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孔门弟子禀性各有差异,特长各有不同,成就各有分别。其大抵可区分为四大类,即所谓"孔门四科"。四科中各有其标志性人物,如"德行"以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为代表;"言语"以宰我、子贡为典型;"政事"以冉有、子路为首选;"文学"以子游、子夏为楷模。不过从"德行"居于"四科"之首的排序来看,"以德为先"、道德  相似文献   

2.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仁学是中国传统儒学发展的根基和主线。孔子的仁有三重意涵:一是哲学层面的仁道,二是人格层面的仁人,三是社会层面的仁政。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逻辑扩充关系,共同构成了孔子"仁"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3.
古人字前的"伯"、"仲"、"季"或"子",或存或省,并非不可变通。《论语.雍也》篇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上博楚简《仲弓》显示仲弓向孔子请教的多是临民为政之道。《说苑.修文》说"仲弓通于化术,孔子明于王道,而无以加仲弓之言"。《史记.李斯列传》说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这些皆可间接证明荀子承传了孔子、仲弓一系之外王儒学。在《孟子》书中,提到孔门十哲中的九位,唯独少了仲弓,荀子则极力批判子思和孟子。由此看来,弓荀学派之外王儒学,与思孟学派之内圣儒学相区分,似并非向壁虚造。  相似文献   

4.
孔子对管仲与颜回都有着较高的评价,而涉及到"仁",管仲似乎获得了更多的赞,而对其中缘由的探讨则要深入到孔子的认知理论中去。与依靠理性直觉力实现颜回的认知不同,孔子在对管仲的认知上更多的是依靠想象与理性的判断力。认知方式的不同使得孔子对颜回之德性有所深入体察,而对管仲之德行有理性的理解。管仲之事功行为因其具有实践意义的普遍性,能够在内在精神上与孔子道德观念契合,故而孔子之论管仲可以说表现出的是对道德实践精神的赞颂,与同道德权威主义的异趣,是对人自身生命价值的切实尊重与肯定。  相似文献   

5.
廖名春 《孔子研究》2019,(1):104-109
《孟子·公孙丑上》"善为说辞"段之"善言德行"当读为"善焉德行",不是说冉牛、闵子、颜渊三子"善于阐述道德",而是说冉牛、闵子、颜渊三子在"德行"操守上非常突出;"辞命"不是指"言语""辞令",当读为"司命",指主管政务,也就是执政;"不能"当读作"不耐""无奈",是"无可奈",没有人能奈何、无人能及的意思。此段文字,在定义孔子及其杰出弟子的地位和成就上有不可埋没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孔子与颜回、子贡、子路等弟子被困于陈、蔡期间,曾绝粮七天。子贡费了许多周折才买回一石米。颜回与子路在破屋墙下做饭,有灰尘掉进饭中,颜回便取出来自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望见,很生气,便跑去问孔子:"仁人廉士,穷困时会改变自己的节操吗?"孔子反问:"改变节操还叫仁人廉士吗?"子贡说:"像颜回那样的仁人廉士,也不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是的。"子贡便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告诉了孔子。  相似文献   

7.
李明辉 《哲学研究》2012,(10):111-117,129
<正>近年来英语世界出现了一股藉西方的"德行伦理学"(Virtue Ethics)①诠释儒家伦理学之风潮,例如万百安的《早期中国哲学中的德行伦理学与结果论》(见Van Norden)、余纪元的《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见Yu;另见余纪元,2009年),以及沈美华的《藉亚里士多德与孔子来重探道德》(见Sim)。最近,"德行伦理学"的提倡者之一斯洛特(M.Slote)也涉入了此项主题。2008年10月他在台湾政治大学"人文价值讲座"针对"德行伦理学"所发表的系列演讲,便属于这类尝试。不过,他所主张的并非亚里士多德式的"德行伦理学",而是所谓的"情感主义的德行伦理学"(sentimentalist virtue ethics),其主要代表是休谟。  相似文献   

