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宗教社会学有两种解释理论,一种在欧洲占优势,一种在美国占优势。前者是宗教世俗化理论,这种理论声称,宗教多元化会损害每一种参与竞争的宗教,削弱所有宗教的基础。宗教多元化和相互竞争导致世俗化,总体上将使宗教组织和信教人群的数量下降。后者是理性选择理论,用于分析宗教活动的机制,那个由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信徒构成的"市场",这种理论认为,宗教活动受到的控制越小,越富有竞争性,宗教的整体水平就会提高。反过来,如果缺少竞争,宗教团体就会缺乏效率,不能维持市场的活力。作者通过分析意大利的宗教经济,认为在多元化越充分的地方,宗教组织将会变得越强大,并且,宗教的素质也会在相互竞争中得到提高。[1]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坦荡襟怀,曾包容了世界上兴盛过的各大宗教以及一些民间教派,因此成为一座宗教文化天然的博物馆。一、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传播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大动脉,佛教、祆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和摩尼教等,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中国,使中国宗教进一步多元化。公元前4世纪,佛教在印度兴起,佛教僧侣成为第一批奔赴亚洲各地传播宗教的旅行家。  相似文献   

3.
现代普世伦理吁求具有深刻的宗教背景和宗教基础;普世伦理并非宗教伦理,而是人类社会基本的道德共识和普遍的道德诉求;宗教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生存的一种现实,必须在多元宗教对话中寻求普世伦理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世俗化是西方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和宗教现象。当代西欧社会的宗教正经历着世俗化的发展。宗教的多元化也是当代西方社会的一种现象。本文对西欧社会的这些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5.
陈杰 《宗教学研究》2003,3(3):132-135
本文追溯了从古希腊罗马到二十世纪这一历史进程中西方学者对宗教本质的探索 ,认为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着重于对神本质的阐述和论证 ,十六至十八世纪为宗教本质的探索从思想上和方法上奠定了基础 ,十九世纪在对宗教的口诛笔伐声中 ,不同学术流派多角度地探索了宗教本质 ,二十世纪因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深化了对宗教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宗教幻想是一种心理真实,社会冲突是一种社会事实。宗教幻想形成了以神圣教义为核心的社会行为规则体系,而这种观念体系常常影响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支配着人的社会行为。宗教幻想和社会冲突分属于精神范畴和物质范畴,不仅可以相互转化,甚至可以因这种互动形成新的社会事实及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论高山族的原始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山族与大陆各民族有血肉不可分割的历史关系。高山族原始宗教渊源于古代越人的原始崇拜。祖灵崇拜是高山族原始宗教崇拜之主轴。在高山族宗教信仰多元化的现代变迁中,原始宗教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8.
现代英国宗教多元化局面的形成,经历了信仰划一、有限宽容和宗教多元化加速实现的三个阶段,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期.其间,英国宗教信仰自由的实现,经历了从信教自由、政治平等到社会生活其他方面平等的渐进过程,获得宗教信仰自由的对象依次为非国教徒、天主教徒、唯一神派、非基督教徒和无神论者.同时,现代英国的宗教多元化存在明显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9.
以传播宗教价值为主要目的的宗教教育在英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宗教教育在英国经历了从垄断学校教育到成为学校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演变,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宗教教育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一直积极地改变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当代英国宗教教育在世俗化、多元化及公民教育兴起的背景下,依然对英国社会发挥着导向、凝聚、整合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宗教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独尊、封闭、排他、扩张、多变等特性。宗教的唯我独尊.目的在于诱导人们成为自己的信徒。此特性导致宗教对内封闭对外排他和扩张。宗教的自我封闭。主要是为了巩固自己.不使信徒流失,对信徒的约束和控制往往极其残酷,甚至血腥。宗教的排他.使宗教之间或教派之间,勾心斗角。抢地盘。争信徒,彼此力图把对方踩在脚下。宗教的对外扩张.是宗教教义的必然。因为佛教要普度众生。耶稣要门徒往普天下去传播福音。宗教的排他和扩张不可避免地会弓l起冲突或导致战争。宗教的多变,以不同面目处世,关于宗教的兴衰存亡。一切都是相关的人所为。宗教的神只不过是招牌、外衣和工具。  相似文献   

