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风》2009,(8):16-16
<正>今天所谓的"e"时代,就是电子时代或网络时代,它带给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上的变化是具有革命性的。身处"e"时代的基督徒将如何面对无远弗届的网络?网络是朋友还是敌人?是潮流还是工具?是牧场还是战场?这正是本期我们要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如今是一个网络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靠网络交流,于是大量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新成语这个网友的新宠收到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作为一种新生的语言现象,它究竟是对传统文化的腐蚀还是新文化的浪花?是旧文化在新时代的糟粕还是新文化从旧传统中孕育出的新时尚?  相似文献   

3.
随着五联网时代迅猛袭来,网络互动普及程度的提升,以及网民数量的飞速增长,特别是微信等引领的“微文化”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进入网络的“微时代”。面对“微时代”下微信等“微文化”对网络舆论的猛烈撞击,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思。  相似文献   

4.
试论网络文化的心理代偿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博玫 《心理学探新》2004,24(4):17-19,61
e时代,网络文化的心理功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本文从网络文化的狂欢性角度,探讨了网络文化在心理代偿机制中的独特性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日益迈入了一个以信息为基础,网络为媒介,与现实社会共存的网络社会或称虚拟社会。整个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人不管他们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日益卷入了网络这股潮流,据报道:预计2001年底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可望突破3,500万户。时下,“你上网了吗?”、“你有多少网友?”、“你的OICQ号是多  相似文献   

6.
网络婚姻,顾名思义就是在网上组建的婚姻。它有两种形态,一是双方通过网络结识并结合的婚姻;另一种是真实的婚姻以外的一种虚拟的、只存在于网上的,精神上的所谓“婚姻”。与一般的网恋不同的是,这种精神爱情具有排他性,就是说当事双方认定彼此就是自己的“红颜知己”或“青衫之交”,认定这种爱情能弥补真实婚姻所存在的种种不足。那么,网络婚姻到底是前卫呢,还是危险的情感“魔鬼游戏”,听听记者的采访实录。  相似文献   

7.
网络成瘾症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这个词已不再陌生,网络渗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广大青少年喜欢上网,尤其是喜欢玩网络游戏,其次是网上聊天,网络视频,等等。应用网络学习的人很少,绝大多数青少年的网络应用层面仅限于娱乐层面,虽然网络的功能很强大,但人们仍认为它是娱乐的产物,一说就是“玩电脑”等等。这就是人们的网络意识。  相似文献   

8.
<正>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多样化,“机不离手”成为现代人的日常状态。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觉不觉得每天一刷手机就能发现闹心的事?这可真不赖手机!当大量网络信息聚集时,人们会对负性的信息产生偏好。网络负性信息是信息的一层外套,是指网络中负面的、消极的内容。人们在关注的网络信息时,总会对负性的信息给予更大的权重;在不同的社交媒体中,“坏的比好的”网络信息更具影响力,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相似文献   

9.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如今,因特网(Internet)已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对现实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一种崭新的社会生活形式──“网络社会”生活正在向我们走来。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在特定的人类交往活动中形成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网络社会”自然也应该具有自己的道德。那么,“网络社会”的道德提出了哪些新课题,具有哪些新特点,其发展趋势如何呢?我们必须跳出“纯”技术的视界,对之作一番认真的探索与思考。一、“网络社会”:新…  相似文献   

10.
现在许多父母反映,孩子的语言听不懂了,什么“报告”是请吃饭:“bb”表示再见,原本孩子讲英文听不懂,连说的中文也听不懂了。随着e时代的来临,网络正悄悄地影响着两代人的关系。很多父母比较注重孩子身边交的朋友,可是隔了一层网络的薄纱,父母们似乎没了辙。另外,孩子和父母的共同语言也逐渐减少了。孩子在网络上查看资料或制作,父母总怀疑孩子在打游戏而采取“封网”措施。问他们吧,孩子们居然说:“说了你们也不懂!”显然,由于孩子自我意识的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高科技的“e”时代,许多人需要花许多时间使用电脑科技。工作自动化虽然降低了人的劳动力,但是常对着机器,使人觉得是“高科技在控制人”,而非“人在控制机器”,因而减少了工作满足感。整天对着电脑,使人觉得工作乏味,而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系与沟通,使“e”时代人,在自信、满足感、自尊、自控下,健康备受威胁,易导致现代人患上“早衰综合症”。◆◆◆◆◆◆透视“早衰综合症”“早衰综合症”是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常见的身心病症,换句话说,这种病症是一种特殊的不良心理卫生问题。所谓“早衰综合症”,简称“早衰…  相似文献   

