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朝名臣高拱生平有一大爱好,就是收集精美的瓷器。高拱的门生故吏、亲朋好友都知道他的这个爱好,所以常常送他一些质量上乘的瓷器。高拱小心翼翼地保管着这些瓷器,将它们放在书房里,每天都让自己的儿子仔细地清洗擦拭。闲暇的时候,高拱就独自一人在书房里赏玩瓷器,什么烦心事儿都抛在了脑后,日子过得倒也顺心。  相似文献   

2.
罗争鸣 《宗教学研究》2003,1(3):109-111
杜光庭在僖宗朝即获赐紫加官 ,曾为地位显赫的内供奉道士。唐朝灭亡后 ,约在前蜀武成二年 (90 8)任太子师 ,并获赐广德先生师号 ;前蜀永平三年 (913) ,除授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职事官左谏议大夫 ,改赐广成先生师号 ;前蜀天汉元年 (917) ,王建统治后期 ,授散官光禄大夫、任尚书户部侍郎 ,封蔡国公 ,勋官上柱国 ;王衍即位后两年 ,获赐传真天师 ,为崇真馆大学士 ,其散官阶品竟至特进 ,在前蜀后期备受尊崇 ,但不久解官退隐。从中可以看出杜光庭在前蜀官阶品位不断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高拱实践辩证法思想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拱(1512—1578)是明朝嘉靖、隆庆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他先后从政三十余年,具有非常丰富的政治实践经验。对这些实践经验的概括和升华,就形成了他以实践为特色的辩证法思想。本文试图结合高拱的具体实践活动,对他的辩证法思想加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张陵     
(34——156) 五斗米道创立者。又名张道陵,字辅汉。传为汉留侯张良后裔,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少即研读《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通达五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东汉明帝时(58——75)曾为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市)令,后隐退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学长生之道。朝廷征为博士,称疾不起;和帝即位  相似文献   

5.
《尚书孔传》辨伪与反思始自宋代吴棫、朱熹,至今学界仍有争议。而运用训诂学的方法,从异形同训字(异体字)形成的历时性特点出发,比较《尚书孔传》《诗经毛传》中的同训异形字及"连文而训"的训诂学方法,可以推断《尚书孔传》的著成时间概晚于《诗经毛传》而略早于《毛诗郑笺》。  相似文献   

6.
一、换取粗饭 纳言娄师德,郑州人,为兵部尚书,使并州,接境诸县令随之。日高至驿,恐人烦扰驿家,令就厅同食。尚书饭白而细,诸人饭黑而粗,呼驿长责之曰:“汝何为两种待客?”驿将恐,对曰:“邂逅浙米不得,死罪!”尚书曰:“卒(同猝,匆促)客无卒主人,亦复何损?”遂换取粗饭食之。  相似文献   

7.
元代自世祖1260在北京建都起,至顺帝1368逃出北京而亡的一百零八年间,诸帝及皇室都重视佛教。史载“元兴,崇尚释氏”(《元史·释老传》),世祖忽必烈即位前,便邀请西藏名僧帕思巴东来,即位后又奉其为帝师,使掌全国佛教,并统领西藏政教。元代以后设宣政院,“掌天下释教”,从政治上控制佛教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范缜的心理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大炎 《心理学报》1983,16(2):24-29
范缜(约450—515年),我国南北朝时代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战斗的无神论者、心理学思想家。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人,约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卡七年,卒子梁武帝天监十四年。范缜少时孤贫,事母孝谨,18岁左右从名儒刘(王献)学习多年。他生活简朴,性情质直,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曾以光辉的神灭论思想两  相似文献   

9.
《墨子》引《尚书》文计40则,通过其与今文《尚书》、孔壁古文《尚书》、汉代新出“百两《尚书》”、东晋梅赜古文《尚书》等《尚书》传本的比较可见,墨家所传《尚书》有独自的选本系统,而且这一选本系统与儒家选本系统同样具有篇数按年代递加的合理性,即与战国所传《尚书》篇数的现实比例相合。由《墨子》引《尚书》我们还可看到:流传至今的伏生今文《尚书》确为战国古本;孔壁古文《尚书》仅是战国所传多种《尚书》选本中一种流传很不广的思孟学派的选本;梅赜古文《尚书》不但与《墨子》之《尚书》引文不同,而且与16种先秦文籍中163次《尚书》引文也不同,所以“梅赜抄袭前世古籍中《尚书》引文而伪造古文《尚书》”的传统观点应重新研究;或许梅赜古文《尚书》是一个民间所传古文《尚书》的真实传本。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天文学与天道概念的产生和演变天道概念起于何时?不易详考。《古文尚书》有“天道福善祸淫”(《汤诰》),“天有显道”(《泰誓》)。但不见于《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不少人力辨其伪,不足为据。《周易》有几处:“天道下济而光明”,“天道亏盈而益谦”,“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但均见于《彖传》。易大传一般认为是战国中后期的作品,不能视作天道概念的源头。《礼记》中  相似文献   

