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二平 《法音》2013,(1):30-33
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颗明珠。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东部,四面环海,呈菱形,南北长,东西窄,面积12.5平方公里,岸线长30公里,以海天佛国著称。目前,全山已修复开放了三大寺等48处寺庵,常住僧众963人,每年500万以上的香、游客接待量。本文要探讨的"合理布局"问题,仅限于普陀山寺院之间的关系,而不涉及寺院内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宗教》2018,(12):44-45
一、普陀山佛教中国化的原则和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山佛教事业得到稳步恢复和发展,得益于坚持党的领导,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很好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普陀山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并为佛教发展作贡献,既是其自身发展加以巩固的需要,也是其今后不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并由此确定普陀山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四项原则。一是坚持政治上自觉认同原则。  相似文献   

3.
普陀山佛教恢复开放30年来,佛教界和政府管理部门共谋发展、共同努力,肝胆相照、和谐相处,以"一个核心、一个集体、一个理念"共同维护着"佛教名山、观音道场"的美誉。佛教里有地藏、普贤、文殊、观音四大菩萨,象征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愿、行、智、悲。中国的佛教徒们为他们建立了各自的道场,又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在四大菩萨中,观音菩萨以"慈航普度"、"有求必应"的慈悲宏愿,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与崇敬,堪称"半个世界的信仰"。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就是浙江普陀山。  相似文献   

4.
宋元时期的佛教寺院一般分为禅、教(或作"讲")、律三种,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一改前代的分类惯例,将寺院分为禅、讲和瑜伽;与此相应,佛教僧侣也被分为禅僧、讲僧和专门操办佛教仪式的瑜伽僧。这一变化是中国佛教史和宗教社会史上的一大关节。本文对宁波府寺院入明前后分类的变化进行研究后发现,明初这一佛教改革并不是传统所认为的瑜伽寺对律寺的简单取代,而是涉及禅、讲、律寺的大规模变迁。总体上看,宁波府的瑜伽寺来源广泛,主要来自前代的讲寺,其次是甲乙律院;其成立过程与洪武、永乐时期寺院归并政策的施行和松动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周奇 《佛学研究》2004,(1):207-213
唐代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为繁荣的时代,其中强大的寺院经济的为唐代佛教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是我国由统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时期,均田制的崩溃和两税法的确立表明中国走出中古强制性的统制经济时代。本文从度僧制度、僧尼帐籍、寺院依附人口和僧尼的沙汰这几个方面探讨国家对寺院人口的控制与管理。并试对一些原因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以期反映国家对佛教寺院经济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能超 《中国宗教》2018,(5):44-46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佛教寺院的财务管理和智能化建设也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从寺院高层管理人员至一线财务人员、僧职人员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智能化、掌握大数据、推进信息化,以促进自身寺院乃至佛教界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葛寅亮所著《金陵梵刹志》讨论晚明南京地区的寺院地理分布、寺院等级状况,以及前述两要素对寺院经济的影响。具体而言,南京地区大寺、次大寺的寺产基本上远离本寺,管理不易。在葛氏的规划下,当时其寺产分配为"公产"与"禅堂"两部分,分别供应学问僧和应付僧。中、小寺院寺产构成的差异主要源于都城和乡村地理位置的差异。此外,各等级寺院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有所发展,下院与别院之关系的出现为低等级寺院解决经济和管理的困境提供了新途径。最后,以葛寅亮清理南京寺产的事件为切入点,讨论在管理寺院这一公共空间过程中,官方力量与地方士绅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杨航 《中国宗教》2018,(6):60-61
《大智度论》与中国宗派佛教思想的对比研究,对于比较中印佛学的特质,以及理解二者的相同相异,可以提供很多借鉴,对于佛教中国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续深入探讨。一众所周知,印度没有类似中国的宗派佛教。佛陀涅槃后,印度佛教只是在传承的历史上大致形成部派佛教、中观佛教、唯识佛教以及秘密佛教各个时期。对于佛教经典,特别是在后期大乘佛教成为主流之后,各个时期的佛教都没有过多的偏倚。在印度,佛教就是遵奉佛陀教法的学说,并没有在内部形成相对独立化的“宗旨”。然而,大乘佛教理论的复杂性,导致修行者无法轻易把握所有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钱志中 《学海》2011,(2):178-182
清朝奢华铺张的宫廷戏剧演出活动与耗资巨大的皇家经济投入密不可分。本文从宫廷戏剧演出的专门组织机构设置、宫廷戏剧演出的经济支出结构以及皇家投资修筑戏台戏楼、置备戏班行头切末的经济投入等三个方面,考察了清代宫廷戏剧演出活动,评价了皇家经济投入所引致的示范效应对清代戏剧市场化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戏剧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11年7月22日至25日,酝酿、筹备已久的全国汉传佛教规范传戒研讨班在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隆重举办,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副会长学诚法师、永信法师、湛如法师、心澄法师、道慈法师,秘书长王健先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并明确“中观思想”一词含义的基础上,从西藏传统的学说纲要书的视角、历史与文献史的角度、哲学与思想史的径路三个方面考察了龙树的定位问题,勾勒出印度大乘佛教思想史中龙树的位置——龙树是确立“大乘阿毗达磨”学说的最早论师,并且探讨了龙树与初期瑜伽行派思想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印度中观思想史初期、中期、后期的不同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2.
13.
禅宗对中国文人画艺术美学的影响十分深远,其在唐宋之际勃兴,在明清时期禅学书画论大放异彩——除了整体风格追求境界的超然、韵味之美外,其不拘一格的手法创造出了一种禅学意义上的“怪美”.这一“怪美”的审美趣味彰显独立个性,不为俗世牵绊,以世事为背景,承袭陶渊明、竹林七贤等魏晋以来的“怪才”而另有独创.  相似文献   

