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计算机自动化项目生成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计算机自动化项目生成作为应对测验项目曝光问题的很具前景的一项技术,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这种技术是以认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为基础,在测试过程中借助计算机自动生成目标难度水平的项目。该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这种技术的理论基础和两种具体方法,然后以项目设计系统法为例说明自动化项目生成研究的具体步骤与优点,最后评述了这种技术的局限性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新一代测验理论-认知诊断理论的源起与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认知诊断理论被视为新一代测验理论的核心,是认知心理学与现代测量学相结合的产物。对认知诊断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外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并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认知诊断的源起、概念、特征,及研究的基础、框架、意义和难点等七个方面对认知诊断的理论与技术作了一个简要述评,以期推进我国心理学界认知诊断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涂冬波  蔡艳  戴海琦 《心理科学》2013,36(1):210-215
认知诊断、项目自动生成是现代心理测量领域的重要发展领域,二者的结合更是心理测量领域亟待开展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诊断项目自动生成为例,探讨认知诊断领域的项目生成技术及算法。研究发现:(1)计算机自生成的项目参数与原模板参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同一项目模板下生成的不同试题的测量学特征基本不变。(3)同一批被试在自动生成的两份试卷的前、后测的能力( )值高度相关(r=0.811),前、后两次对被试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高达86.5%。这表明本文所设计的认知诊断测验项目的自动生成技术及其算法基本可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诊断项目的自动生成效果较好。这也为其它认知诊断领域的项目自动生成提供了技术借鉴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傅绍梅 《心理学报》1994,27(2):161-168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新趋势是从智力发展的认识论过渡到智力发展的心理学,差别心理学的近期实验研究为这一过渡提供了方法。后皮亚杰学派理论对差别心理的强调在教育学和临床心理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1,43(5):589-598
具身认知强调了心智或认知对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依赖性。与传统认知心理学的符号加工模式不同的是, 它认为身体的构造和状态、身体的物理属性及其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对认知具有塑造作用。认知既是具身的, 也是嵌入的, 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 构成了一体的认知系统。最初, 具身认知仅仅是一种反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哲学思潮, 经由认知科学哲学和理论心理学而逐渐进入了实验领域。具身认知研究充分利用了神经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数据和结论, 但是它并不主张把心理还原为生理或物理, 同时, 具身认知的神经科学取向仅仅给传统心理研究提供一个认识心智的新视角, 其目标并非取消行为水平的心理研究, 因此不会损害心理学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6.
皮亚杰理论近期的若干发展──差别观点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新趋势是从智力发展的认识论过渡到智力发展的心理学,差别心理学的近期实验研究为这一过渡提供了方法。后皮亚杰学派理论对差别心理的强调在教育学和临床心理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矩阵完成问题的项目生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Embretson提出的认知设计系统方法,设计并编制了矩阵完成问题的项目生成系统,实际生成了矩阵完成问题测验。探讨矩阵测验与瑞文测验的关系,以及认知模型对矩阵问题的难度和区分度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认知模型对矩阵项目的性能参数有一定的预测能力,生成的矩阵测验与瑞文测验有基本相同的心理测量属性。可以使用该系统生成的矩阵项目来测量被试的抽象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汉语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神经心理学为探讨语言的心理机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使得人们对心理词典的认识日渐深入。该文着重介绍了汉语方面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语义系统、语音输出词典、语音输出buffer的信息表征方式,以及汉字的书写机制与阅读机制  相似文献   

9.
应激的认知激活理论是Ursin和Eriksen等多位研究者在其多年来对动物与人类应激的相关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理论模型。该理论的核心思想观点是从积极心理的角度把应激反应看作是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而应激反应的实质是有机体在对负担刺激的认知评估后,在生理唤醒层次上产生的更高的生理预警反应。本研究对该理论的主要思想观点、实验证据加以了梳理简介,并与其他的应激理论进行了对比评述。评述指出,该理论对应激反应的积极心理学的认知,以及从认知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的综合视角提出了应激的心理解释机制,使得该理论表现出了强大的理论优势和良好的解释效度。同时,本研究也指出了该理论忽略了情绪对压力认知或应激反应的调节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采用LLTM作测量与认知结合研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康春花  戴海崎 《心理科学》2001,24(5):569-572
心理测量学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是新型测验理论和测验设计的核心思想。这两者的结合需要理论证实的认知加工模型和基于现代测验理论之上的测量模型,本文以空间认知能力的加工过程为例,通过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探索了心理测量学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及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1.
瑞文测验项目认知难度因素分析及LLTM拟合验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在以认知和测量相结合为特征的新一代测验理论的指导下,针对项目刺激特征,对影响瑞文测验项目认知难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取出图块繁简度、整体布局、变化维度和题序等4个因素,然后应用线性逻辑潜在特质模型(LLTM)对这四个因素进行了拟合检验,结果证明提取出的四个因素是有效的。文章还进一步探讨了研究结果在智力测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该文在新一代测验理论的视角下,以几何类比推理测验为研究对象,以认知策略的诊断为目的,研究更能引发被试的规则构建策略或选项剔除策略的项目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项目中元素数量是影响被试使用规则构建策略或选项剔除策略的关键因素,元素数量越多时越倾向于用规则构建策略,而元素数量越少时倾向于用选项剔除策略。研究结果可直接用于测验设计,使得测验能更多在某一策略的框假下分析描述被试特征。  相似文献   

13.
规则空间模型在描述统计学习模式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戴海崎  张青华 《心理科学》2004,27(4):949-951
规则空间模型是一种将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计量学相结合的认知诊断模型,它可用于判别被试的属性掌握模式和识别被试解题的认知错误。本文应用规则空间模型判别学生的属性掌握模式(即知识结构)。根据299名被试在测验项目上的作答反应将他们划归为30种不同的属性掌握模式。  相似文献   

14.
对三维心理旋转操作任务特性的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蔡华俭  杨治良 《心理科学》1998,21(2):153-158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对心理旋转的研究主要是以反应时范式为基础。本研究试图突破反应时范式,把心理测量学和实验的方法相结合,以现代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的项目参数(如项目难度、区分度、猜测参数)为指标,对心理旋转测验中,操作任务的若干特性对测验项目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于以Shepard三维旋转材料编制的心理旋转测验、测验材料的复杂程度,标准图形和匹配图形的角度差,以及匹配图形的编排位置等对测验项目的诸特性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规则空间模型在瑞文智力测验中的认知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规则空间模型是一种基于统计模式识别和分类的认知诊断方法,此方法可以根据被试的作答反应,分析诊断被试的认知属性掌握情况。以往智力测验只是报告测验分数,对被试能力解释较为简单,缺乏必要的认知诊断分析。本文根据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的难度层级特点,分析其所包含属性及其连接关系,并运用规则空间模型将所有被试划分在48种典型反应模式中,而且大部分被试都会集在几个典型反应模式中。本文对这些典型反应模式进一步分析被试的认知状态,并为教育辅导与人员选拔安排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The attack of the psychometricia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与研究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映学  寇冬泉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7,30(2):489-491,481
人类对创造力的认识进程,离不开哲学、生理学、脑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所作的研究贡献.但在对创造力的众多学科研究中,没有比心理学所作的研究贡献更大的了。本文着力从生理心理学、心理测量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进展。本文认为.对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要有更理性的研究取向.那就是.应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创造力的纵向研究和应用研究,应大力提倡创造力的多学科、多视野协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