,称得上是微型“佛教报刊编辑学”,或者“佛教报刊编辑学”之雏形,其观点和建议契理契机,彰显了法理智慧与方便善巧,既蕴含着浓厚的“弘法利生”心怀,又与当代新闻传播规律及理念相吻合,对于当前佛教媒体的发展及弘法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印光法师文钞》正、续、三编[近代]印光《印光法师文钞·正编》,亦名《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四卷。《续编》分卷上、卷下,亦可作二卷。《三编》,四卷。共十卷。1914年,高鹤年将印光大师数篇文稿交《佛学丛报》发表。1918年,徐蔚如据此并历年搜访所得,编...  相似文献   

7.
正印光以佛学理论诠释儒家伦理,不仅促进了儒佛互补,也加深了两者的理论会通;既是近现代中国佛教理论的一次重要探索,也是佛教中国化理论的又一次升华。印光法师(1861-1940)是近代佛教高僧、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所处的时代,是近现代中国内忧外患最为炽烈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有识之士各怀忧惧,纷纷奋起推动变革。印光为救时劫,力倡儒佛会通思想,希望"儒宗由佛法而得以复兴,佛化因儒士而得以广布",试图以此"使人人以自治、自立、自强,""实现国家之国治、国立、国强"。  相似文献   

8.
徐蔚如编辑、印刷、流通的《印光法师信稿》是最早署名"印光"的别集.该书收录了《复邓伯诚居士书一、二》、《复邓新安居士书》三封书信,发行5000册.它的出版是《印光法师文钞》编撰的前奏,也是印光法师从"粥饭僧"到"人天师"身份转变的一个关键,对于印光"专修净土"的形象具有导向性和建构性意义,具有文献学、宗教史学、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文化史上,分属于中、印两种文化传统的儒、佛两种思想体系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是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交流。经过长期的历史磨合之后,佛教被中国化,汲取消融了佛教思想之后的宋明新儒学也打上佛教烙印,带有佛学色彩。儒、佛两家尽管佛中有儒、儒中有佛,但是直到如今,毕竟儒还是儒、佛还是佛。两家经过相互渗透之后,彼此各有综合创新,在部分问题上难分彼此,却并没有整体上的“合二为一”。绵延了两千年的儒、佛交融和彼此综合创新的过程今天仍在继续,并未结束。它所提供的经验教训,对全人类说来都是一份极其宝…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佛教佛性观、因果观和居士观的奠基者、深化者和集大成者,东晋慧远、唐代惠能和民国印光不仅规约着中国佛教的健康发展,也深刻影响了儒教发展进程,成为铸就中国佛教儒释双美互成品格的三座丰碑。儒释双成思路依然是当今中国佛教健康发展的基本指针和宝贵经验,仍须加以充分地理论总结和实践贯彻。  相似文献   

11.
寺志、山志等从属于志书序列,但今人将志作为展现一方佛教的重要文献。现以《清凉山志》为切入点,从缘起、特点、意义等层面探析印光大师修订《清凉山志》的若干环节,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五台山佛教的个案和印光大师之修行法要,并为当下反观佛教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2.
自称为“凡愚僧”的演培法师(1917—1996),是连接近现代中国佛教发展史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先后求法于观宗寺弘法研究社、闽南佛学院和汉藏教理院,  相似文献   