11.
李宜静 《现代哲学》2007,3(3):133-138
文章简要介绍和分析了阿部正雄对当代宗教对话理论问题的思考。首先,针对世界诸宗教的当代处境,阿部指出目前宗教对话最根本的目标在于宗教间创造性的相互转化,只有这样宗教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有效回应当代反宗教意识形态的挑战;其次,针对宗教内部的多元化问题,阿部提出了以佛教“三身佛”理论作为整合世界诸宗教之多元性和统一性的工作假说。笔者认为这一假说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宗教间的相互学习和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某种程度的佛教优越感,难以真正为佛教和其他宗教“平等”的相互转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终极实在是一切存在的根基,它临在于人的体验和认知之中,并通过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信仰生活而得到多元化的彰显.终极实在在宗教上以多元化的方式得到体验、回应、信仰和认知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宗教多样性.长期以来,宗教多样性既得不到客观的认知,也得不到善意的对待.以基督教排他主义为典型代表的宗教排他主义或者否认宗教的多样性,或者否认其他宗教的价值平等性,造成大量的宗教冲突和文明关系的对立.当代宗教多元论者适应宗教和平的历史趋势,肯认宗教多样性,谋求宗教和谐关系的建构,表现出对宗教排他主义的超越.本文具体探讨约翰-希克对基督教排他主义的拆解,说明宗教多元论的解构旨趣及方法论特色.  相似文献   

13.
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历史悠久的复杂现象,具有两面性。因此宗教批评是宗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宗教与社会还存在一定张力,宗教批评有助于宗教界和社会各界更好地推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并无根本的冲突。学者不能把宗教的社会处境当成决定自己是否批评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解答: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因宗教思想的原因而发生过战争这一问题。作者认为中国儒、释、道三家思想理论上的内在包容性、调和性较之世界上其他宗教强烈的"排他性"更有利于避免宗教战争之发生。而帝王、朝廷的制度及宗教政策也对不同宗教思想文化之信仰形成一种外在的约束力。此外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形成的神灵崇拜多元化之传统以及各阶层之情理思维模式等都有助于儒、释、道三教相互补充、同处共存。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早期宗教思想发生了一次转折,由康德式的道德宗教转到"爱的宗教"上来。如何理解这种"爱的宗教",其本质是什么?目前学界尚未提出和思考这一问题。从黑格尔对道德和伦理的区分来看,"爱的宗教"肯定不是道德宗教,而应是一种伦理型宗教。  相似文献   

16.
赞比亚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活动的历史十分悠久。宗教在其社会发展和民族独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赞比亚不同的宗教之间存在一些冲突或紧张关系;宗教组织和政府之间有时也出现一些冲突甚至武力对抗。赞比亚在宪法中明确宣告为基督教国家,宗教国家的口号写入宪法提高了宗教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赞比亚宗教自由的实现,还受到许多法律上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在儒学宗教论中 ,由于学术动机和目的不同 ,也由于理论范式、思想进路、认定方式和方法的不同 ,人们对儒学或儒家何以为教 ,或者说是何种意义上的宗教 ,存在一些认识差异 ,有的甚至截然对立。这种差异和对立 ,概括起来可分为儒学“普通宗教”(或一般宗教 )论和“特殊宗教”论两种。任继愈认为儒学是普通或一般意义上的宗教 ;牟宗三则认为儒学是一种特殊的宗教。无论是儒学一般宗教论还是特殊宗教论 ,其中都不乏合理的、值得肯定的思想内容 ,但又都失之一偏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联合宫信仰模式是既有数种具有异质性宗教间联合,甚至也有跨民族系统的宗教间的联合.这种现象在某些国家和地域也可能出现,但在新加坡尤为突出和集中,这就是新加坡华社宗教的现实生态.  相似文献   

19.
一构建宗教工作新格局必须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党委统一领导。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必须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宗教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党委主要负责人为本地区宗教工作第一责任人,把宗教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宗教工作和宗教工作重要问题,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决策部署,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关心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全面统领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中国佛教进入改革发展阶段,社会影响力也波及到其他各种宗教。挪威传教士艾香德来到中国后,受佛教影响,积极学习佛经,深入寺庙与佛教徒进行交流,参访南京支那内学院,撰写了有关中国佛教的著作,并依照佛教寺院制度,先在南京和平门外创办景风山基督教丛林,后又在香港建立道风山基督教丛林。艾香德以较为开放的胸怀倡导宗教对话与宗教联合,当时虽然没有得到人们特别重视,甚至还受到了一些批评,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宗教对话与宗教联合被越来越多的宗教团体所认同与接受,已成为世界宗教发展中的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重新回视艾香德所倡导的宗教对话就显得更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