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日.在公园与一老者闲聊.当老者谈起自己的一生时.感慨地说人生有三苦:一苦是。你得不到.所以你痛苦;二苦是,得到了.却不过如此,所以你觉得痛苦:三.你轻易地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是那么重要.所以你觉得痛苦。  相似文献   

2.
佛祖言语     
《法音》2006,(7):1-1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祗世生死中心不厌没;  相似文献   

3.
人生三道茶     
人生如三道茶。品味人生,就如品味云南大理有名的三道茶。由于每道茶烤煨的方法与配料都不一样,所以味道也各不相同。第一道茶:其味甚苦;第二道茶:苦中带甜;第三道茶:淡淡有味。茶如人生。三道茶,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4.
佛教苦乐观     
陈兵 《法音》2007,(2):5-11
苦与乐,是人们精神生活和心理活动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苦乐观,实乃每个人人生价值观建立的基础。苦乐观在佛教教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佛陀四圣谛中的第一苦谛,专讲苦,第三灭谛实质是讲寂灭苦而获得究竟的乐,讲造成苦之原因的第二集谛,和达到常乐涅槃之道的第四道谛,实际上也都围绕苦与乐这一主题。四圣谛说明:消灭人生诸苦,证得究竟的常乐,为全部佛法的宗旨所在。佛教对苦与乐的种类、相状、生起的因缘、终极实质作了精细的解析,并提供出离苦得乐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实行途径。  相似文献   

5.
人生三道茶     
人生如三道茶。品味人生,就如品味云南大理有名的三道茶。由于每道茶烤煨的方法与配料都不一样,所以味道也各不相同。第一道茶:其味甚苦;第二道茶:苦中带甜;第三道茶:淡淡有味。茶如人生。三道茶,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6.
一根撑船篙     
父亲常年在串龙河上行船。世上三样苦,行船、打铁、磨豆腐。那时,行船一靠纤绳拉,二靠竹篙撑。有句老话:“抹得鳗鱼篙,百样苦吃得消。”数九寒天,篙子上结着薄冰,上下来回抹,犹如抹着带刺的鳗鱼,撑船之苦,列为三百六十行苦之最,也不算过分。  相似文献   

7.
这段经文很容易懂,无需多加解释。这里说的慧,按佛家的意思是观察四谛之法。四谛,一是苦谛,即说明人生多苦的真谛,苦是人生宇宙的真相;二是集谛,是说明人生为何是苦的真谛,人生的痛苦是因有贪瞋痴,造作种种恶业而招集来种种痛苦;三是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消灭痛苦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人生三味     
人生的滋味有无数种,但主要有三种:甜、苦、淡。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复次,得佛道时,成就无量甚深禅定解脱诸三昧,生清净乐,弃舍不受,入聚落城邑中,种种譬喻因缘说法,变化其身,无量音声将迎一切,忍诸众生骂詈诽谤,乃至自…  相似文献   

10.
佛言祖语     
诸菩萨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愿。有佛世界都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者,菩萨见已,自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七宝庄严,唇一夜常有清净光明,无有日月,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常有严净光明,亦当如是。  相似文献   

11.
苦、集、灭、道称为“四圣谛”。佛法浩如烟海,典籍汗牛充栋。学者欲探其秘奥,究其要旨,除紧紧抓住缘起论的核心外,还要牢牢地握其总纲四圣谛。四圣谛称为佛法的总纲,大约有下而几点理由。1.佛陀一生教化,从鹿野苑三转四谛法轮,至化道圆满将入涅槃时,复于《遗教经》中,三唱“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冠军张碧晨,是个年轻漂亮的天津女孩儿,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可是,她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只身前往韩国当练习生。她说,"我去韩国就是很想过练习生的生活,真的真的想吃那份苦。"事实上,练习生的苦比张碧晨想得更可怕,不仅  相似文献   

