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强迫症的元认知模型认为, 元认知是理解强迫症病理的关键。强迫症患者存在错误的元认知知识信念、消极的元认知体验及不恰当使用元认知策略等问题。强迫症的元认知疗法强调思维过程(如自我聚焦注意、对担忧不变的思维风格和威胁调节的注意策略等)的重要性, 而非思维的具体内容, 并在个体心理干预、团体心理干预等研究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未来研究应从认知神经科学等视角考查强迫症的记忆等元认知特征, 并进一步验证和修正强迫症的元认知模型。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强迫症患者是否同时存在注意转换和在线元认知调节障碍,本研究使用线索性任务转换范式及数字跟踪击键范式并结合ERP数据,对16名强迫症患者的注意转换能力和在线元认知调节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强迫症患者同时存在注意转换及在线元认知调节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元认知监控作为元认知的核心成分,是内隐程度较高的心理活动。研究采用认知操作法,以MasterMind游戏任务为载体,从执行功能中认知灵活性的角度,探讨了元认知监控的内部机制。结果发现:元认知监测对元认知控制的作用受到认知灵活性的调节作用。对于高认知灵活性的学生,元认知监测水平越高,元认知控制越好;对于低认知灵活性的学生,元认知监测水平的高低不会引起元认知控制水平的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高认知灵活性的学生能根据元认知监测进行有效元认知控制,而低认知灵活性的学生其元认知监测水平的提高没有影响元认知控制。结合元认知监控与执行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孙凌  王建平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6):1041-1047
临床实践与相关研究表明,强迫症的诊断标准已不能满足复杂的临床工作需要。首先,有关患者的自知力以及主观痛苦程度等诊断指标需要进一步修订。其次,就强迫症的核心症状而产生的争议,研究者提出应重新考虑强迫症、焦虑障碍、强迫谱系障碍和囤积障碍这四个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和诊断标准。未来研究应考虑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探索强迫症的核心症状和病理机制,为强迫症的诊断标准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元认知监控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元认知研究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城。它主要有两种研究类型,一种主要以元认知知识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来探讨元认知的有关问题;另一种主要以元认知监控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个体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行为来探讨元认知实际监控活动的心理机制与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6.
元认知监控中信心判断和再认答案的调整不仅受到个体学习后掌握程度的影响,还会受到社会性线索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掌握程度和社会性线索对元认知监测和控制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掌握程度和社会性线索独立影响元认知监测。第二,掌握程度和社会性线索显著影响元认知控制,并且掌握程度还起到了调节作用。具体来说,掌握程度高时,个体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最初选择,较少受到社会性线索的影响;掌握程度越低,社会性线索的影响越大,个体倾向于使自己的选择与社会性信息保持一致。最后,研究总结了学习任务中掌握程度和社会性线索对元认知监控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探索元认知在线监控和离线监控与一般元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采用跟踪击键任务、学习判断任务和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对4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元认知离线监控对一般元认知能力各个子成分的预测作用受元认知在线监控的影响;(2)元认知在线、离线监控对一般元认知能力的预测作用是彼此独立的。  相似文献   

8.
元认知与临床医生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元认知的形成及功能[1] 元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元认知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学习中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外控到内控、从局部到整体,逐步发展起来的.最初,个体毫无监控学习活动的经历与体验,当在他人指导下或无意识的自我监控获得成效后,可强化再次的体验与监控,从而逐步转化为自发的有意识地自我监控,但监控范围较窄,常为学习活动中的某一环节、某一侧面或某一学科内容.通过有意识地反复运用,这种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控制逐渐变得娴熟起来,最终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其监控范围也从某一环节扩展到学习的整个过程,并可迁移到不同的学习内容上.由此可见,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有感知、调控自身认知能力的功能,与学习、创新等能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成分,而且是内隐程度较高的心理活动。研究采用认知操作法,对经典的Mastermind游戏任务加以改编,结合访谈分析,探讨了适合考察元认知监控的任务难度和有效的元认知监控指标。研究结果发现:(1)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游戏4(要求从六种颜色中选出四种正确的颜色,且排列位置也要正确)中当知觉难度最大且又可以经过努力选择策略、根据反馈进行有效选择时,才会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元认知监控,使得游戏成绩提高;(2)“监测时间”是元认知监测的有效测量指标,而“违背反馈次数”是元认知控制的有效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10.
研究采用经典的执行功能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通过自由报告法让被试对每次分类反应进行元认知监测、控制,以探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元认知控制、执行功能在元认知监测对认知操作输出(奖惩分数、正确应答比例提高指标)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执行功能指标中完成分类数、错误分类数、非持续性错误数、持续性错误数指标在元认知监测与正确应答比例提高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2)元认知监测在较低的执行功能水平上具有促进作用,即,当执行功能水平较低时,有效的元认知监测可以提高认知操作的输出成绩。研究结果支持元认知监控是与动机有关的、有意识的调节控制,为从理论上厘清元认知监控与执行功能的关系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1.
