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蔚 《管子学刊》2012,(2):61-64
先秦时期的器乐演奏,作为一种音乐文化现象,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器乐演奏作为一种声音形态,结合歌舞传递着各种信息,实现对人的教化.器乐演奏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又使器乐演奏逐步成为独立的音乐形式,表现出器乐演奏的社会文化功能及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
何占豪和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名作,是世界乐坛上演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识读其作品标题内容的器乐表达语境,释读其“非语义性”音乐语言的艺术情景,是乐曲的音乐审美及其艺术分享的正道路向,是音乐一度创造(作曲家实务)与“音乐耳朵”三度创造(欣赏者实务)关系和谐中的基本意向和意图效应.大众的音乐欣赏实践和小众的配器学习及其作曲活动,更需要深入关注乐曲的标题意蕴与器乐表达的音乐规律.  相似文献   

3.
歌曲总体来讲是一种声乐的艺术,可以借助于器乐演奏来表达.曲调和唱词应是构成歌曲的两大基本及核心因素,因此歌曲具有音乐内涵和文学内涵.笔者认为传统歌曲在音乐内涵上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比如西方的歌剧与中国的戏曲、民歌在演唱方式、音乐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4.
借助跨通道情绪启动范式考察声乐与器乐情绪加工的电生理差异。启动刺激是声乐和器乐曲(小提琴演奏), 目标刺激是与音乐情绪一致或不一致的面孔表情图片。结果显示, 与一致条件相比, 与面孔情绪不一致的器乐曲诱发了N400, 而与面孔情绪不一致的声乐曲诱发了LPC。这些结果表明, 声乐与器乐情绪加工的电生理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器乐、传统民歌、传统戏曲等中国传统音乐形式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具有增强剧情表现力、烘托故事情节气氛、深化电影主题思想、完善人物性格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胡军 《中国道教》2014,(2):34-35
正武当山喇万慧、吴理瀛方继权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艺传授给年轻道众,对武当乐的承何本灼等道长所传韵曲典雅清新、独具风韵,他们毫无保留地将道教经曲、乐武当道乐古老悠久、博大深邃,不仅具有中国道教音乐的共性特征,同时还独具"武当韵"的个性色彩,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器乐  相似文献   

7.
音乐教育的“母语”回归并不是今日的提法。早在1995年12月召开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为主题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就达成共识:面向21世纪,为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应该打破传统的“以西洋音乐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念和体系,回归到“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母语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音乐教育体系”的轨道上来。近年来对此问题的探讨虽然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但大多为宏观上的理论思考,结合具体教学实践的微观研究较少,而对比音乐技术理论,音乐欣赏,器乐等学科教学领  相似文献   

8.
张珂 《中国宗教》2014,(11):50-51
一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声乐艺术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尽管西方音乐起源于古希腊。但是由于那时的音乐史料留存下来的极少,所以人们通常把中世纪作为研究西方音乐的一个重要起点。而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1600年以前),西方音乐甚至完全是以声乐为主(参见《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随着音乐世俗化过程,器乐才逐渐兴盛起来。我们现在接触到的西方音乐,大多是器乐作品。其实在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9.
张梧 《哲学研究》2023,(11):5-12+128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典范。立足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有助于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与世界历史意义。在世界历史展开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体现了“非资本主义”属性,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契合之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前资本主义”属性,亟待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激活,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文化土壤,这正是二者的互相成就之处。进入世界历史后,“第二个结合”破解了如何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资本主义基础薄弱的古老中国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之谜”。当前世界历史正在发生重大转变,马克思主义的“再中国化”旨在实现“再现代化”,即合理扬弃资本主义现代化,在资本主义的文明限度上重新定义现代化,此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千山道教音乐同其他地区道教音乐一样,是由声乐和器乐两个部分构成。从使用情况看,千山道教音乐以声乐为主,器乐为辅,兹分述如下: 一、“东北新韵”“东北新韵”是道教一种诵经音乐,它仅流传在千山和东北地区道教宫观之中。曲调流畅、优美,法器伴奏错落有致,风格典雅、庄重,在我国诸多道教音乐中独树一帜。 1.源流沿革“东北新韵”产生于近代。据道士传说,百余年前,有阚氏二兄弟原为戏曲演员。因不得志到千山无量观(一说医巫闾山某道观)蓄发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教孝道观与中国传统孝道观的互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人类诞生以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相生相养的一种自然情感,在中国传统社会被推崇为“德之本”、“仁之本”,是“众善之首”、“人伦之始”,成为支配中国古代社会两千余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伊斯兰教中,孝是主命善行,人道之首,与天道一起成为伊斯兰教不可缺少的两大基础之一。从文化类别来看,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两种不同质的文化,但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在关于孝道的规范方面,却出现了惊人的相通,体现了不同文化关于人类基本问题思考的一致性和共通性。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既然如此重视孝道,那么,其伦理内涵究竟在…  相似文献   