11.
杜光庭     
(生卒年不详)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和道教学者。字圣宾(一说宾至)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唐懿宗成通(860—873)中应九经举不第,入天台山学道。僖宗召见,赐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内供奉。僖宗中和元年(881)随僖宗入蜀。后留成都事前蜀王建,为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王衍立,受道箓于苑中,  相似文献   

12.
李玉洁 《管子学刊》2007,(3):26-29,41
本文主要对春秋齐国的继承制度进行研究,认为春秋齐国存在着国君宠爱夫人之子而立的现象。如齐釐公宠夫人之子小白,因其母有宠,即位为齐君。齐桓公有十多个儿子,但只有六个宠夫人(每人一子)的儿子有资格争立。因此齐桓公六个宠夫人的儿子,其中五个做了国君。相反,齐昭公之子舍,虽被立为太子,但因其母无宠,"国人莫畏",得不到齐国人的支持,即位之后被弑,而没有为君。本文探讨了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并论述了齐国的这种国君宠爱夫人之子而立的现象是一种任人唯亲的制度,是引起齐国内乱、霸业衰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元代自世祖1260在北京建都起,至顺帝1368逃出北京而亡的一百零八年间,诸帝及皇室都重视佛教。史载“元兴,崇尚释氏”(《元史&#183;释老传》),世祖忽必烈即位前,便邀请西藏名僧八思巴东来,即位后又奉其为帝师,使掌全国佛教,并统领西藏政教。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8,(2):171-176
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与惠栋的《古文尚书考》,在清初的《古文尚书》辨伪活动中影响力颇大。尤其是《古文尚书考》的成书,使得"伪《古文》案"彻底定谳。《古文尚书考》与《尚书古文疏证》关系密切。惠栋在《古文尚书考》上卷中选录《疏证》内容十二条,惠栋借此展现了自己的学术倾向、治学态度,明晰了伪《书》的形成方式与传播脉络。在《古文尚书考》下卷中,惠栋援引《疏证》之材料与梅鷟的《尚书考异》内容虽大量雷同,但不足以佐证阎若璩抄袭《考异》。惠栋以《疏证》为依托创作《古文尚书考》,补正了《疏证》的疏漏之处,将《古文尚书》彻底拉下神坛,促成了汉学取代宋学趋势的定型。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与《尚书》的关系是《尚书》学史上的一大问题,前辈学者对此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孔子是否删减或者编次《尚书》以及为《尚书》作序上。这种讨论延续了两千余年,至今未有定论。《论语》本身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孟子》、《荀子》也没有提供相关的信息,汉代司马迁明确指出孔子编次了《尚书》,班固则有孔子删《书》为百篇并为之作序的说法。后汉时期,孔子删《书》并为之作序的说法很有普遍性。孔子删《书》百篇并为之作序之说创立后,汉唐学者,无论是经今文学家还是经古文学家亦或史学理论家,大体因循而无异议。宋、元、明学者对于孔子与《尚书》关系的认识,怀疑与肯定汉唐学者观点的均有之,就具体内容而言,在孔子与《尚书》方面,认为孔子编次了《尚书》的意见依旧占主流,而在孔子与《书序》方面,反对的意见开始占上风,许多学者开始否定孔子作《书序》。学术在因循与怀疑之路途中得以演进。  相似文献   

16.
中华书局标点本卷75《职官志》4,《承宣布政使司》;“……初置藩司,与六部均重。布政使入为尚书、侍郎,副都御史每出为布政使。宣德、正统间犹然,自后无之。”按:“布政使入为尚书、侍郎,副都御  相似文献   

17.
元代五台山佛教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佛教,一般是指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建国号曰大元,到元惠宗妥欢帖睦尔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而亡的九十七年间的佛教,而元代五台山的佛教则要从世祖即位以前谈起。这是因为西藏名僧八思巴于蒙哥汗七年(1257年)至五台山,表示着喇嘛教的传入。喇嘛教的传入,使  相似文献   

18.
论高拱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拱字肃卿,号中玄,谥文襄,河南新郑人,生于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卒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当明世宗嘉靖年间,曾传裕王(即后来的穆宗)讲读,多所调护。历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等职,并进为内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及穆宗隆庆  相似文献   

19.
正北宋文学家苏轼,是大神级的存在,不仅文章流传千古,而且为官实干为民,做人乐观豁达,圈粉无数,成了当时及后代的超级偶像。在无数粉丝中,有两个人值得一提——张鹏翮和毕沅,他们都崇拜苏轼,却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张鹏翮是四川遂宁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进士,历任苏州知府、大理寺少卿、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他十分  相似文献   

20.
彭晓     
(生卒年不详) 五代道士。字秀川,自号真一子。永康(今属浙江)人。仕盂昶,为朝散郎、守尚书祠部员外郎,赐紫金鱼袋。有《参同契分章通真义》3卷传世。见《参同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