14.
南传上座部佛教自传入中国云南境内后,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体系,有着不同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乃至东南亚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地方性"特征。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组织制度与傣族社会组织制度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托的,通过神圣化的仪式和突出等级职责的宗教行为,为世俗社会组织和制度提供着神圣的合法性与政治认同,而世俗社会的组织制度则从政治法律支持、经济支持、信仰支持等方面来维系和扩大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清真寺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是穆斯林文化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场所,被视为穆斯林的精神家园。(1)地方志的编修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在明清以来一直存在寺院志、庙宇志的编修,但是很少有清真寺志的编纂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各地部分清真寺进行了志书的编修,清真寺与志书结合,体现了中国特色,为讲好中国伊斯兰教故事提供了新的文献载体。  相似文献   

16.
物业管理改革已在一些佛教寺院中试水先行,即将寺院物业委托给物业公司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寺庙僧人则从这些管理领域退出,这种做法,在教内外引起了不同的意见和反响.作者认为要正确衡量当前寺院物业管理改革的利弊得失,首先必须厘清寺院物业管理与寺院的主要功能即佛法修持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准确把握改革与继承之间的度,让改革朝着正确的方面推进.因此,在改革中应坚持如下几个原则和对策:首先,应该以中道观来处理这一两难选择,折衷取舍,新旧兼顾,即在物业公司的管理范围和寺院常住的管理职责之间进行适当的划分和界定;其次,为了便于这种范围划分和职能界定,有必要对寺院进行职能分区,如将寺院划分为“公众开放区”和“宗教修持区”,开放区的大部分事务可由专业公司管理,修持区的绝大部分事务则必须由僧人自己管理;第三,对那些不能强制划分的部分实行共同管理,对共同管理的权限和范围作适当的划分;最后,在引进物业公司之前,寺院应未雨绸缪,对两序职事进行必要的调整,对那些划归物业公司管理的堂口寮舍,其原有职事之职能和任务做出相应调整,同时,及时制订出新的寺院管理计划和僧众修持计划,使因转轨而出现的空白由新的学修计划加以充实.  相似文献   

17.
周真真 《学海》2012,(2):159-164
志愿组织在英国福利国家制度建立以前一直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力量,但许多志愿组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极力反对政府对社会问题的干预,学界也因此形成了一种志愿组织阻碍了福利国家形成的观点。全英防止虐待儿童协会(NSPCC)是儿童福利领域最重要的志愿组织之一,它自成立以来就与警察在工作人员、案件处理和儿童立法的实施上存在着密切合作的关系。NSPCC不仅没有阻碍国家福利的发展,反而在与警察的合作中极大促进了儿童福利的开展。因而不能片面认为志愿组织阻碍了福利国家的发展,而应该根据志愿组织在与政府关系的定位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8.
佛教对占卜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佛陀创教之时,为了区别佛教和其他外道学说,维持教团清净,曾制定戒律禁止僧人从事占卜活动。但此时的戒律是将卜、呪等邪命行为杂糅在一起,置于波逸提或突吉罗等轻罪之中,尚不严苛。佛陀圆寂之后,佛教发生了部派分化,各部关于占卜的态度不尽相同:法藏部继承了原始佛教的占卜观念;弥沙塞部和南传赤铜鍱部对占卜持严苛的反对态度;大众部(大众部末派)则对占卜采取宽容的态度;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对占卜的态度还未定型,总的来说是朝着宽容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宗教组织的现代化路径上,践行社会公共服务和举办社会教育事业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立足于此,本文以香港啬色园的社会服务和社会教育事业为例,并相较于香港基督教组织和佛教组织在这两方面的社会成效,简要探讨了道教组织的现代化问题.笔者认为,立足公民社会和更好促进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现代化,在逐渐革新自己作为宗教的相关要素的同时实现自己面对新时代和面对未来的华丽转身,已是道教在现代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实现这一关键的重要举措,则是首先在组织现代化的层面上大兴社会公益服务事业和社会教育事业.没有这两方面的相互补益,则组织现代化的实现不可想象;而没有组织的现代化,就意味着没有与现代社会相沟通和交流的通道和平台.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藏族女尼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的角色、社会价值和身份认同等问题的研究,已是时代所赋予的话题。本文以亚青寺女尼为例,通过分析女尼在寺院结构、教育、生活中的角色,探讨当代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