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经》传世的文本形态复杂多样。如何正确解读经文的文本成为研究《道德经》不可绕过的一道坎。《道德经》文本中出现过八次"和"字。通过对这些"和"字的集中疏解,可以发现在《道德经》解释史中,存在某种多元层累的解释学。分析这一解释路径,可以为进一步解读《道德经》经文提供某种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李英华 《中国道教》2007,3(2):25-26
关于《道德经》的注疏,历代不绝。白玉蟾对《道德经》的注释颇具特色。他的注本叫《道德宝章》,被元代大书法家赵孟瞓以楷体抄录,清时收入《四库全书》。《道德宝章》的突出特点是以心性学说解释老子之道,反映了儒道佛三教合流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3.
正"天地-道-修身-治国"这样一种自成体系的治国理念就在老子那里形成了。从这种意义上来讲,《道德经》讲述"道"、讲述自身修养的部分其实都是老子治国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故而说《道德经》乃治国之书似乎亦不为过。《道德经》一书充分体现了老子在"道"的基础上构建的自成体系的治国思想。综观《道德经》,"圣人"一词在其中出现了30余次,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1(《道德经》第五章)等。过常宝认为"道家的理想是成就自己天人合一的境界,是自我  相似文献   

4.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章中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就是说人能够积聚自己的元气达到婴儿的状态,就可以实践"长生久视之道"。为什么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说:"含德之厚,  相似文献   

5.
《恒先》中有一段很奇特的话,那就是,"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这段话必须放在道家"自生"思想史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恒先》上半部分的宇宙生成论是为下半部分人间政治哲学服务的,论述宇宙生成论中的"气是自生",目的在于为统治者的"无为"、为百姓的"自为"提供合理性依据。在道家哲学中,"自生"是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传世文献中相关资料虽然很多,但过去没有好好整理,通过《恒先》,我们了解到,"自生"思想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这个观念和《老子》、《庄子》的"自然"思想有密切关系,后来被严遵、王充、郑玄、《列子》等接续和发挥,一直影响到郭象,从以"道"为前提的"自生"理论变成了不以"道"为前提的"自生"理论。《恒先》为"自生"思想史研究,为道家多元宇宙生成论研究,提供了极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中,“道”出现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首先,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形成世界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因此,晨阳先…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是讲道的。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实都来源于这个道,所以中国文化的中心要点就是一个"道"字。"道"这个字是广义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宏观  相似文献   

8.
《道德经》已在西方传播数百年,各种译本达600种以上,但西方译者无论是对《道德经》语言文字的把握,还是对老子之"道"深刻内涵的领悟,都与原文化存在很大差异。《道德经》首句既是老子开篇立"道"之言,又贯穿全篇,句法严密,用词精妙,本文以此句为例,分析西方译者如何翻译老子之"大道"、"可道"、"常道"核心概念,进而探讨中华文化在西方传播中的误译误释问题。  相似文献   

9.
《道德经》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道”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概念。老子将“道”视为根源性的存在,宇宙万物包括生命均根源于此。“道”在《道德经》里被提升到了天地之本的高度,获得了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其"知足不辱"的思想凝聚着对人生现实困惑的反思。这一思想发端于《震》《艮》,表述于《道德经》,阐发于注本中,表现出一种道学特有的内在理路。"自知"是其前提要素,"俭欲"是其精神要义,"微明"是其行为准则,"长久"是其价值目标。《道德经》"知足不辱"以素朴之道为依归,确立"自知者明""知足之(为)足"等人生理念,告诫并引导世人,在人与道的契合、知与行的统一中,在"以道观身""以身行道"的过程中,通过对嗜欲、外物的切实超越,臻于精神生命的"常足""长久"。  相似文献   

