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佛教史上,辽朝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又因辽朝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佛教在这个社会里呈现出与汉族王朝不同的特点。20世纪以来,辽金史研究领域关于佛教探讨成果颇多,尤李的《辽代佛教研究评述》一文作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而本文所关注的焦点即"佛教"与"社会"关系,力图把佛教纳入多元的民族社会视野下考察。  相似文献   

2.
辽金佛教从传统意义来说,是指916—1125年间契丹族统治中国北部地区建立耶律王朝时代的辽代佛教,与1115—1234年间女真族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建立完颜王朝  相似文献   

3.
自元朝始,广大藏区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体系.为此,元朝政府实施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藏方略.这套治藏方略包括:因俗而治,扶持西藏地区僧俗政权;实施行政区划,专设机构管理;清查户口,建立驿站等具体政策与措施;从而加强了藏区与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保障了藏区社会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4.
岳钰 《中国宗教》2014,(7):35-35
在世界化的过程中,由于佛教是一种跨越国界、民族、语言、习惯、审美的大面积推进的宗教,它因此也带来了艺术的多样性,统治者、供养人、寺庙住持等人的艺术品味、工匠的技艺水平、民族审美嗜好、风俗习惯等,都为不同时代的佛教造型艺术风格的形成增添了特殊的因素。从印度的笈多王朝开始,越来越多的人信仰佛教,人们跳出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局限,创立了大乘佛教,并逐渐地成熟。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批判佛教认为作为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础的如来藏思想,是一种实体论,或"基体说"。其实质是肯定现象世界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体,而这是与原始佛教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空"的思想相矛盾相对立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批判佛教对如来藏的批判,也扩展到了对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佛性与本觉思想的批判。因为其立论的挑战性和研究方法的争议性而在日本佛教界、中国佛教界(包括台湾)乃至欧美佛教学术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本文以末木文美士教授、花野充道教授、桂绍隆教授、织田显祐教授等的研究为中心,就最近日本学术界对批判佛教的回应做一概观,并就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的意义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十二世纪印巴次大陆的佛教造像艺术(续一)黄春和印度复多王朝的兴旺发达促进了佛教义学的高度发展,可是这种发展却将佛教引向了曲高和寡不能为一般信众接受,使其逐步脱离群众,脱离社会,变成了纯粹经院式的佛教经学组织。恰在当时,兴起于南印度的印度教,以咒...  相似文献   

7.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西夏的宗教以佛教为主,佛教在西夏王朝的政治生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对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元代的佛教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藏传佛教前弘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藏传佛教前弘期班班多杰佛教传入前吐蕃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佛教是公元七世纪初正式传播到吐蕃地区的。为什么这个时候被藏民族所接受呢?简单地说,它适应了当时吐蕃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佛教思想是在藏族社会摆脱传统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由分散的部...  相似文献   

9.
藏传佛教寺院与藏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音》1991,(6)
周润年先生《藏传佛教寺院与藏族教育》就藏地学经机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考试制度以及人才成就等作了详细的介绍,为我们了解佛教在藏地的社会功能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稀世国宝《赵城金藏》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遗产中的一件瑰宝。抗日战争时间,共产党八路军从日寇魔爪下抢救护卫了这部经卷。最近国务院批准编辑了以《赵城金藏》为底本的《中华大藏经》,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宗教界的瞩目。《赵城金藏》的价值佛教发轫于古天竺,但佛教典籍在全世界只有汉译本保存得最多,这些幸存的汉文佛教典籍不仅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且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吐蕃王朝时期赞普、王臣根据需要制定了诸多成文法条。这些成文法条在立法过程中的立法依据、立法技术及法律表达形式方面,在立法实体内容的刑事法律、民事法律和佛教相关保护立法方面以及成文法条的思想认知诠释方面都有佛教因素的影响。探讨梳理吐蕃传统成文法中的佛教因素,对于深入认识吐蕃王朝时期的法律形态,把握吐蕃王朝时期的政教关系,理解吐蕃王朝时期的社会规范形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四)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问:笈多王朝以后的情况怎样?答:笈多王朝后期(五世纪末)(口厌)噠族(一说是匈奴族,未确。(口厌)哒族又称白匈奴,但与匈奴不是一族。)由阿姆河南下,占领印度西北部,建立王国。西北印佛教受到严重的破坏。印度终因异族的继续入侵,笈多王朝的复灭,而陷于分裂割据的局面。其时,东印度一个王国西侵中印度,中印度佛教又一度受到破坏。后来中印伐弹那王朝的戒日王(Siladitya)  相似文献   

