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精神分析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种种问题和考验,其中之一就是对精神分析的误解,尤其认为“精神分析就是谈性的”,以及由此而产生地对精神分析的抵触与反对。以《精神分析引论》为具体本,本力图梳理并整理出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的涵义,以此来澄清人们对精神分析的某些误解。首先,弗洛伊德不同意人们对“性”的一般见解。他认为儿童是有性生活的。婴儿的性生活分为三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经过后天的发展和教育,成人的性生活分为两类:正常的性生活和非常态的即倒错的性生活。而倒错的性生活也就是婴儿的性生活。最后,弗洛伊德认为“性”应包括三部分:生殖机能的性、倒错的性和儿童的性,即“广义的性。”此即为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所说的“性”。  相似文献   

2.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秦启文  余华 《心理科学》2001,24(5):593-594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sex—role stereotype)是指人们对于男人和女人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看法。性别角色差异主要是社会化的结果。在不同的时代,性别角色有着不同的意义。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前夕,对我国大学生、国家公务员及企业员工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进行调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道德心理分析,是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阐释文明、文化以及现代社会生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引起自文艺复兴以来对传统道德的再次深刻反思,而且,实际地影响着本世纪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危机和变革。弗洛伊德曾经公开承认:“精神分析有两个信条最足以触怒全人类:其一是它和他们的理性的成见相反;其二则是和他们的道德的或美育的成见相冲突。”(《精神分析引论》,第8页)  相似文献   

4.
有关性别角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期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开端。人类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如何发生发展的,以及它对个体行为倾向和人格塑造的影响,始终是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注目的对象。俗话说:男女有别。男女是否有别?哪些地方不同,哪些地方相似,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因为人类就是由于两性而构成一个自然的和社会的整体。基于两性生理因素及其社会分工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彝族女性服饰不仅是一个物质实体,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受到彝族传统社会文化的建构和模塑,映射出彝族女性的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和文化意义。由歌剧《彝红》以彝族女性百褶裙开场引发的争议来探究女性服饰与女性社会地位的关系,从彝族传统文化如传统神话传说、毕摩信仰和女性月经禁忌看出百褶裙是"不洁"的,彝族社会女性地位是低下的,并用群体与格栅、性别角色社会化、洁净与危险等人类学理论分析造成彝族男尊女卑社会结构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有关理论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性别角色发展是儿童自我意识和社会化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本文简要叙述国外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主要理论 ,重点介绍社会认知理论对性别角色发展的解释 ,并对此作出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模式来源于发展心理学的“阶段发展模式”,尤其来源于普菜克(Pleck)的性别角色意识发展的三阶段模式。这一模式描述了我们社会中的性别角色的产生,并且解释了为什么会产生性别歧视以及它为什么会在我们的社会制度下长久存在。这一模式还阐明如何、从哪方面去改变传统的、难以忍受的性别角色观念,由此减轻以至最后结束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8.
关于性别与性别角色差异的一些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明钢   《心理科学进展》1993,11(4):14-263
本文从三个方面综述了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学家、跨文化心理学家关于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差异及其形成的跨文化研究。主要的内容有,两性行为特征差异的研究;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研究;性别特征模式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个性的社会化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理论问题之一,它指的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个性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人论学说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发展必然受制于其生存环境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必定要按照特定的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需求。《管子》中所强调的人,也是一种社会化的人。它要求人们掌握人际关系的技能,形成一定  相似文献   

10.
一、男性社会化的起点:性角色定型化社会化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中,使每个社会成员从自然人被教化为社会人,在社会化中人们获得了个性。并且学会了他们所在的社会的生活方式。正因为社会化对人是如此之重要。它也便成为  相似文献   

