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鸠摩罗什从部派佛教转向大乘佛教的过程是佛教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直接推动了大乘佛教在中国西域地区和中原汉地的传播与发展,使得大乘佛教开始成为中原汉地佛教体系的主体。本文从前鸠摩罗什时代大乘佛教在龟兹的传播、其转向大乘佛教的过程与原因,以及此后其在龟兹传播大乘佛教的结果与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剖析,以探究知识结构、信仰选择与佛教交流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佛教文献以及龟兹现存的佛教遗迹可以明显看出,古代龟兹佛教属于小乘佛教,早期流行阿含部,法藏部也杂有流行,还发现了密教的经典。龟兹佛教受到罽宾一带佛教的影响,后来小乘说一切有部长期占据主流地位。当地出土的梵文、吐火罗语文献绝大部分属于说一切有部经典,这与古代高僧的记载相一致。从龟兹保存的石窟中可以透视出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在龟兹的流行情况,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其壁画内容主要反映"唯礼释迦"的小乘思想,并且有些题材仅出自小乘说一切有部经典。  相似文献   

3.
索南才让是西藏民族学院的研究人员,从80年代以来一直在潜心探究本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西藏的密教。他撰写的《西藏密教史》是一部总字数达55万的大部头作品,也是迄今为止最全面和系统介绍西藏密教的著作。 密教也称怛多罗教,它是大乘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派  相似文献   

4.
方广铝 《法音》2004,(1):7-11
人们常说,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我以为,这句话有四重含义。首先,佛教在印度产生后,历史上曾出现部派佛教(小乘)、大乘佛教、密教等三大派系。但后来,佛教在印度衰亡,三大派系都不复存在。而在中国,却保留了承袭印度部派佛教而来的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承袭印度大乘佛教而来的  相似文献   

5.
龟兹密教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20世纪初问题提出,近百年的时间,学术界对龟兹曾有密教流行,尤其早期有杂密思想的存在和影响的结论,几乎达成一致。但在论据和论证中却始终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直到季羡林的《龟兹之密宗》将中原文献与西域佛教考古结合起来,从西域出土文献资料出发,提出极具权威的证据。但是季羡林的论文也只是说明7至9世纪时龟兹有密教流传,属于纯密阶段。关于3至7世纪的龟兹早期密教(杂密)流传情况学术界仍然没有确定的证据。本文回顾了这一过程,并从新疆库车佛塔出土的4至6世纪梵语婆罗谜文鲍威尔写本《孔雀王咒经》的角度提出龟兹早期杂密流行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6.
正净土信仰,可以说在佛教产生之前就已形成。婆罗门教徒就以毗湿奴天(梵Vi2zu),作为其信仰往生之净土。在大乘佛教还未兴起之前,原始及部派佛教没有他方世界及他方诸佛之观念,所以也就没有往生净土之说。而净土信仰真正大行其道之  相似文献   

7.
一、大乘佛教的思想体系按照佛教思想发展的过程来说,印度佛教可以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数、大乘佛教三个阶段。大乘佛教在印度有中观、瑜伽、密教之分;传到中国又先后形成天台、三论、唯识、华严、禅、密、净土、律八个宗派。我们要探讨“真如”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弄清大乘佛教各派的思想体系。因为各派的思想体系不同,对“真如”的看法也就不一致。玄奘的及门弟子窥基(632—692)  相似文献   

8.
极微是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以下简称有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大乘中观派以及瑜伽行派都不认为极微是实有的,从而否定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实有观念。可以说,极微观是大小乘空有之争的焦点所在。因此全面公正地认识有部的极微观是正确理解佛教各派思想特征的关  相似文献   

9.
西夏时期,佛教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汉、藏(蕃)、印等佛教融合并行,呈现出多元的特点。在西夏时期新传译的密教观音经轨中,一类是以宋请来的天息灾汉译《大乘庄严宝王经》为基础新编撰而成的“劝诵文”。另一类则传自北印度迦湿弥罗国,由弥扎卓根、金刚座师等西天僧传来,其所传经轨内容与隋唐及宋传统密教经轨有显著区别,其经轨注重本尊观音、“六字”字种观想、持诵,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类成就法,其类别属瑜伽部及无上瑜伽部密教类,该类经轨后被藏传绰普噶举派及萨迦诸派所传。从国图藏《修习法门》与《观音密集玄文》两部共27篇密教观音经轨合辑抄本为中心考察,窥探西夏新传译密教观音法门的源流、传译者、特点及各类成就法。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0,(10)
<正>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是今天世界上被广泛研究和信仰的主要佛教部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些佛教学者开始强调金刚乘(Vajrayana)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大多数佛教学者来说,金刚乘本身就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1.
十、大乘运动 10.1 三藏真伪: 在大乘出现之前,印度的传统佛教已经分裂成为很多部派,一般称为十八部,实际有二十多个部派。他们在教义理论或修行实践上有各种分歧,常有争论,然而都是释迦  相似文献   

