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乘一 《法音》2009,(6):24-31
说戒制度是僧团每半个月一次定期举行的诵戒.僧众通过对照戒条检查自身半月以来的行为是否清净。诵戒过程就是一个反省检查的过程.倘有过失可待诵戒结束之后再忏悔。按律制.应当是诵戒之前已经忏悔清净.如此才符合说戒布萨的本意。但由于凡夫做不到善护三业,所以允许诵戒中反省、诵戒后忏悔以及每半月都重复同样的作法。说戒制度不仅能清净个人身心.利于修道.也是有助于僧团和合的常行羯磨制度.能真正体现僧团大众“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的共住精神。  相似文献   

2.
乘一 《法音》2009,(12):24-29
自恣具有与布萨同样的清净身心的功能。不同的是.在时间上.僧团的布萨是每半月半月诵戒,自恣则在每年结束安居的日子进行(通常为农历七月十五日)。作为对一年或最近集中三个月修行成果的回顾,忏悔过失也收获果实.因此也就具有比布萨更为深远的意义。是全面考核僧格的一项制度。这一天如同世俗的过年.受过具足戒的僧尼都因安居自恣而增长一岁,夏腊增加,僧格增值。  相似文献   

3.
一诚 《法音》2007,(2):3-4
佛法住世,已越二千五百余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其间政治、社会等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沧海桑田,遽难陈述。而佛教犹法幢高悬,慧炬长明,历久而弥新。佛陀之遗教告诉我们要“以戒为师”,而僧团也正是以此为圭臬。“以戒为师”为佛陀金口所宣,从清净圣智之所流出,而“以戒摄僧”亦为寺院组织制度建设之特色。  相似文献   

4.
戒是如来利生的训诫,是建立僧团的根本,而僧团则是佛教信仰的三要素之一,因为有戒的约定,僧团依之而和合安住;以戒来约束僧团,规范僧团的行为,这是佛教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信众,制定不同的规范,所以戒分大、小二乘,僧俗  相似文献   

5.
慧远大师是中国早期佛教界的杰出领袖。在他的领导下,庐山僧团成为东晋时期南方佛教的中心,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慧远继承和发扬道安创设的僧制建设,以僧制管理僧团成员,使整个僧团戒行清净、和合共处,成为模范僧团,为后世僧团内部管理提供了成功范本。僧制不同于戒律,制定者主体具有多元性,内容上既参照了戒律条文,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生命力,一经开创便广为发展,成为各大宗派竞相效仿的僧团管理模式。慧远进行的僧制建设解决了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住世与弘扬,需要清净的僧伽。在佛陀时代,佛陀以崇高的人格与清净的智慧,制订律仪,摄受僧众于清净的僧团中。弟子在僧团中依止阿黎而学习修行,这是佛陀为未来弟子的教育方式所作的典范。佛法传到中国,随着丛林与清规的建立,僧教育逐渐演变成家风式的师徒制教育。到了本世纪初,为了因应清末排佛思想所遗留下来“庙产兴学运动”的破坏,同时为了复兴佛教,培育优秀的僧材,因此产生了中西合并式的佛学院,以有计划、有体制的方式,来长期培育僧材。一个世纪以来,佛学院以其学院式的教育确实为中国佛教培养了大批人材,为…  相似文献   

7.
乾空 《法音》2014,(3):23-28,33,34
正序言佛陀成道五年之内,僧团和合清白,行为清净。佛成道后第五年,有比丘造作有漏过失,佛陀开始制第一条淫戒,次年再制盗、杀、妄等诸广戒。佛陀成道十二年中,仅诵略戒:"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十二年后,有人违犯前制广戒,故佛不再诵戒,而将广戒交付弟子来诵。在其后的弘教岁月中,佛陀就弟  相似文献   

8.
第十一世班禅受戒仪式在重举行扎什伦布寺举行祝贺庆典据新华社消息,6月1日,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受沙弥戒仪式,在历世班排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措钦大殿释迦牟尼像前.按照宗教仪轨庄重举行。6月3日,扎寺举行受戒庆典,向十一世班禅表示热烈祝贺。6月1...  相似文献   

