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佛祖言语     
《法音》2006,(11):1-1
云何持戒能生戒?因五戒得沙弥戒,因沙弥戒得律仪戒,因律仪戒得禅定戒,因禅定戒得无漏戒,是为戒生戒。  相似文献   

2.
佛祖言语     
《法音》1999,(11)
云何持戒生禅?人有三业作诸善,若身口业善,意业自然入善;譬如曲草生于麻中,不扶自直.持戒之力能赢诸结使。云何能赢?若不持戒,恚事来杀心即生,若欲事至淫心即成;若持戒者,虽有微不生杀心,虽有淫念事不成,是为持戒能令诸结使赢。诸结使赢,禅定易得;譬如老病失力,...  相似文献   

3.
佛言祖语     
云何持戒生忍辱?持戒之人心自念言:我今持戒为持心故,若持戒无忍当堕地狱,虽不破戒,以无忍故不免恶道,何可纵忿不自制心?但以心故入三恶趣,是故应当好自勉强,勤修忍辱。复次,行者欲令戒德坚强,当修忍辱。所以者何?忍为大力,能牢固戒,令不动摇。复自思惟:我今出家形与俗别,岂可纵心如世人法?宜自勉励,以忍调心。以身口忍,心亦得忍,若心不忍,身口亦尔,是故行者当令身口心忍,绝诸忿恨。复次,是戒略说则有八万,广说则无量,我当云何能具持此无量戒法?唯当忍辱,众戒自得。譬如有人得罪于王,王以罪人载之刀车,六边利刃,间不容间,奔逸驰走,行不择路,…  相似文献   

4.
《法音》2000,(3)
云何念法施?行者作是念:法施利益甚大,法施因缘故,一切佛弟子等得道。复次,佛说二种施中,法施为第一。何以故?财施果报有量,法施果报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三界报,亦出二界报。若不求名闻、财利、力势,但为学佛道,宏大慈悲心,度众生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净法施。若不尔者,为如市易法。复次,财施施多,财物减少;法施施多,法更增益。财施是无量世中旧法,法施圣法初来难得,名为新法。财施但能救诸饥渴、寒热等病,法施能除九十八诸烦恼等病。如是等种种因缘分别财施、法施,行者应念法施。问曰:何等是法施?答曰:佛所说十二…  相似文献   

5.
佛言祖语     
云何念法施?行者作是念:法施利益甚大,法施因缘故,一切佛弟子等得道。 复次,佛说二种施中,法施为第一。何以故?财施果报有量,法施果报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三界报,亦出三界报。若不求名闻、财利、力势,但为学佛道,宏大慈悲心,度众生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净法施。若不尔者,为如市易法。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法音》1989,(10)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今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若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复次,云何名三乘善巧?谓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依此三乘而求出离。云何菩萨摩诃萨于声闻乘善巧智慧?遇佛出世,闻四谛法,因声悟理,生正见故,是名声闻。修净戒故圆满戒身,得禅定故圆满定身见谛理故得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身是名菩萨摩诃萨于声闻乘得善巧智复有声闻乘善巧于三界中生疲倦想于有为法深观无常见一切法悉皆无我涅槃寂静欢喜爱乐复观五蕴如怨贼,观诸界如毒蛇,观内六处如空聚,常愿出离,乐于涅槃起依怙想,是名菩萨摩诃萨于声闻乘而得善巧。复次,云何菩萨摩诃萨于独觉乘善巧?谓厌诸有为,乐于出离,少欲知足,离诸戏论,乐居闲寂于诸因缘自然…  相似文献   

8.
佛言祖语     
法护 《法音》2005,(12):1-1
复次,海意!有三种法增长大乘。何等为三?一者发菩提心增修善根,二者为善知识之所摄受不生疲懈,三者建立大悲而无退转。此之三法增长大乘。复有三法增长大乘。何等为三?一者勤修胜行,二者伺察诸行,三者于胜行中为诸众生而善成办。复有三法:一者摄止悭心,二者广行施舍,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自集净戒,二者将护破戒之人,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心无障碍,二者忿恚众生令得清净,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精进无倦,二者懈怠众生而能将护,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从禅定生,二者不著禅定,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勤求多闻,二…  相似文献   