13.
杨文会被视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开创者,原因之一是他开启了近代佛教新式僧教育的序幕,这与他参与其中的近代东亚佛教现代化运动有着很大关系。出访欧洲的经历以及与南条文雄、达摩波罗等人的交流,使得杨文会的僧材培养理念与实践不同于传统佛教的僧材培养模式。他强调对现代佛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构建了以新式教育制度为框架的僧教育体系,创办了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弘法能力、能够担当振兴佛教重任的僧材为目的的祇洹精舍,从中走出了欧阳竟无与太虚两位民国时期居士与僧伽的代表人物。杨文会的僧教育理念与实践开创了近代佛教僧教育的新局面,为民国的佛教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何建明 《法音》2009,(12):46-55
在近代影响甚大的观宗弘法研究社.是观宗弘法社与观宗研究社合并后的称呼,其前身,或最早的形态,实是民国初期成立的观宗研究社。而观宗研究社的成立.也不象后人所说的那样是谛闲一开始接掌观堂时就拟定好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影响而成的:一、中华民国成立伊始,佛教界和社会有识之士就强烈地感受到只有振兴佛学、培养佛教人才,才能振兴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15.
宋永华 《法音》2000,(6):39-40
苏州弘化义诊所位于苏州报国寺。该寺始建于南来咸淳年间。1930年至1937年,印光大师曾掩关于此,并办了如下三件大事:一、在此修辑四大名山志等佛教经籍;二、创办弘化社,流通经书;三、赈灾济苦,福利群生。自此报国寺盛况空前,名扬海内外,成为弘法利生的著名道场。然而沧海桑田,报国寺在五十年代被易作他用,弘化社随之停办。九十年代落实宗教政策,在市政府和市佛教协会的支持下,修复了报国寺,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佛教博物馆。建馆之际,佛教博物馆馆长弘法法师为了继承印光大师慈悲济世的传统,在恢复弘化社的同时,于19…  相似文献   

16.
慧远(公元334—416年),东晋名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人。慧远一生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334年至354年,四处求学,为日后广行教化奠定了理论基础。354年至382年,追随道安,辅助弘法。383年至416年,离别道安后独立在庐山东林寺建立弘法道场。在这一时期,慧远遁迹庐山,孜孜于道,务在弘法,聚徒讲学,率众行道,创立莲社,观想念佛,组织译经,撰论著述,并与天下名僧及当政者深相结交,为僧团创造了宽松的弘法环境,为天下创建了“道德所居”的模范道场。由此,慧远僧团所居庐山成为南方佛教中心,与鸠摩罗什僧团所居长安,南北呼应,中分天下,使中国佛教呈现…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一部160万字的《印光法师文钞》,仿佛在聆听印光法师的叙说,令人感慨不已。印光是一位非常善良的人,于弱冠之年因惧怕地狱而出家。对他来说,出家是一种追求,但更是一种无奈。他断绝与家人的联系,长期忍受孤独、苦恼,出家后数十年未回乡见父母兄长一面,甚至不知道父母兄长是何时离世的。书中所描述的情景,简直令人目不忍睹。佛教教义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过于严酷。善良的人们在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尤其需要无神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是民国佛教四大高僧之一,在汉传近现代佛教界影响巨大。印光自号"常惭愧僧",作为一个严守佛教戒律、严谨处世的出家僧人,作为一个被同时代僧俗四众视为大师的出家僧人,他何以深刻地有感"常惭愧"?何以自号"常惭愧僧"?其中的微言大义何在?本文依据有关佛典,印光和虚云、弘一等的修持与思想,对此予以诠释,就众生要面对生死大问题的共性,发掘其中终极关怀的意蕴,一窥印光思想在中国净土宗历史上特有的继往开来之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戒为师”,遵行佛祖与祖师留下的各种戒法与清规,是佛教僧团活动的根本指南。弘法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市,毗邻港澳,与全国各地和东南亚佛教联系密切,在本焕长老的指导下,其嗣法弟子印顺把现代管理理念融入寺庙管理中,加强自身建设,以戒律为道风建设,提出了以法治寺,制订了《弘法规约》,使其更加适应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僧团发展,至今已收到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0.
佛教音乐与现代音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和佛教音乐传入我国后,经过僧人们的长期摸索和实践,逐渐地融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于一炉,形成了以“远、虚、淡、静”为特征的中国佛教音乐,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一部分。尤其是自中唐以后随着禅宗的出现,佛教音乐对传统文人的人生追求、文艺创作、审美情趣以及对我国民间和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佛教音乐的特点 所谓佛教音乐是指在佛教寺庙中僧人进行佛事弘法时的唱诵,也就是佛教称为“梵呗”的一种仪式音乐。包括当代流行的“课诵音乐”、“焰口音乐”和“水陆音乐”三种常行的仪轨佛事音乐。到了近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