12.
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全球经济活动正在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和政治家敏感地预言说: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里,我们想追问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这个时代?应该如何回应“...  相似文献   

13.
如果开一家网络鞋店,你觉得一年能赚多少钱?如果我告诉你是9亿美元你相信吗?这可不是什么神话,谢家华和他的网络鞋店Zappos就做到了。为此,美国人称谢家华的网站为“鞋类亚马逊”。他的网站曾被美国的《时代》周刊评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25个网站”之一,2007年Zappos的销售额为8.4亿美元,2008年更是突破了9亿美元,占美国鞋类网络市场的四分之一,谢家华也因此被评为2008拉斯维加斯青年创业的楷模。从一双鞋到9亿美元的财富神话,谢家华究竟是靠什么成就了自己的财富人生呢?  相似文献   

14.
网络问题的哲学断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网络的两个问题网络与其他传播媒介的不同,主要在于两点:一是“虚拟真实”及“虚拟人生”,二是“无限互联”及“无限关涉”。“虚拟真实”及“虚拟人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网络上的所有信息不是来自一个中心或者只有一个来源,而是具有难以形容的广泛性。每一个人所说或所写的任何话语都可以为其他人所知。这在保障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获得异常丰富的信息、了解到各种不同的学说和观点的同时,也使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确定或者不能确定,换言之,网络提供的知识的“真”的问题,依然是哲学所要力图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另一方面,尽管网络所创…  相似文献   

15.
略论在全球化时代里文化认同的危机与儒家伦理观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眼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从不同的侧面掘发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及其所可能扮演的角色,对于一些重大且为人们所普遍关心的理论问题,诸如:如何认识“儒家资本主义”模式?九十年代末期的亚洲经济危机是“亚洲价值观”所导致的恶果吗?儒家伦理超时代的普遍意义何在?“天人合一”的机体主义的形而上学仍然可以成为我们伦理观念的基础吗?都做出了富有创见和独具特色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陈千桓 《美与时代》2014,(10):81-81
钟孺乾先生的《绘画迹象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公式:“画=迹+象+X”,其中的“X”指的是画中蕴含的亦或是作者想借画传达的精神,意境等精神层面的东西。由其中的“X”产生了几点思考:一幅画的“X”的产生是作者有意而为还是无意所致?是作者还是观者(观画者)赋予了一幅画“X”?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否同一幅画可以被不同的人领悟到不同的“X”呢?临摹的画有“X”吗?  相似文献   

17.
论网络道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社会的崛起和发展深刻地改变着现实社会,也产生了所谓“网络道德问题”。网络本身的工具性、虚拟性特征是产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客观原因。网络道德的核心是网民利益,基本原则是资源共享。而智慧、克制和爱心,则是网络道德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冲突中封闭,我们在冲突中开放,我们在冲突中矜持,我们在冲突中对话,我们在……“我们是谁?”罗蒂这样问,以终结一个“我们是什么?”的“传统”。“德性之传统”如何?麦金泰尔如是探究——即便此“传统”在“我们是谁?”的笼罩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情...  相似文献   

19.
从2003年拿起粉笔站在讲台至今,已经8年了。在这8年里,我不断地去思考:教育是什么?是考试?是成绩?是升学?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也。”那为什么要有学校?“教育”是教还是育?通过以下我个人的观点,谈谈。  相似文献   

20.
陆九渊开启的第一个话题是:理究竟在天上,还是在心中?他认为天理在人心之中,开辟了正统理学中的心学方向。他开启的第二个话题是:成就儒者的路径,是选择务外,还是选择内省?他主张“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排除了务外的经验论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