12.
器乐的演奏,是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在当今社会人们欣赏水平的不同及欣赏要求的多元化,使古典音乐时期器乐单一的表现形式已不能满足于单纯的听觉的享受,视听一词就是对这一要求最好的表达。适当的肢体表演统一于音乐语言的变化,同整个音乐旋律的变化相相合,对刻画音乐形象来说,起着一定作用。同时在器乐的表演过程中加入肢体语言可以较大程度地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加深听众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对五台山所有寺院的僧人在日常佛事、各种法事、节期中所演奏的具有音乐性质的曲调的统称,僧人们称其为“佛曲”。这些佛曲是五台山日常佛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音乐角度讲,它包括“声乐”、“器乐”两大类;从应用功能角度讲,它又根据形式分为“经文音乐”与“经外音乐”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4.
李楠 《中国宗教》2023,(6):76-77
<正>佛教音乐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丝路僧人将佛教音乐传入中国,逐步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音乐。另一方面,中国佛教音乐也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纽带,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平台。传承发展好佛教音乐,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5.
沙欣 《中国宗教》2023,(7):74-75
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禅宗“浑简锋利、超然特立”的思想,“心物合一”“超然象外”的空灵境界,为中国传统艺术展现了一种特殊形态,无论是在审美理念,还是在表现形式、表现内容上,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探析禅宗音乐思想,并阐释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沙欣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74-75
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禅宗“浑简锋利、超然特立”的思想,“心物合一”“超然象外”的空灵境界,为中国传统艺术展现了一种特殊形态,无论是在审美理念,还是在表现形式、表现内容上,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探析禅宗音乐思想,并阐释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娜 《中国宗教》2022,(2):76-77
清水道教音乐创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传统道教音乐与位于甘肃东南部的清水县民间音乐文化融合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道教音乐种类,其音乐形态活泼丰富,既展现了清水当地的文化民俗,又体现了道教敬天爱人、自然无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正>在“改梵为秦”的中国化佛教音乐出现后,“倡导”和“俗讲”两种弘法形式接续促进佛教音乐中国化进一步发展:南北朝时期,“倡导”将佛教音乐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唐代,“俗讲”又为佛教音乐增添了浓浓的通俗色彩。由此,中国佛教音乐得以进入鼎盛时期。佛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是佛教音乐中国化逐步完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两个不同的历史时代,但如果与以认知理性精神为主导的西方传统哲学相比,它们在从实践或“为”的角度考察人与世界的根本性关系方面,却明显存在着一些潜在的相通之处,从而分别体现出“劳动实践”的哲理精神与“人为践履”的哲理精神,并且因此在有关知与行的关系、有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问题等方面也形成了某些相似的思想倾向,值得我们今天对于它们展开深入的比较探讨。  相似文献   

20.
林孔华 《天风》2009,(1):40-41
基督教音乐有个特殊的称谓.就是“圣乐”。用“圣乐”一词来称谓基督教音乐.确实能客观、具体地表达、体现基督教音乐的神圣性.独特性.超越性与永恒性。可以这样说,“圣”是基督教音乐的基石,离开这块基石,也就失去基督教音乐的特性与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