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者认为医学文化学,或曰医学与文化的关系的研讨,虽涉及广泛,层次众多,但主要可分作四大部分内容:一是医学与文化互动关系的研讨,也就是说医学与其他文化存在形式之间关系的研讨,这涉及甚广,包括众多方面;二是医学知识发生、形成过程的文化背景研究,可以说是医学文化外史,医学知识发生学的研讨;三是医学文化的总论式研究;四是从文化角度对医学及医学领域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研讨。这四大方面内容的研究意义及性质不一,但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中,第二类研究在当前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对象性活动与目的性活动的辩证统一。探讨实践关系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实践范畴的科学规定,坚持其客观性原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项伟大理论贡献,就是科学地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它以扬弃的形式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直观性和唯心主义对主体能动性的片面夸大,吸取了各自的合理因素,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原则融会于认识领域,创立了崭新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对于事物要在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人的物质实践活动而展开的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去加以理解和把握。但是,科学实  相似文献   

3.
试论先秦儒家中庸范畴的哲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首先将“中”庸”并用,作为“至德”的伦理范畴,体现为坚守中正的原则,不断调和与“礼”相异的矛盾,达到“和”。《中庸》在此基础上,要求“尽合乎中”,强调“固执”,忽视变通。孟子以“权”“义”为中心范畴,强调坚持圣人之道——“义”,但要有“权”——灵活性与合理性,却忽视了差异性,难以体现诸矛盾的和谐和平衡。《荀子》以“礼义”为中心范畴,基于“性恶”强调“分”“别”,追求“兼”“一”。他强调“以分求一”、“从别到兼”,礼义统摄下的差异性的“各得其宜”,从而达到“万举不过”。《易传》的中庸观是在《荀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他的基本内容是:一、贯穿于“穷变通久”的“位”;二、调和于“分阴分阳”的“中”;三、警惕于“否极泰来”的“时”。由孔子、《中庸》而孟子而《荀子》而《易传》,结束了先秦儒家中庸观哲理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两”与“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既古老而又重要的辩证法范畴。它贯穿于中国哲学史的始终,许多哲学家都对两、一之间的关系作了论证和阐释。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张载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两、一范畴的内涵以及两、一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作了较前人更为深刻的阐发,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对后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研究张载关于两、一范畴的理论,不仅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特征,从而更好地继承中国古代哲学优秀传统的宝贵遗产,而且也有利于科学地界定张载在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很久以来,人的个性就是许多科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自其宣告独立的一百多年来,对个性心理的研究虽有较大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令人信服的解决。由于社会主义社会人的个性发展的现实需要,理论界不少人试图从哲学的高度对个性问题实现突破。这种研究视角的转换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效果尚不明显,尤其在对个性的哲学内涵的探究上更是如此。本文拟在人们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揭示人的个性的内涵,以  相似文献   

6.
试论庄子哲学体系的三个基本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束景南同志在《论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兼驳关锋的“新发现”》一文中指出,“有待”→“无己”→“无待”并不是关锋的“新发现”,更不是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在《庄  相似文献   