13.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西夏的宗教以佛教为主,佛教在西夏王朝的政治生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对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元代的佛教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法藏位居中古时期中国佛教法师翘楚之列,其作品显现出他独到的世界观,将佛教哲学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融合在一起。本文重点讨论法藏的佛教阐释、因果理论以及出自法界缘起论的六相圆融说。首先说明法藏信奉的含融观是如何促使他对佛教进行判释,之后概述了四种不同的因果理论,以论证法藏信奉的华严宗——佛教中最具包容特征的宗派,是怎样激起他对法界缘起说的兴趣,紧接着说明这一缘起理论又是如何激励他用分体关系讲解六相,并评价了现存观点,以证明分体关系的合理性。这为简要比较法藏和笛卡尔、斯宾诺莎以及莱布尼兹在分体关系方面的见解搭建了平台。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6,(4)
《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出版《藏外佛教文献》主要发表经过整理的、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的佛教文献以及佛教文献学方面的研究论文。《藏外佛教文献》为连续出版物,由藏外佛教文献编委会编辑,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编委会自办发行。初步计划每年出版两辑,半年一辑。但随着...  相似文献   

16.
沙门是否应该致敬王者,本质上是王权和教权何者至上、佛教僧众是否无条件臣服帝王的问题。这是佛教在中国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才出现的新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决定着王朝处理其他佛教事务能够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东晋时期围绕这个问题的朝野论战,是政界和教界关于佛教与政治关系从理论到实践的双重探索。只有当佛教僧众无条件臣服帝王的时候,沙门是否应该致敬王者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经过数百年反复较量,政界和佛教界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不仅最终确定了佛教在封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也为解决封建国家处理其他宗教与政治的基本关系树立了参照样板。  相似文献   

17.
戴斌  李婧 《中国宗教》2023,(6):78-79
<正>由于西夏王朝地处各种文化的交汇点,因此其佛教壁画具有多元融合的艺术特色,不仅保存了中原、西域、吐蕃的艺术风格,还汲取了古印度波罗王朝时期的佛教艺术风格。不同艺术元素融合,形成了西夏佛教壁画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从民族学视角提出佛教起源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文化,认为尼泊尔释迦族遗裔可溯源释迦牟尼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尼瓦尔族,孟加拉查克玛人关于释迦族迁徙的传说与历史记载和考古资料相印证,历史上迦毗罗卫国灭亡之际有4支释迦族先行北迁,其后裔曾来华译经可证其传说的真实性。原始佛教表现出汉藏语系民族文化特征,反映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的社会文化,其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色彩,释迦牟尼创立的学说是人生论,人本思想是其本质特征。释迦牟尼建立僧团组织,其核心成员和主要信众是藏缅语族民族。两次经典结集和部派分裂的记载也表明,原始佛教和早期部派的僧团和信众,大部分都是来自雪山地区的藏缅语族民族及其国家。佛教经过2000多年的流传后,印度以及中亚、南亚早已绝迹,但仍然在汉藏语系民族中留存下来,也表明佛教的根基在于汉藏语系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从民族学视角提出佛教起源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文化,认为尼泊尔释迦族遗裔可溯源释迦牟尼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尼瓦尔族,孟加拉查克玛人关于释迦族迁徙的传说与历史记载和考古资料相印证,历史上迦毗罗卫国灭亡之际有4支释迦族先行北迁,其后裔曾来华译经可证其传说的真实性。原始佛教表现出汉藏语系民族文化特征,反映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的社会文化,其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色彩,释迦牟尼创立的学说是人生论,人本思想是其本质特征。释迦牟尼建立僧团组织,其核心成员和主要信众是藏缅语族民族。两次经典结集和部派分裂的记载也表明,原始佛教和早期部派的僧团和信众,大部分都是来自雪山地区的藏缅语族民族及其国家。佛教经过2000多年的流传后,印度以及中亚、南亚早已绝迹,但仍然在汉藏语系民族中留存下来,也表明佛教的根基在于汉藏语系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佛教譬喻的语源学含义、譬喻的形式和作用原理对佛经中出现的譬喻进行了研究。譬喻作为佛教重要的说理方法,存在顺喻、遍喻、分喻等多种形式。从佛教的语词相待性理论和藏识转识理论来分析和理解譬喻的喻依与喻体,藏识转识的流转过程,即是喻体和喻依产生新认知的过程。顺喻建立的双向维度认识效果和分喻建立的"发散-收敛"认识效果是佛教譬喻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