12.
(四)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问:这时期,除了有部得到提倡弘扬之外,其他部派的情况怎样?答:当时迦湿弥罗地区,有部最为兴盛,但其他各部派也都很发达。与大众部有关而和有部对立的大乘思想这时流行于印度各地,在思想界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迦腻色迦王所尊事的马鸣就是一个具有大乘思想的人。这时期可以说是大乘学说经过长期酝酿而趋于成熟的时期,但是大乘佛数的大兴,还有待于稍后一个时期的龙树大师。问:龙树是怎样一个人?答:龙树(Nagarjuna)是公元二、三世纪间的南印度人,原来是一个婆罗门学者,后来归依佛教,出家受戒,在雪山从一位老比丘受到大乘经典,由此智慧无碍。当时许多哲学家们都被他的雄辩所折伏。他感到所读到的佛经虽然深妙,但是道理还有未尽发挥的,随后又  相似文献   

13.
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肖雨文殊菩萨在大乘佛教中,位于诸菩萨的上首。他在释迦牟尼四十九年的弘法生涯中,始自华严,终于涅,凡是大乘法会,都有他参加。在协助释迦牟尼弘扬大乘佛教思想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是大乘空宗的奠基人,而且也是密教的祖师,为大乘佛教所崇奉...  相似文献   

14.
藏传密教曾在西夏和蒙元时代于西域和中原地区广为传播,大量的藏传密教仪轨曾被翻译成西夏文、古回鹘文和汉文等多种文字,在不同民族的广大信众中流传。于敦煌、吐鲁番和黑水城出土的古回鹘文、西夏文和汉文佛教文献中,我们均见到了大量藏传密教仪轨文献,它们是我们今天研究西夏和蒙元时代藏传密教传播历史的最珍贵的一手文献资料。本文以对古回鹘文文献中出现的一部萨思迦派所传密法——《四次第道引定》的研究为出发点,同定了与其相应的藏文原本,确定了它于西夏和蒙元时代的传承途径和文本源流,并寻得了与其同时代出现的汉译残本,再通过对相应段落进行多语种文本的比较研究,厘定其文本及其所传修法的内容,由此勾勒出了藏传密教于西夏和蒙元时代传播历史的一个以前不为人知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释迦牟尼涅槃百年后,佛教僧团因对佛教戒律和义理的不同看法,而分裂成十八部派(或二十部派),使得情况变得复杂起来,不同部派皆有所宗依的三藏经典。法藏部对经典的分类受大众部系的影响,但又有所不同,在部派时期独具特色。法藏部经典中与咒语相关的"咒藏"及与菩萨本生、修证相关的"菩萨藏"皆有大乘特色。故对其经典进行考察,对进一步了解早期佛教经典的分类与初期大乘佛教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阳兴 《宗教学研究》2008,10(1):107-112
四川是唐代密教传播的重要地区,自盛中唐密宗兴盛以后,密教也随之大量流入四川.如成都僧人释惟上,闻其名而北上长安,从青龙寺著名僧人惠果学密,虢州僧洪照从大兴善寺惠则受五部灌顶,后又入川弘传密宗,为当地密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再加上一些佛教艺术家入蜀,图画密教题材,玄宗与僖宗避乱入蜀都带来了长安的佛教徒与诸多佛教艺术工匠,其中不乏密教成分,因此唐末四川一地之密教信仰也较为丰富.宿白先生等前辈学者已对石窟遗迹有过一些整理.笔者本文仅就僧徒入川传播密宗的情况以及蜀中密教信仰做一简单梳理,以有助于四川密教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佛教传入中国初期,龟兹和焉耆曾起过中介作用。鸠摩罗什前,龟兹佛教已进入前期鼎盛,此时统治龟兹的是小乘律。鸠摩罗什学问由小乘转为大乘,是其一生极为重要的关头,这期间,龟兹戒律也转为大乘,此为罗什影响所致。在说服其师归依大乘后,罗什渐“道流西域,名被东国”。鸠摩罗什后,龟兹和焉耆两地的佛教依然兴盛,只是龟兹已渐转为小乘律天下了。鸠摩罗什曾非常向往中原,后来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18.
文殊信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对中国人的信仰具有重大影响。中土文殊信仰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密教对推动文殊信仰的传播和发展发挥着主力作用。2-8世纪密教在中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陀罗尼密教、持明密教、真言和瑜伽密教,而文殊信仰在中土则经历初传、兴起、兴盛以及中土化等四个阶段。密教与文殊信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密教借助文殊宣传本宗教义和壮大自身的同时,又对文殊信仰的传播和发展发挥着巨大地推动作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文殊信仰随着密教的发展而逐步在中土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9.
严耀中 《佛学研究》2004,(1):160-167
唐五代时密教发达,但是学者多关注的是精英的密教。本文从两方面入手,试图反映唐五代民众的密教信仰和密教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情况。认为密教一旦被民问接受,就不是政治的力量可以轻易能消除的,所以会昌灭佛对密教在中土流传的影响不会很大的。密教兴盛的原因,对内与其教义,对外与盛唐开放和中外交通的发展有重要的关系。宗教的世俗化也是推进密教的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般若(pan~n~ā,Skt.prajn~ā)即智慧,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中心观念。般若观念在早期奥义书中即有所阐释。通过比较分析奥义书、大乘佛教及早期佛教(原始及部派佛教)思想中三种般若观念的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