8.
孔子“孝”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孝”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如果说“仁”是孔子全部学说的核心,而“孝”则是“仁”的基础和根本内容之一。孔子的弟子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在孔子那里,“孝”是指孝顺父母,“悌”是指敬爱兄长。有子(有若)的观点,自然也代表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正是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亲子骨肉之情出发,推及其宗族,要求尊敬长辈,厚待亲友,并由宗族关系又推及到“泛爱众”。这样,在上者躬行“孝”道,以身作则,并以这种德行去感化人们,就体现了“仁”的本义。  相似文献   

9.
"敬"是儒家核心范畴之一。孔子之前,"敬"是先民对天或帝等神秘力量的原始畏惧心理表达,至孔子,"敬"实现了一次重要的人学飞跃,由原始的恐惧心理转变为人之道德理性精神,成为德目、德性和德行的统一。作为"德之干","敬"首先是基于对个体人格尊重的主体间关爱之情的理性表达;其次是个体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实践准则——孔子主张"修己以敬"、"执事敬",在笃实行"敬"中获得德性的充实和事业的圆满;复次是生命追求的终极关切和文化信仰。经由孔子的人学化变革,"敬"成为儒家人文精神和道德理性的哲学表达,积淀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性和价值信仰,为现代人走出生态困境和存在危机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当代新儒家存在着心性儒学重良知本体与政治儒学重王道仁政的分歧,但都较少关注孔子"中庸"的"时中"维度。实际上,孔子"中庸"的"时中"思想正是中国先秦儒家本原文化对世界思想史的独特贡献,它所蕴含的从"慎独"到"群治"的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平衡,构成了对于当代西方个人主义和党派政治所存弊端的纠偏。孔子"中庸"之"时中"至少具有这样几个维度:一是"时"与"位"相称的"正名";二是"时"与"学"相契的"好学";三是"时"与"教"相合的"教化";四是"时"与"权"结合的"权变"。从这几个角度切入,可望打通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路,解决当代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的分歧,并令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当代思想世界重新焕发光彩。  相似文献   

11.
周浩翔 《现代哲学》2016,(6):123-128
在徐复观先生看来,孟子的性善论为确立和谐、有序的政治秩序奠定了坚实的人性论基础,为儒家的仁政或德治提供了形上根据,同时也可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据。孟子的仁义内在说对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孟子的孝悌之道重视人格尊严,不但没有维护专制政治,反而与专制政治相对立。此外,孝悌之道及建基在其上的家庭还可促成进一层的个体与群体得到谐和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2.
上博简《仲弓》与《论语·子路》“仲弓为季氏宰章”所记应该是同一件事,但两者在称渭、篇幅、结构、文字方面却差异很大。从这一现象推测,当年孔门七十子后学有记录孔子言行的风气,他们手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记录孔子言行的素材,今本《论语》就是从七十子后学的笔录素材之中精选出来的,它是孔子语录的“节本”或“精华本”。而在另一方面,七十子后学又在原始笔录素材基础之上进行扩充和阐发,大小戴《礼记》中记载孔子应对弟子时人的文章以及上博简《仲弓》、《子羔》、《鲁邦大旱》等,就是孔子语录的“繁本”或“扩写本”。  相似文献   

13.
对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解读,不可先按"为学"进路来确认其成德行教的次序,应据"为道"进路来推阐其归仁行义的宗旨。孔子的"道"不是自然的天道直接落实为王道理想,而是从王道理想出发,觉解成伦常的人道。他的"德"不是纯粹理想化的"仁德",绝对关注"行仁义"的精神世界建设,而是周德的历史成就,被提炼为现实的圣德文化典范。他的"仁"不是抽象的绝对精神本体,完全统摄所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而是具体的文化生命主体,希望回归自由王国的本心。他的"艺"不是工具性技能要求或活动,展示自身的兴趣特长,而是价值性理想诉求或目标,揭示人类存在与活动的意义。由此可说,孔子信守王道,依托圣德,归宿仁心,推展义身。这是人类从自身命根出发,寻找理想依托,证立现实主体,规划生活世界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正> 仁是孔子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对它的理解、阐释和评价却歧异纷呈。比如,有人认为仁是:“忠恕之道”(刘节《唯仁论》),有人认为仁是一种:“牺牲自己为大众服务的精神”(郭沫若《十批判书》),有人认为仁是:“君子的属性”(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也有人认为仁的阶级实质乃在:“克己复礼”。如此等等。虽然见解不同,但都是依据孔子本人的解释。因为在《论语》中,仁这个字共出现了一百多次,颜回问仁,樊迟问仁,仲弓问仁,子张问仁,他们得到的回答都是不同的,至于孔子针对不同情况对仁  相似文献   

