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武当山志既是研究武当道教渊源流变的基本文献,也是研究明史和中国道教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根据明代武当山志的记载,明世宗朱厚熄不仅虔诚奉祀玄天上帝,尊封武当山为"治世玄岳",还大规模重修武当宫观,巩固并充实了明皇室对武当山的一系列制度化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了武当道教在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影响。解析明世宗崇奉武当山玄天上帝的内在原因及其外在表现,探讨明世宗对武当道教的扶持政策和管理措施,为明世宗崇道问题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和一个新案例。  相似文献   

2.
明代武当山提督内臣制度是明皇室管理武当道教的重要举措。明代宦官不仅长期提督武当山,而且全方位参与了武当山的各项管理工作,是明皇室与武当山之间沟通和互动的重要渠道,为明代武当道教的持续发展和繁荣鼎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全面客观地评价明代武当山提督内臣的地位和作用,既有助于加强对明代武当山历史文化的解读,也有助于促进对明代宦官史和明代道教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武当山道教文化杨立志武当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位居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首。据文献记载,汉魏六朝时,修仙学道之士荟萃是山,唐末,道教称之为第九福地;宋代道经尊此山为真武修炼之地,武当道正式形成;元代武当宫观教团日益发展;明成祖大建武当山宫观祠庙,明皇室长期...  相似文献   

4.
武当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唐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列为第九福地。道经说真武大帝曾在武当山修道四十二年,在山中留下了众多圣迹。历代皆有高道大德栖隐此山,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五代宋初的陈抟真人和元末明初的张三丰真人。明代曾数次大修武当山宫观,留下了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今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武当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武当道教历史、道教人物、道教音乐、道教武术、道教医药等各个方面。贯穿于其中的则是道教的精神。武当道教文化就是道教精神的具体体现。道教精神是以尊道贵德为核心的道教优良传统的凝结。…  相似文献   

5.
武当山道教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有着深厚的道教汉调,又有秦腔豫剧。武当音乐受此影响,从而形成似南似北,南北无间的混融色彩。三是清幽典雅的古乐风韵。明代钦选道官乐舞生张道贤任武当山玄天玉虚宫提点后,武当音乐无疑会增加宫廷古典雅乐的风韵。人们发现“武当韵”中保存了唐代大曲和宋明古琴曲的某些旋律形态和曲体风格。另外,自南北朝至清代,武当道乐还吸收了相当数量的佛教文化因素,因而武当道乐又有佛道融合的宗教音乐风采。武当道教区别于其他道教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特定的信仰,即信仰“玄武”或“真武”。玄武信仰渊源于早期的…  相似文献   

6.
武当山早期佛教活动探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当山早期佛教活动探佚喻斌武当山作为著名道教圣地,从开辟道场至今,历唐、宋、元、明、清,悠悠千载,其间道脉相承,香火未断。陈抟、张三丰栖身弘道,永乐、嘉靖二帝的大规模营建,治道教史者或研究武当山文化者所述详备。但在武当宗教事业发展史上,佛教曾扮演过重...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述武当道教,系指以湖北武当山为本山,以崇奉“玄帝”为主要特征的道教教团。宋代以来,玄帝已成为民众普遍信仰的道教大神,故当忽必烈营建大都发现龟蛇时,就开始崇奉玄帝。元朝统一后,玄教宗师张留孙又积极向忽必烈引荐武当道士,所以,作为传说中玄帝修真飞升之地的武当山,就成了元朝皇帝“告天祝寿”的重要道场,成了与天师道本山——龙虎山齐名的道教圣地。元代在武当山传宗的主要是全真派和清微派,两派都崇奉玄帝,并在武当修建了大量的玄帝宫观;这些宫观都属于玄教  相似文献   

8.
武当山是中国道教名山,被称为道教第九福地。神秘深邃的玄帝信仰、如法如律的道教科仪、缈纱空灵的道教音乐、结构精巧的道教建筑、颇具特色的道教医药、饮誉中外的道教武术(即武当武术),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绚丽多姿的武当文化。武当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不仅在祖国大  相似文献   

9.
博大精深的武当武术虽源于中国,却属于世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武当武术也将让更多的洋弟子实现他们对功夫的梦想。武当山不仅是道教玄帝信仰的祖庭,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故乡,太极张三丰的故事家喻户晓,"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有口皆碑。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传统道教文化的复  相似文献   

10.
武当山是中国道教名山,被称为道教第九福地。神秘深邃的玄帝信仰、如法如仪的道教科仪、缥缈空灵的道教音乐、结构精巧的道教建筑、颇具特色的道教医药、饮誉中外的道教武术(即武当武术),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绚丽多姿的武当文化。武当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不仅在祖国大  相似文献   