9.
戒律之界说及其在佛教中之地位佛教三无漏学,首为戒学.《成实论》曰:"若无持戒,则无禅定." "戒能为定因."故持戒为禅定之基础.戒律梵名有三:一名尸罗,此云清凉.二名毗奈耶,旧译毗尼,此云调伏,善治;正译为律,律者法也.三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亦云处处解脱,或云随处解脱,而中文之总名,便是戒律.《舍利弗问经》曰:"波罗提木叉,名最胜义,以何义故,名为最胜?诸善之本,以戒为根,众善得生,故言胜义.复次,戒有二种:一、出世,二、世间.此世间者,能与出世作因,故言最胜.复次,戒有二种,一者依身口,二者依心.由依身口戒,得依心戒,故名为胜."  相似文献   

10.
佛言祖语     
《法音》1988,(3)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觉怀琏禅师日:(晓)舜老夫(禅师)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贷  相似文献   

11.
随顺     
"恒顺众生"是"欲成就如来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之一."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随顺即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  相似文献   

12.
(9)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为什么对于佛法有人相信,有人不信,有人排斥呢?这关系到各人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一)《法华经》说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何等大事因缘?即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所以众生学佛,首当开佛知见.六祖大师在《坛经》中指示弟子法达说:"汝令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所以佛之知见,即一切众生自心中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见一切众生俱有佛性,皆堪作佛,于是乘机应世,为一切众生说法,开示众生本有佛之知见,令得悟入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了知从前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之非,而以此不生不灭的佛性为本修因,以期达到圆成无上菩提的果地修证.这就是佛为普度众生一大事因缘出现  相似文献   

14.
爱语     
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读到了菩萨的“四摄”,非常令人感动。什么是“四摄”呢?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摄受一切有情,令有情众生起亲爱之心,然后得闻正法的方法。四摄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都是菩萨行的重要方法。但是四无量心和六波罗蜜都有止恶、行善、自净、利他四种意义,是自利利他的,唯独四摄是纯粹的利他。其中特别令人动容的是“爱语”,由于我们在这污浊的人间,每天都在忍受种种不优美、不纯净的语言,所以爱语显得特别重要。什么是“爱语”呢?《瑜伽师地论》里说: “云何菩萨自性爱语?谓菩萨于诸有情常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法音》1994,(8)
尔时会中有一大菩萨摩诃萨,名曰喜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仰白如来,而作是言:“菩萨云何知恩报恩?”佛告喜王菩萨:“善男子,谛听谛听。菩萨摩柯萨知恩者,当发阿得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报恩者,亦当教一切众生,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发菩提心,云何而发?菩萨因何事故,所以能发?”“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初发三菩提心时,立大誓愿,作如是言:若我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当大利益一切众生,要当安置一切众生大涅中,复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个具足般若波罗蜜。是则名为自利,亦名利他。是故初发菩提心者,…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法音》1991,(8)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自他庄严?”佛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世尊,何因缘故,得二庄严?”“善男子,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复有六法,二庄严  相似文献   

17.
佛言祖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诸大众五百声闻、十千菩萨恭敬围绕。时舍卫城有一菩萨,名曰善顺,已于过去无量佛所种诸善根、承事供养,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住于大慈,心不瞋恚&住于大悲,弘济无倦、住于大喜,善安法界&住于大舍,苦乐平等。节量时食,少欲知足,常为众生之所乐见。恒以五戒及八斋法,于某城中怜愍教化,然后复劝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慈、悲、喜、舍,清净梵行。尔时善顺菩萨为令众生见佛闻法,与诸人众前后围绕,将诣佛所。时天帝释以净天眼见此菩萨,住上精进,行头陀行,具净尸罗,…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89,(1)
止持与作持所谓戒律,应该是两种类别的共同称呼。广义地说,比丘戒也包括了比丘律;狭义地说,戒是戒,律是律;律中包含戒,戒中不含律。因为毗尼(律)藏中有波罗提木叉(别解脱戒),波罗提木叉中不能摄尽毗尼藏。说得明显一些,毗尼是统括止持与作持的,波罗提木叉则唯有止持。所以持律含有持戒,持戒不含有持律;因持律是僧团大众共同的事,持戒是各个比丘个人的事。持戒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语     
《法音》2004,(6)
云何生?由我爱无间已生故,无始乐著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自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死生同时,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暗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  相似文献   

20.
佛言祖语     
《法音》1988,(4)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者无有善法。佛性亦善,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譬如人家有乳酪,有人问言:有酥耶?答言:有!酪实非酥,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言有酥。众生亦尔,悉当有心,有心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