15.
孔子以"仁"为核心建立了儒家的思想体系,使之成为中华传统美德最为核心的观念之一。"仁"是一种对人的生命价值予以肯认与培护的情感,这种情感基于人本性中的道德意识,同时其外推也蕴含着超道德的义涵。基于这种推扩逻辑,本文将儒家之"仁德"归结为立体的四个层面:"个体之仁"、"类性之仁"、"成物之仁"和"本体之仁",这四者之间有机联系、逐层升进,仁爱的对象分别是自我、人际社会、自然界和宇宙本体,四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是仁德的推扩原则,这种推扩建基于仁爱之情的感通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孔子提供了一种"德法互济"的思想。以法刑事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或许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此种思想的意涵。在孔子那里,"杀"与"礼"的矛盾仅仅是一种表象,基于"礼"所指向的政治秩序构建这一目标,二者获得了内在的统一性。孔子不但注意到了任刑对于德教的反向推助作用,同时亦以德教之于任刑的先在性作为必要条件。孔子对听讼者的德行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并通过自身的司法实践证说了其社会价值。通过上述三个维度,孔子试图在社会正义与民众幸福之间取得某种平衡,以此构建一幅道德生活的理想图景。此种"德法互济"思想既没有偏离"德主刑辅"的基调,亦没有视法治为一种绝对的消极手段。在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现代社会,孔子的此种思考或许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贡献新的治国智慧。  相似文献   

17.
吴根友 《哲学研究》2015,(3):50-57,128,129
孔子将"仁"的德性看作"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孔子及其弟子将在家庭中实践孝悌之伦看作实践仁德的出发点,进而看作建构良序社会的出发点。孔子及其弟子对"人之为人"与"做人起点"两个问题的思考,体现了先秦儒家重视人的道德行为与良序社会的内在关系。与儒家的这一思考路径相反,道家创始人老子及其重要继承、发扬者庄子,更加重视"道序"的作用,以及人对"道序"遵守的重要性。在"人之为人"的问题上,道家提出每个人都应当"尽性",在"做人的起点"上,更重视个人生命之于政治活动的基础作用,认为理想的政治与社会应当奠定在尊重每个人的个体生命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儒道两家对上述两个问题提出的理论回答并非完全过时,而是不够充分。这两个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在现代新的思想维度里对其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的伦理概念arete译为"德性"、"德"、"德行"、"美德"、"品德"、"优秀"等等.亚氏的arete指人时意思是人的理性的特长、功能.它分为两类:"理智的德性"和"伦理的德性";后者与理性密切相关,显示了亚氏伦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孔子的"德"与亚氏的arete较为相似.孔子的"德"包括才在内,指人的道德.这或许可以叫做道德理性.孔子的"德"包涵内在的与外在的两个方面.在内为个人修养,外化为德行,二者密不可分.具体言之,即修己与安人.比较这两个概念,有助于理解这两位东西方大师的伦理学说.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人精神的崇高境界,关键在一个"和"字,用孔子的话说,那即是"和而不同"。"不同",是尊重生命个体的差异性;"和",是强调生命整体的和谐平衡。中国人遇事不走极端,追求精神的平和冲淡,不偏不倚,这使得中国人不具攻击性,有一种和平的性格。这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性格,对人类  相似文献   

20.
"为民父母"是商周时期就已产生的政治思想,后为儒家所继承,尤其是孟子和荀子对"为民父母"的政治思想有不同程度发挥。"为民父母"的主张是孟子仁政和荀子礼治的中间环节。《礼记·孔子闲居》一篇以及《礼记》的其他篇章将"为民父母"和儒家的礼学思想结合起来,尤其是在"为民父母"的理论框架下将礼的亲亲与尊尊协调整合起来。这种思想与荀子的思想更加接近,这也说明《孔子闲居》等篇与荀子学派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