11.
从统一了有无、名称、自然以及本末的论证方式来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的道论涉及到了本体论的诸多议题,并非仅仅拘泥于有无之辩。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的道论尽管确立了"无"在逻辑上先于"有"的理论,但是却忽略了"无"为什么可以内在于"有"。因此,过度依赖"无"或整体性存在的结果是,使"道"有可能成为一种与人的认知以及实践活动相分离的抽象原理。  相似文献   

12.
成书于先秦时期的《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概括和体现,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的前半部分主要阐述了老子"道"是世界的本源的思想;后半部分则是对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的具体论述。老子在《道德经》中阐释的一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对于当下也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统一了有无、名称、自然以及本末的论证方式来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的道论涉及到了本体论的诸多议题,并非仅仅拘泥于有无之辩。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的道论尽管确立了"无"在逻辑上先于"有"的理论,但是却忽略了"无"为什么可以内在于"有"。因此,过度依赖"无"或整体性存在的结果是,使"道"有可能成为一种与人的认知以及实践活动相分离的抽象原理。  相似文献   

14.
1.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一章》2.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二章》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八章》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道德经·九章》5.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二十二章》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三十三章》8.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三十七章》9.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四十一章》1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  相似文献   

15.
《管子》哲学意义上的道分为天道自然之道、客观真理之道、万物本源之道三个层面。《管子》天道观体现出春秋时期过渡的特征,既有对天道、上帝的崇拜与祭祀,又有对在逐步构建自然天道的客观真理性认识。《管子·经言》组较早的把生命现象与"道"联系起来,奠定了万物本源之"道"论的逻辑起点,这也是中国生命哲学的真正源头。《道德经》成书当晚于《管子·经言》组,《道德经》万物本源的"道"论是对《管子·经言》组中被赋予生命意义的"自然天道"之提升。《管子》哲学意义的三种"道"论指向不同,但却有相同的特征,表现为虚静、广博、周密的特征。物质性的水、精气作为万物本源,代表着从本源论上逐步建构起春秋古典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架构。《管子》"水本源论"形成有其内在逻辑,其成文当在《管子》四篇之前。  相似文献   

16.
老子养生思想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老子养生思想的宇宙观基础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 ,老子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老子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并且是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变化的。那么什么是“道”呢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一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 ,真正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 ,它在天…  相似文献   

17.
《恒》卦是《周易》中具有重要思想意义的一卦。文章详细考辨了出土简帛本与今传本《周易》中《恒》卦的异文,认为诸本之间的一些不同更可能是文本差异使然,当各存其是。在此基础上,秉持文辞、象数与义理相结合的路数,提出《恒》卦的主题是人事活动中基于变通的恒久之道问题,其下卦三爻着意于如何立恒守常,而上卦三爻则意在揭示如何因时适变,尚中道而重权变,堪称中国古代经权观的滥觞。与卦爻辞着眼于恒久之"事理"不同,《彖传》从"天地之道"的高度,阐发了恒久之"道理",以"恒"表"道"是先秦宇宙论或道论的重要内容,"随时变易"乃是易学视域中恒道的本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20,(4)
正于尔根·莫尔特曼是当代基督教神学界的巨擘,笔者之所以以莫尔特曼作为研究西方基督教思想切入"中国化"语境的探路者,原因有三。其一,莫尔特曼是中国文化的爱好者与推崇者,他有一个中国书房,精读过《道德经》等中国传统经典,并对传统道家思想有精到论著。他在《科学与智慧》一书的最后一章"道:中国人关于世界的奥义一一个西人眼中的《道德经》"中,阐述  相似文献   

19.
《道德经》揭示了道是万物产生存在的根本,万物和谐必须合乎道、合于道的规律,并由此昭示人们:包括人与社会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和谐,其根本在于合道。本文就试图对《道德经》的这一合道即和谐的思想做一个简要的理论梳理,并探讨其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实践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就土生土长的儒道两家来说,在中国,《论语》比《道德经》影响大;而在世界,《道德经》则比《论语》影响大。在20世纪末伊始的"国学热"社会思潮中,"道学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支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