13.
也许佛教对人述说得最多的莫过于人生的“苦”了。作为佛教基本理论的四谛说,首先阐述的就是人生的“苦”,可以说断定人生为苦也是整个佛教理论的出发点。在这里,“苦”并不只是指身体的痛苦或感情的痛苦,而是指包括身体痛苦和感情痛苦在内的人的一切痛苦和烦恼。所以佛教所说的苦很多,也可以把它分为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是把苦分为八类: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在佛教看来,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刹那生灭、变化无常的,宇宙世界,不外苦集之场。由于人不能主宰自我,为无常所累,因而人只有痛苦性则无  相似文献   

14.
学诚 《法音》2005,(4):19-24
烦恼是怎么产生的,产生了烦恼以后该怎么办?这是我们学佛人所要面对、解决的主要问题。释迦牟尼佛曾经大讲特讲人生诸苦,并以此作为全部佛法的基础。生活富足的现代人,或许会认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人生诸苦,只是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情况,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应是过时之论了。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现在的社会和生活,烦恼和痛苦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在不断地增加。比如:失业之苦、破产之苦、炒股亏跌之苦、购物被宰之苦、通货膨胀之苦、环境污染之苦、抽烟吸毒之苦、心理失衡之苦,等等。释尊把烦恼和痛苦简要地归结为八苦:生苦、老苦…  相似文献   

15.
漫漫人生路     
莫子 《佛教文化》1995,(3):24-25
人生是苦·人身难得 释迦牟尼佛还是太子的时候,感悟到生、老、病、死之苦,从而发下大愿,要追求了脱生死的真谛,终于在菩提树下完成了无上正觉。 佛探寻人生的究竟是从“苦”字开始的,所以佛陀说法先说“四谛”,“四谛”第一谛就是“苦谛”。也就是关于苦的真理。 人因为有身,便有痛苦。人身是苦的聚合之所。 虽然人生是苦,人身又是苦之聚合所,但在这世界上要修人身也颇不易,需要多种善因的。可谓:人身难得!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只要稍有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茶禅一味”。 三毛有这样一段话:“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  相似文献   

17.
大厂回族自治县城关镇三村赵万富,全家四口人,三中全会以前,一家人苦奔苦曳,每年还欠队上三、四百元,一年粮食半年吃,名曰“万富”,其实连“一富”也没有。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敲开了赵万富致富的大门,他重操回民养牛老本行。1982年养菜牛(即北方牧区来的牛)十一头,纯收入1200元。1983年转养肉牛(即优种改良牛)十头,奶牛三头,当年十头肉牛全都出栏,纯收入2200元。1984年上半年养奶牛5头,出栏小肉牛6头,卖奶10000斤,收入4680元。赵万富养牛致富,主要有三手。  相似文献   

18.
正狐狸特别喜欢吃甘蔗,它企图独占甘蔗田,自己吃独食,不让别的动物吃。为此,每当别的动物询问甘蔗的滋味的时候,狐狸总是说,苦啊!苦啊!甘蔗很苦,苦得很,比黄连都苦!一天,动物们在甘蔗田头聚会,老山羊不解地问狐狸:"你总说甘蔗苦,为什么还要吃它呢?""良药苦口利于病!甘蔗虽然苦,但它可以清热解毒利尿。"狐狸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随口就来,面不改色心不跳。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语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众圣中尊,世间之父,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深着世乐,无有意心。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如来已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虽复教诏,而不信受,于诸欲染,贪着深故。以是方便,为说三乘,令诸众生,知三界苦,开示演说,出世问道。是诸子等,若心决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缘觉,不退菩萨。汝舍利弗!我为众生,以此譬喻,说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语,…  相似文献   

20.
    
正——流泪播种的,必欢呼收割。人是注定要受"苦"的。你看,人人脸上写着一个"苦"字:左右眉毛像草字头,左右颧骨加中间鼻梁像一个十字,底下一张嘴是一个口字。可不是?学生必须"苦学",谁贪玩谁的功课就不及格;做事的人必须"苦干",谁苟安谁就要失败。宗教家必须"苦修",音乐家必须"苦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使人头脑清醒,意志坚强,精神抖擞,身体健康,自来圣贤豪杰都是苦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