9.
明慧 《法音》2007,(9):16-21
引言僧团是大众和合的清净团体,僧团的财物制度是僧团管理中的大事。僧团中出现的许多矛盾,很多是与财物的分配、使用等不恰当有关。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上很多人在物质享受中迷失了自己。甚至出家众,也受到物质的诱惑,影响到清净的修道生活。所以,探讨僧团的财物制度问题,对当今僧团的如法运作具有重大意义。僧团财物制度包括了许多方面,本文仅就财物的分配制度作简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正第二节戒法的发展一、五百结集佛在世时,随缘为诸弟子制戒,并且为了督促弟子持戒,又制定了半月说戒的制度,使弟子们能够经常忆念戒法,安住于净戒中。为了使戒法得到传持,佛陀还规定五腊比丘,应当诵戒、诵羯磨通利,否则将结罪。随着佛陀制戒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7,(12)
<正>二、意趣佛陀根据不同的缘起、针对不同弟子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来结戒和说戒,而这些比丘戒的背后都蕴含着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体现了佛陀对众生根机的深入观察以及对教团内修外弘、上求下化关系最恰当的把握。从当代英国学者鲁珀特·格辛(Rupert Gethin)的角度来看,佛陀制戒的意趣有以下四点:1.僧团的统一和凝聚,2.精神生活即修行的需要,3.僧团对社会大众的依赖,4.社会大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21,(11):8-8
(2021年9月14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佛教教职人员的行为举止及综合素养,既关系到树立僧团的良好公共形象,也关联着佛法住世的社会基础。为了更加规范佛教教职人员的日常言行仪表,进一步提升佛教教职人员的学修品格,依据《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制定本行为守则。一、爱国爱教,守法遵规。  相似文献   

13.
佛法东传后,由于受中土心性论的影响,大乘戒律得以兴盛。以南山宗为代表的戒体说的提出,在刺激中土信众对戒律受持的同时,也因律制的繁糅和僵化影响了人们对佛性的体悟,以至禅宗直接将戒条律仪看作是悟道的障碍,致使律宗一蹶不振,戒律连原始功能也无法实现。因此,通过研究《四分律》,探究佛陀结戒的本真意旨,恢复戒律之于“和合僧团,正法久住”的原始功能,对于佛教正法久住,力挽律行不严的颓风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上座部佛教系列之二──比丘僧伽的建立学愚在佛陀时代,印度的哲学及宗教出现了两大阵营,即传统的婆罗门教和新兴的沙门运动。佛教作为沙门运动的代表,最早树立了追求出离的思想,建立了清净梵修的比丘僧团。僧伽,巴利语Sangha,意为和合众,为奉行佛陀教法,依...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3,(12)
佛制戒律,祖立清规,旨在防非止恶,安身进道,光大法门,造福社会。本此精神,订立共住规约,全寺上下,均须遵守。一、全寺僧众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执行有关政策,爱国爱教,以寺为家,勤修三学,恪遵六和。二、全寺上下均须谨遵佛制,戒行清净,慎护讥嫌,自重自尊,僧仪整肃,犯根本大戒者,不共住。  相似文献   

16.
王立 《法音》2005,(7):43-44
本刊讯6月19日至24日,应世界宗教和环境保护联合基金会(ARC)的邀请,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雍和宫住持加木样·图布丹活佛为团长、副秘书长陈文尧为秘书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5人,参加了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举行的“北传佛教与环境保护大会”。6月23日上午10时,在会议开幕式之前半个小时,蒙古国当选总统、国会主席那木巴尔·恩赫巴亚尔在甘丹寺住持朝依坚措活佛的陪同下,在成吉思汗酒店的小会议厅单独会见了中国佛教代表团,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作为世界宗教和环境保护联合基金会的国际主席,作为蒙古国当选总统、国会主席,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于8月21日出访美国,并将出席于8月28日至31日在联合国举行的由各国宗教领袖参加的“世界和平千年大会”。8月1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会见了由中国五大宗教的七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 为响应“世界和平千年大会”的召开,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还于8月16日举行了“中国宗教界世界和平问题研讨会”。研讨会由傅铁山主教主持。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成员、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在研讨会上做了“建设和谐美好的人间仙境”的发言。他说:“道教是一个重视现实人生的宗教,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宗教》2022,(1):94-94
僧制,亦称"清规""僧禁",佛教僧团制度。印度僧尼以戒律为生活规范。中国僧团除戒律外,还制定其他若干约束僧尼言行的僧制或清规。据《高僧传》卷五,东晋道安首次制定的规式有:行香定座讲经上讲之法、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布萨差使悔过法等。  相似文献   

19.
僧制,亦称"清规""僧禁",佛教僧团制度。印度僧尼以戒律为生活规范。中国僧团除戒律外,还制定其他若干约束僧尼言行的僧制或清规。据《高僧传》卷五,东晋道安首次制定的规式有:行香定座讲经上讲之法、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布萨差使悔过法等。  相似文献   

20.
(2011年7月24日)为进一步加强佛教信仰建设和道风建设,积极做好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工作,规范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戒活动,确保传戒法会如法如律进行,不断提升出家僧众的整体素质,维护僧团的清净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