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论坛     
正11月26日,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举行三场电视论坛。与会嘉宾围绕主题"文化之道"、"天人之道"和"养生之道"各抒己见,深入挖掘道教文化的历史沉淀,阐释道教思想的现实启迪,为观众带来了丰厚的思想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2.
吴迪 《中国宗教》2018,(11):76-77
金庸先生的作品包罗万象,雅俗共赏,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将儒释道思想与侠义精神相兼容,其作品所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意境深远。他以道家文化为基础,塑造了众多家喻户晓的道侠形象这些人物随性自然的人生态度、天入合一的精神境界,寄托了金庸先生对道化人格的追慕之情,也对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起到了积极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12月10~11日,"理解与运用:老子及道家和道教的生活之道"学术研讨会暨"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成立大会于北京邮电会议中心召开。在本次会议上,与会代表选举了联合会的常设机构,王中江教授当选为联合会首任会长。同时,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德国、韩国、以色列等国家的一百余位学者对作为一种生活之道的道家、道教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道家是中国哲学史的主干──访陈鼓应先生干春松陈鼓应,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1979年赴美,任加州大学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和《道家文化研究》主编。主要致力于尼采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庄子今注今译》、《老子注译及评介》、《悲剧哲学家尼采...  相似文献   

5.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家文化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是不容忽视的.道家思想在理论上的深度与辩证性,是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哲学体系所少见的.同时,道家文化对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设计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太平经》继承了道家关于“道”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宗教化改造,形成了神秘的思想体系。《太平经》的“道”是一个多元化结构,由“自然之道”、“阴阳之道”、“神明之道”、“养性之道”和“治国之道”等因素构成,融哲学、伦理、宗教和政治思想为一体。这种充满矛盾的多元结构,体现了其道论正处在道家向道教的过渡阶段,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论转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当代基督教神学家莫尔特曼对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中"道"之概念的理解,阐释推演出莫尔特曼"道一生万"的神学体系及逻辑进路,并在"道法自然"的道家生态观视野下认识莫尔特曼的生态神学,得出莫尔特曼神学乃西方基督教思想中国化之范例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中西哲学比较视域下,对道家"真"思想的形而上考察。"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具有多重思想维度。首先,道家哲学认为"真"是"道"的本然属性,"甚真"、"贵真"澄明了"道"是究竟真实;其次,道家反对"伪学"而主张"真知",道家提倡"真其实知"的致思之路;再次,道家看重"抱朴含真"而"天人合一"的生存取向,提倡由"抱朴"显"道",由"含真"达"道";同时,道家哲学之"真"也具有淳厚的人性关怀,道家认为人人具有"真"性,人的"存在"、"活着"应保持"全真"、"质真"的自然本性。在现代性宰制的当今时代,道家"归真"的价值取向蕴含深厚的人文情怀,其为现代人重新领会"道法自然"而切近"真"人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儒、释、道三家,长期以来互相抗衡,又互相吸收,互相补充。其中任何一派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其功都不可没。近年来陈鼓应先生等倡“中国哲学的主干是道家而非儒家”,这一论点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热烈反响。我认为道家思想是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其中的传统哲学中居于主干地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陈鼓应先生等人从思辨哲学的意义上,对道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充分论证。本文则拟从人生哲学的层面上,对道家思想的历史作用给予一个论证。笔者认为,若没有这一层次的开…  相似文献   