关联启发式是指在累积变量判断中, 将存量与流量建立正相关关系, 认为存量变化特征与流量变化特征具有相似性而导致判断偏差的思维模式。在多特征交互及简单动态系统任务判断中, 关联启发式偏差以不同形式的S-F错误表现出来。作为一种内生性的、顽固的思维模式, 对于关联启发式的心理机制提出了客体偏差、特征替代、不充分调整等多种观点解释。影响关联启发式的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由于关联启发式偏差直接影响人对复杂系统的可持续性决策和行动, 减少偏差策略的研究也已实现起步。本文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关联启发式研究的发展脉络, 针对澄清关联启发式的发生机制、系统考察关联启发式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丰富和深化关联启发式的研究范式、开发减少关联启发式的有效途径等方面, 提出了深化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活力是指个体能够运用身体和心理的能量, 展现富有生机的精神面貌而且行动有力。当个体有活力时, 会体验到源自自体的一种激情、生机和能量。活力的典型成分是能量、警醒和生机。当前, 活力对个体的影响研究主要体现在身心健康、工作和学习领域以及人生幸福等方面。对活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锻炼、冥想、外在物理环境以及人际环境等方面。在今后的研究中, 要加强对活力的理论建构、深入开展实证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量子决策模型是近10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决策模型, 用以解释那些违背经典决策模型的现象。虽然当前的量子决策模型能够解释囚徒困境中的分离效应, 但其中却存在一些困难, 即会产生反常的概率关系以及无法精确拟合分离效应量较大的实验结果。本研究在分析当前量子决策模型困难的基础上, 结合齐当别思想对模型进行改进和优化。结果表明, 研究所构建的量子决策模型克服了当前模型中的困难, 并且能够预测囚徒困境博弈中由他人收益差距改变而引起的分离效应变化趋势。本研究还是一次启发式决策模型与计算式决策模型相结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Research finds that Americans who espouse theologically conservative beliefs about the Bible generally oppose same‐sex marriage. Studies exploring this link, however, have been limited in that their operationalization of fundamentalist belief has been problematically conceptualized and they have potentially confounded the effect of conservative religious identity. The current study asks: (1) How do distinct beliefs about the nature and authority of the Bible influence same‐sex marriage support? (2) Do these beliefs influence same‐sex marriage support independently of conservative religious identity? (3) To what extent do Bible beliefs and conservative religious identity moderate one another's effects? And (4) to what extent are these factors moderated by religious tradition and frequency of Bible reading? Analyses of 2006 Portraits of American Life Study data reveal that while identifying as religiously conservative is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of opposition to same‐sex marriage, believing in inerrancy and creationism remain strong predictors in full models. I also find moderating effects between belief in creationism, inerrancy, inspiration; religious‐conservative identity; and religious tradition. Findings clarify how theological beliefs and religious identity shape support for same‐sex marriage across religious traditions.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文化构念, 朴素辩证从文化与认知的角度诠释了中国人基于民众理论的思维方式。本研究首次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方法测量内隐层面朴素辩证概念与自我以及自我相近概念在东方被试认知中的联结, 探讨东方人内隐层面的辩证自我。文章通过2个IAT实验发现, 中国人将“我”和辩证思维词汇归为一类, 将“非我”和线性思维归为一类时反应速度更快; 且他们将“朋友”和辩证思维词汇归为一类, 将“敌人”和线性思维词汇归为一类时反应速度更快。这表明在内隐层面上, 东方人确实将辩证概念与自我以及自我相近概念联系得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7.
以往研究发现工作场所中他人感知的员工工作-家庭冲突对员工工作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但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 从刻板印象理论出发, 提出可能影响他人感知员工工作-家庭冲突的工作、家庭相关因素; 采用能力-热情维度框架探讨他人感知员工工作-家庭冲突的作用机制及其结果。今后研究可在整合工作-家庭冲突研究和刻板印象理论的基础上, 对他人感知员工工作-家庭冲突的形成及人际效用机制等方面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 研究者借助脑成像等技术探讨了发展性障碍儿童的脑结构发育特点, 发展缺陷与脑功能损伤的关系以及障碍干预和脑功能改善的机制等, 这为揭示发展性障碍儿童异常神经机制的共性和特异性, 进而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标记。针对儿童期常见的发展性障碍, 从脑结构损伤、脑激活异常、脑网络连接和脑功能康复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 指出未来研究应拓展角度, 注重揭示各发展性障碍之间异常脑发育特点的共性和特异性的具体表现、病理机制及基因基础等; 临床工作者应注重将脑发育的异常和功能改善用于辅助各类障碍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常发现自己对某一情景有些熟悉, 但又想不起以前有关的经历。对这种熟悉感的理论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熟悉感来自一种较弱的记忆形式, 与有回忆情况下的再认属于同一加工过程(single-process models, SPM)。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熟悉感来自一种基于熟悉性的再认, 与基于回想的再认相互独立(dual-process theories, DPT)。在实验室, 评估熟悉性与回想是否相互独立的基本方法是寻找两者分离的证据。本文尝试梳理无线索回忆再认(recognition without cued recall, RWCR)范式的研究, 结果显示:熟悉性对某种特殊的概念加工和整体特征的知觉加工要比回想更加敏感, 并没有支持SPM关于回想和熟悉性各自对意义加工和局部特征的知觉加工更加敏感的推断。而且RWCR研究还观测到熟悉性与回想在行为和神经成像方面的实验性分离, 支持了DPT关于熟悉性与回想相互独立的推断。最后, 本文从熟悉性的深层机制和中英文材料对RWCR的不同影响出发, 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下降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其中年老化对决策的影响成为了近年来的一个新关注点。风险决策和模糊决策受生理性老化和病理性老化影响的研究显示, 正常老化个体模糊决策能力受损, 但其风险决策能力受老化影响较小; 而病理性老化个体, 以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为例, 在两类决策行为上均表现出损伤; 此外, 脑神经机制的研究发现在完成决策任务时正常年老化个体纹状体激活模式与年轻人存在显著差异, 病理性老化个体杏仁核与腹内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亦存在异常。未来的研究应同时考察并比较两类决策类型, 结合外周和中枢神经证据, 深入探讨老化对决策行为及神经环路造成影响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