7.
范畴特异性损伤与人脑中一般知识的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亚旭  周晓林  闵宝权  贾建平 《心理科学》2003,26(4):698-700,697
1 引言 记忆是多层面的。根据记忆中所存储的材料的性质,人类记忆可分为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其中,语义记忆是指被组织起来的、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人脑中一般知识如何组织,是当前认知神经科学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脑损伤病人身上所观察到的语义记忆损伤模式,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从研究物理世界出发,我们发展了二重偶的概念。比较的二重偶通称为二重性。我们指出,二重性是我们智力好奇心的基本机理。我们关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智力好奇心,是我们向自然界提出各种问题的推动力。各种思想体系的发展都与这个好奇心有联系。在这里,我想描述一个从物理世界研究中借用来的非常一般的程序。一个实验家想要处理一族对象。他人为地将这个族分为两个子集合:第一个集合用S表示,它的对象称作状态。这些状态是分析的对象。第二个集合用D表示,它的因子称作装置或叫可观察物。这些装置或可观察物是被用来研究第一个集合的元素的对象。应用D中的一个装置于S中的一个状态的过程,称为测量或估计,用E表示。其结果是一实数。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文明》1987年第一期登载了“‘道德与人的主体性理论’观点综述”。在“观点综述”中一共综述了四篇文章的观点。通过阅读这几篇文章,感到文章的作者们主要是强调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自觉的人应该“发挥自己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的创造性”,个人“既对集体负有社会义务,又享有集体中的个人权利”。这个基本思想是对的,但对有的文章中出现的“道德主体”的提法,我认为值得讨论。 第一,“道德主体”要作为伦理学范畴有点不妥,因为“道德客体”不好确定。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实践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加快了知识增长的速度,并使知识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愈来愈显得重要。在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进行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号召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把“知识化”作为培养和选拔干部的一个基本条件。可见知识之重要。但是对知识范畴本身,国内理论界的研究还是不够的。知识是个古老的认识论范畴,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就是现在,国内外哲学界也有分歧意见。为此,很有必要对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诸如:知识范畴的科学规定,知识的产生、结构和发展规律,各类知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知识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同认识论的其他范畴的关系,等等,都是可以研究和讨论的。本期发表的鲍宗豪同志的文章,从知识与真理的关系角度论述了有关知识的一些问题。作者还认为,现代科学知识的增长,对同一现象产生的“科学理论模式”的多重性,“表明的是理论的多元性,而不是客观真理的多元性”,“真理多元论”是“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真理一元论的本质规定的”。我们期望有更多的同志研究知识范畴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也可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论公民身份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海军 《学海》2008,(3):72-76
公民的概念和公民身份理论是当代政治、社会和法律理论领域中的核心概念,近些年逐渐成为了中国学界关注的理论焦点之一,而对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和属性却缺乏相应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本文从内在逻辑和演进脉络两个方面入手,讨论了公民身份本身固有的三对矛盾统一体即二重性,即民族性与世界性,权利性与责任性,私人性与公共性.相信通过对公民身份二重性的充分认识,对于培养"好公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参照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提出“人的二重性与道德”的问题,试图通过人的二重性:“理性”与“情感”对道德的作用来论证道德的产生与维系不可避免地依赖于二者,并对人的自由、责任与使命作了道德性的分析,从而揭示人类生活应当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一、道与一、无和有的抵牾在追问世界之本原方面,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是非常深刻的。作为史官,老子虽然能接触到大量的史书和史实,但整本《老子》五千言丝毫不涉及具体的人物和事件,直接切入哲学问题,思想连贯、文风一致,这在中国先秦古籍中可谓独树一帜。他明确提出了道的范畴:道生一,一生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并未系统地分析形式本体论,因此有研究者认为胡塞尔形式本体论没有完备的系统结构。但胡塞尔对范畴的现象学构造可以作为线索来澄清胡塞尔形式本体论系统的范畴结构,本文的目标就是在胡塞尔的被动综合分析中刻画范畴构造的秩序与层次。本文首先探讨了客体化行为解释意义起源问题的有限性,以及前述谓的对意向性经验的限制所标明的范畴构造场所,即在被动综合中感受材料获得意义与范畴结构;其次,考察时间意识和原联想中的范畴构造,分析时间意识中个体化构造与原联想中范畴化构造的差异;最后,解释意向性经验中句法范畴与被动综合构造中基底范畴的差异、胡塞尔对基底范畴中这一个与本质的区分,以及个体、具体项与抽象项的区分。本文借助个体化的构造分析了这一个与个体的差异,并借助个体化与范畴化的区分刻画了个体化中本质单个体(这一个与具体项)和本质范畴(抽象项)的差异。本文的最终结论解释了胡塞尔形式本体论系统具有句法范畴、本质范畴与本质单个体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康德不同时期之友谊理论的文本分析与历史考察,可以重新审视康德将友谊划分为"义务之友谊"与"理念之友谊"的内在根据:一方面,基于德性论,友谊是寓于现实世界,兼有对他人爱以及敬重的德性义务;另一方面,出于对理念之"范导性"意义的尊重,友谊又是在经验世界中无法企及的理念,即一种作为裁定所有实践对象和行动之法则的、身为实践完善性之原型的实践理念。据此,文章展现了康德友谊理论的广阔性与包容性,并在此基础上为其一贯性作出了辩护,即康德的友谊理论并非前后不一的矛盾体系,而是层次分明,兼备二重性的现实义务与道德向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是阶级统治论和社会融合论的统一:国家既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是平衡社会各阶级利益的工具;国家既具有阶级压迫和剥削功能,又具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等职能。在国家的二重性质中,阶级性是本质属性,阶级统治职能是其根本职能。国家的融合性质服从并服务于国家的阶级性质,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范围及管理方式,最终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当代国家理论研究中的诸多争论,都可以从马克思国家理论的二重性维度中得到澄清。  相似文献   

17.
曾洋 《学海》2011,(3):129-135
证券资本是指证券法所调整的各类社会关系中参与直接投/融资活动之货币运动的总和,货币是证券资本的主要表现形式。无论是资本形态还是资本规模,证券资本均与公司资本存在重大差别,公司资本仅是证券资本之发行资本的一部分。以证券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分析,证券资本二重性最直观的表现是发行资本和交易资本,而其本质是实体资本和虚拟资本;广义地看,证券资本二重性又表现为境内资本和境外资本、自有资本和非自有资本、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证券资本及其二重性是证券立法中若干二元结构性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的讨论中,实践范畴和物质范畴关系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这已成为深入研究和讨论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笔者发表如下几点意见。一、物质范畴和实践范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表现为: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是物质的特殊运动形式。在实践中除了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外,还具有自  相似文献   

19.
伦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调适方式,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社会转型时期的伦理虚无化倾向和现象十分严重,要求从有限性与无限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二重角度正确认识和发挥伦理的应有作用.当前应着重从修复底线伦理、倡导核心伦理、培育人生伦理、重塑人际伦理、改善职业伦理等方面推进伦理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20.
通常,一般把人的认识表述为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这种表述,往往使人们产生两方面的误解:或者把认识的内容理解为纯粹的客观性;或者把认识的形式理解为纯粹的主观性。这就从认识论上提出了相互联系的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理解认识内容的客观性,二是怎样看待认识形式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