11.
正明代武当山志兼有道经和山志的双重属性,既是研究武当山历史变迁和武当道教渊源流变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我们研究中国道教史、政治史、文化史和区域社会史等诸多领域的相关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珍贵的史料。由于兼有道经和山志的双重属性,明代武当山志既是研究武当山历史变迁和武当道教渊源流变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我们研究中国道教史、政治史、文化史和区域社会史等诸多领域的相关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珍贵的史料。笔  相似文献   

12.
明代是武当山和武当道教最为鼎盛的历史时期,武当山志的编修也蔚为大观。明代武当山志是武当道教的生动写照,也是道教宫观山志的杰出代表,但明代武当山志的著录却屡有疏误,即使是《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新编天一阁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权威目录学著作对明代武当山志的著录也多有不尽人意之处,需要加以补充和订正。  相似文献   

13.
<正>武当山地处湖北省十堰市境内,又名太和山,明永乐十年被成祖嘉封为"大岳太和山"。提到武当山,首先就会想到真武大帝、道教文化和武当武术。岁月交替,日转星移,随着人文步履的崛起,武当山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武当山道  相似文献   

14.
武当山是中国道教著名的仙山福地,历史文化积淀极为深厚。武当山道教官观都藏有各种珍贵文物,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御制"武当山玄天上帝圣牌"。该牌采用官窑五彩极品瓷烧制,  相似文献   

15.
面临即将失传的武当山道教音乐,经过有关部门的收集、整理,取得丰硕成果。九月七日,参加全国第一次宗教音乐编辑工作会议的七十多位专家、学者,专程赴武当山对道教音乐进行考察,记者同与会者现场观看了武当道人们演奏的早、晚坛仪式音乐和其它曲调,并采访了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总编辑部副主任王民基,了解到武当山道教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在全国宗教音乐收编工作中成效最高,为宗教音乐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音乐家吕骥欣然题词:“武当音乐美、清亮复悠扬。”  相似文献   

16.
武当山博物馆位于武当山脚下,是一座以展示、收藏、研究道教文物见长的专业博物馆,于2008年4月23日正式开馆,总建筑面积5820平方米,分设建筑艺术、道教造像、武当武术、宫观道乐、仙山名人、武当民俗文化等8个展厅,现有馆藏文物2000余件,陈展珍品420多件. 走进武当山博物馆,浓郁的道教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拙朴的背景,悠扬的道乐,异彩纷呈的珍品文物,让人目不暇接.但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质地不同、造型各异的神仙造像.武当山神仙造像以玄天上帝神系为主,涵盖其他道教神仙和历代武当高道,品类丰富,特色鲜明.这些造像的铸造时代从唐、宋、元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和民国年间,质地既有金、银、铜、铁,也有玉、石、砖、木、泥、纸等,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等级之高、体量之大、工艺水平之精,时间跨度之长、文化内涵之丰富,皆为他处所罕见,堪称中国古代造像艺术的宝库,具有独特的宗教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明王朝与武当道教唐大潮石衍丰武当道教是指以位于湖北均州(丹江口市)以南的武当山为本山的一个道教流派。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尊奉玄武神(后改为真武神,尊为真武大帝、玄天上帝等)分不开的。玄武神与武当山相联结的最早的神话传说是:“古有净乐王与普胜皇后梦吞日光...  相似文献   

18.
巍巍武当,春意融融,七十二峰以它独有的风姿,阔博的情怀,翘首东南……道教尊它为“玄天真武上帝”的发源圣地,武术界也尊它为“武当拳”的发源地。归来了,千里迢迢,几经周折,终于来了。一九八九年前来武当山游览观光、寻根防祖的台湾道教代表团达三十余个,六百余人。今年仅一季度武当山道协就接待代表团50余个,1600余人。据台湾民政厅和《民族晚报》统计,台湾正式登记在案的宫、观、庙、宇达四千七百余座,其中道教宫观约一千余处,道教信士约在  相似文献   

19.
正武当文化以其宏伟的古建筑群、玄妙的太极武术、神奇的道医道药、独特的道教音乐、传统的道教法事、深奥的道教哲理,成为世人心中的圣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1.道教医药泽被众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山素有"十道九医"之说,历代道士在草木丹药、内丹术、疾病防治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八宝紫金锭"等药品,"万银锭"、"黄龙洞眼药"等武当道  相似文献   

20.
作为研究中国道教历史的学者,从媒体上看到武当山遇真宫主殿焚毁的报道,倍感痛心。包括遇真宫在内的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群,是中国道教最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不仅受到国内及港台地区道教信徒及普通民众的关注,而且已被列入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目录。如此重要的世界级宗教文化遗产,其保护状况却不能令人满意,其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深思。 首先,关于遗产的管理体制问题。武当山宫观在历史上是由朝廷投资,道教界协助修建的。作为国家的财产,其管理体制是由政府委派官员监督,教团使用并负责日常管理。这种官督民管的体制,不仅能使宫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