10.
花鼓灯主要播布在道家思想十分活跃的淮河中、上游地区。它的文化传承场既受到道家思想理论的长期影响与滋养,也保留着淮畔民众对道家思想践行者如大禹“疏川导滞”顺应水性治国理事的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呈现出鲜明的道质道性特征。同时,作为这一特定文化传承场滋生、发展、成熟的汉民族歌舞艺术,花鼓灯以歌舞语汇的原生特点、望风采柳的抒情方式和自然天成的艺术之美等等充分凸显了本真和谐的道家审美文化特质。花鼓灯所弘扬的道家思想文化对消解当今“人类中心主义”主客体二元对立窘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魏晋玄学之所以被称为"新道家",是因为它对老、庄道家思想的继承和革新。这种革新的具体表现是:王弼、何晏,特别是王弼以其"无"本论对老子"道"的抽象性、普遍性的革新;裴颁以其"有"本论对老子"道"的具体性、特殊性的革新;而作为玄学思想发展之终结者和集成者的郭象以其"独化"论对老庄"道"的"有—无"性内在结构的发掘和革新。经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对老庄"道"的继承和革新,先秦道家思想在魏晋时代发挥出了新的作用,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本届论坛以"行道立德、济世利人"为主题,契理契机,对于引导道教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正信正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道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届论坛关注人类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运用道教的思想和智慧,问诊把脉、探寻良方,体现了道教界对知行合一的不懈努力,对时代责任的自觉担当。本届论坛既有大会演讲,又有电视论坛和分论坛讨论,纵论文化之道、养生之道、天人之道,畅谈道教慈爱精神、诚信思想、生态智慧,主题突出、视野开阔,  相似文献   

13.
正书画是道家、道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展现了创作者的艺术情趣与审美情操,而且蕴含的"自然超脱、恬淡清净、返璞归真"的主题风格,体现出书画者"以艺显道"、"由技入道"的理想追求。历代悟道修真之士大多潜心书画,将其视为修行修炼的重要途径;历代文人书画家也大多把道家、道教思想和精神境界融入艺术追求之中。道门中人的书画艺术与深受道家、道教思想文化影响的文人书画艺术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4.
道家名实论在先秦"名实之辩"的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先秦名实思想的第三种来源。道家的老子、庄子开创了先秦名实思想的另一理路,而黄老道家既吸收了法家政治之"刑名",又受到老庄开创的名实论的影响。道家既创立了作为根本之实的道作为政治与形名理论的形而上依据,弥补了儒家名实论的理论缺陷,影响了名家与法家,又站在道的高度反思、批判了"名"的作用,对名家的名实论进行驳难,从而在先秦名实思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子和庄子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趣旨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对"道"的阐述也不尽相同.所以探讨老庄之"道"的异同,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老庄哲学的精神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道学"一词,见于《隋书·经籍志》,系指老庄道家及黄老道家之学。本文所言道学,系指以"道"为核心理念、终极信仰和方法论根据所形成的文化系统,主要包括老庄道家、黄老道家与道教。道学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全面深入,中医学在理论建构、生命观念、疾病诊疗、流派传承、本草方药、养生理法等多个方面都受到了道学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沅是清中后期蜀中著名的思想家,《槐轩全书》体现着他的总体思想。通常认为刘沅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学者,但考察刘沅之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以及他的著作,独特的经历使他与道结缘且发生观念改变,后又写作和注释了许多道学著述。老子授道、道者性也、道者天理、道在伦常等均是刘沅对老子及道家之"道"的认识。就具体实践而言,刘沅以"道"为核心创立了刘门科仪、丹法及槐轩医道。这充分体现了刘沅与道家、道教深刻的渊源。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光辉灿烂。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 :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前者为中国文化的正统 ,后者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华文化的另一主干。当佛教传入我国之后 ,儒、道、佛便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局面。道家思想和道教 ,对我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化、学术、宗教、医学、文艺、科技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鲁迅先生曾给予恰切的评价 :“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在初创时 ,奉老子为教祖 ,以道家思想为重要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5月19-21日,"生命道教暨卿希泰先生道教学术思想研究国际论坛"在四川大学举行。论坛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中国宗教学会、中国道教协会、成都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四川省社科联《天府新论》杂志社等单位指导。会议主题包括两个部分:卿希泰先生道教学术思想研究,以及"生命道教"的界定及阐发。本次会议是为了纪念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道教学研究泰斗,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卿希泰先生逝世一周年而举办。会议的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汉晋时期道家的个案研究较多,但从整体上把握,特别是从道与自然关系的转变来研究汉晋道家的则不多。汉代《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明确提出了"道性自然"观点,认为自然是道的自然、道化生万物和治身治国都要遵循道的特点——自然。魏晋时期的王弼、郭象则认为,自然是万物的自然,万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遵循万物之性的结果;同样,治身治国也要以人之自然本性为准则。汉晋道家思想从道性自然到道率万物之性的转变,体现出道法自然理念在汉晋时期的发展,也是汉晋时期社会变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