11.
儿童精神分析中的游戏治疗是20世纪游戏理论研究和游戏治疗运动的先驱。在精神分析游戏治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克莱因和安娜等人。作者对这些先驱者的游戏治疗技术作了概括、分析和比较,从中总结了儿童精神分析中游戏治疗的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儿童精神分析中的游戏治疗是20世纪游戏理论研究和游戏治疗运动的先驱。在精神分析游戏治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克莱因和安娜等人。作对这些先驱的游戏治疗技术作了概括,分析和比较,从中总结了儿童精神分析中游戏治疗的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著名乡镇文化通》简评张浩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其深刻的内涵乃是历史创造。就人类社会发展过程而言,文化也就是人化、社会化。这就是何畏主编的《中国著名乡镇文化通》一书给文化下的定义。该书前不久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紧紧抓住人的这种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变态心理学历史的研究曾经过数次变化。在本世纪初,人们把变态心理学历史分为二个阶段,即皮内尔(Pinel)前和后的阶段;在弗洛伊德(Freud)学说全盛时代,心理学家把变态心理学历史分为精神分析前时期和精神分析时期;近代也有人把这一研究分为三次发展变化过程。这种不一致的看法是由于人们对变态心理的性质与意义认识不同所致,是人们对客观现实和社会历史变革的观点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普通语义学     
沙夫用波兰文写的《语义学引论》已译成英文(《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伦敦1962)。《普通语义学》是《语义学引论》中的第四章。译者是从英文本译出的。沙夫简略地介绍了普通语义学。沙夫说,普通语义学是和卡尔纳普、塔尔斯基等人的语义学完全不同,也和莫里斯的符号学不同。卡尔纳普等人的语义学是关于科学语言的意义的理论,和逻辑密切相关。莫里斯的符号学则范围较广,涉及了各种记号的各种意义以及符号与语言在社会中的交际作用。而由美国柯日布斯基所创立的普通语义学,却是“研究人类个人对于语义环境的神经语义的与神经语言的反应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如何使用语词与语词如何影响那些使用它们的人”的科学。普通语义学认为,人  相似文献   

16.
<正>确看待大学生群体的成就动机及性别角色的确立对日后他们能否成为社会栋梁意义重大。本次研究采用叶仁敏译制修订的《成就动机量表》和刘电芝教授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对656名大学生进行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成就动机两者间的关系的探讨,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未分化人群分布比例最高;人群中女生女性化比例高于男生男性化;2.男性化为主的群体成就动机水平最高;3.具有男性特质的个体在全部性别角色分组中与追求成功方面存有明显正相关,且在避免失败方面存有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流传至今的反映先秦尤其是周代社会生活的古代文献中,“男女有别”是其中较 为常见的名词。周代“男女有别”的繁杂礼节规则,侧重于性别角色的日常养成和维护巩固,同 时也注意到在两性间设置界限,从而塑造出更具内涵的性别角色;而一旦进入了“夫妇有别”的 范围,则步入男女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为男女的性别角色寻求相应的家庭和社会定 位的阶段。周代的“男女有别”和与之紧密联系的“夫妇有别”,有利于防范和杜绝两性间非法 的性关系,实现男女性别角色正常的生育使命;可以形成男女角色的彼此互补,从而达至“夫妇 有义”的稳定秩序;循着男女夫妇角色分化的思路,男女尊卑也就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了。  相似文献   

18.
性别角色理论及其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介绍了心理分析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社会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关于性别角色形成的不同观点。其中,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是目前比较盛行的解释性别角色形成的理论观点,认为:环境结构、模仿、观察学习等影响了性别概念的形成和获得,从而形成不同的性别角色。  相似文献   

19.
论《黄帝内经》与中国文化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王庆宪新疆兵团奎屯医院(833200)梁晓珍所谓文化,广义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获得的精神成份总和。如观念、意识、民...  相似文献   

20.
乔波 《社会心理科学》2002,17(4):53-55,4
所谓“APD三步法”,就是运用对自身认识(acquaintance—ship)——完善(perfect)——发展(develop)的手段,帮助罪犯培养健康心理,形成正常人格的方法。罪犯这个特殊的人类群体中的各个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格偏离。对他们实施改造的过程,就是进行再社会化的过程。在再社会化过程中,要从基础做起,逐渐内化,即帮助罪犯从新完成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人。认真研究、探索对罪犯的再社会化方法,有效促使其形成适应社会与文化的人格,使其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成为摆在监管改造场所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试图在个体的“认识——完善——发展”方面作以探讨,以期对罪犯的教育矫治短短工作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