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国杰先后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学教程》《伦理学》以及撰写的数百篇学术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全面研究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在对一般的道德理论问题研究的基础上集中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落脚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养成和人格修养,阐发和论述了一系列伦理学的基础理论范畴、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建构了一个融理论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美德伦理学和实践伦理学于一体的教材体系.这一教材体系既契合道德生活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目标追求的理论意蕴,又凸显出了新中国伦理学教材体系和学科体系应有的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此后伦理学教材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框架遵循、理论模式和发展方向,其贡献尤当被人们铭记.  相似文献   

2.
罗国杰同志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一书在考察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时,运用了道德关系这一范畴,并对道德关系所特有的矛盾进行了具体分析。这对于从总体上把握道德现象以及道德结构诸要素的相互关系,科学地理解社会道德现象的特殊本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是,在对道德关系特殊矛盾的规定上,似乎仍有进一步斟酌的必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一书对道德关系特殊矛盾是这样表述的:“道德关系中的矛盾的  相似文献   

3.
阿格妮丝.赫勒在其道德理论三部曲《一般伦理学》、《道德哲学》和《个性伦理学》中,沿着克尔凯郭尔提出的"生存三境界"及其选择理论,进一步将生存的选择本身区分为差异性范畴下生存的选择和普遍性范畴下生存的选择,从而为现代社会中"好人存在,好人何以存在?"这一道德中心问题的回答提供了坚实基础。赫勒的生存的选择理论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每个人如何面对现代性困境和对道德缺失问题的解决无疑有着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伦理学会、韩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第26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于2019年9月29日至10月1日在韩国举行,来自中国和韩国的100余位伦理学研究者和道德教育工作者出席会议,中韩两国与会者围绕"网络时代的伦理与道德教育"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研讨。一、网络社会的伦理变革韩国东国大学金辰仙博士从客观主义伦理学的视阈讨论了网络时代超连接(高度互联)社会的道德意义。客观主义伦理学重视每个人的发展,主张道德价值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鼓励个体的成长与社会发展有机共存。  相似文献   

5.
伦匆攀若本理论 共产主义道德蓬劝碳翻止和规范钓根据究竟是什么(周原冰)《江淮论坛》1985。3 共产主义道德及其基本原则(王玉山)《政治教育》1985.4 论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王兴洲徐桂媛)《东北师大学报办1”5.2 论共产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藏乐源)《齐鲁学刊》2985.2 论共产主义道德中的纪律范畴(王伟等)《道德与文明》i,55 .3 论道德祛则(陈楚佳)《关侧时大学学报》19 85 .2 简论道德的社会本质(马搏宣)《东甚汽仑丛》1蛇5.2 论社会主义的义利统一观(陈建坤)《东岳论丛)) 1985。2 利益一伦理学的基本范畴(秋路)《道德与文明》1985。2 谈谈利…  相似文献   

6.
生命伦理学存在着一个重大的理论难题,即缺乏有效规范生物医学技术有序发展的终极伦理依据.中国传统的天道思想具有一种伦理客观主义气质.通过对天道观念的开拓性解释,可以在理论上为诸多生物医学技术划定必要的道德界限.依天道而行,就会避免许多道德困惑甚至生命灾难.  相似文献   

7.
《道德与文明》杂志创办十周年了,她一直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开辟了伦理学基本理论研究、社会公德、家庭道德、道德教育、道德论坛、中外伦理思想史、家庭道德、职业道德,以及科技伦理学、艺术伦理学、军事伦理学、生态环境伦理学、宗教伦理学等多种专栏,为广大群众和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古今中外伦理道德的丰富思想资料,并且理论联系实际,探讨新时期道德生活领域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伦  相似文献   

8.
黄勇先生根据《庄子》提出的"差异伦理学"及"道德铜律"极具创造性,然与《庄子》思想有一定差异.《庄子》道德论不是以行为对象为中心的.《庄子》否定基于特定立场之行为的道德属性,反对"中心化"的行为.《庄子》并不提倡"站在他人立场"的做法,否定主客二分的行为之道德价值."道德铜律"的两个原则——"人所欲,施于人"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全然是《庄子》的主张.一种"站在他人立场上想问题"的做法,仍然解决不了《齐物论》所讨论的"评判者难题".尽管"道德铜律"或"差异伦理学"有异于《庄子》思想,但推进了《庄子》研究的方法论创新,能够反映出《庄子》道德论的超越性特点,有助于揭示《庄子》思想的价值.用这种极具创意的方法论分析《庄子》思想得到的基本结论仍然成立."差异伦理学"和"道德铜律"本身亦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宝贵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伦理学研究会于今年5年23日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上棉九厂,召开了上海市伦理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暨理论讨论会。100多名会员和上棉九厂的党政工团领导及部分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与会。 上棉九厂厂长首先讲话,欢迎市伦理学研究会与工厂结合联合召开理论讨论会,并介绍了该厂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工作从经济工作出发,经济工作从思想工作入手,既搞好生产又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 伦理学研究会副会长翁金墩代表几位同志所作的《十年来道德理论上的主要分歧和我们的看法》的报告,是这次讨论会的中心发言。他着重谈了十年来在伦理学教学和研究中的四个主要道德理论问题。1.道德理论的教学和研究要不要以  相似文献   

10.
1984年第4期《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刊登了魏英敏同志的文章《伦理学基本问题之我见》(以下简称魏文)。文中提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善恶问题,并对善恶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读来令人颇受启发,但是对于文中的论点,笔者却不敢苟同。现特提出以就教于魏英敏同志和伦理学界的同志们。 伦理学基本问题作为伦理学这门学科的基石和先决条件,制约着伦理学其他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从本质上规定着伦理学的其他一系列概念和范畴,从而体现并有助于解决伦理学领域的基本矛盾。而《魏文》对于善恶问题的阐述,并未使之符合基本问题的规定性。《魏文》把善恶作为道德领域的现象、矛盾、概念、范畴进行了种种论述,可是综观  相似文献   

11.
L·M·阿尔汉格尔斯基(1925—1982)是苏联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博士、教授。他生前曾任苏联哲学协会伦理学分会委员会主席,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主任。他一生写了很多伦理学专著和论文,特别重视对伦理学范畴的研究。在1974年出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伦理学教程》中,他写了专篇《价值哲学问题和伦理学范畴》,以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伦理学范畴。本以简要介绍他的这部著作中有关伦理学范畴的内容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李红  陈康 《现代哲学》2023,(4):94-100
理由主观主义者认为,实践理由依赖欲望;而理由客观主义者主张,实践理由取决于价值。近来,德里克·帕菲特用来反驳理由主观主义的极度痛苦论证引发不少讨论。这一论证旨在表明,理由主观主义蕴含了不合情理的后果,即人们没有理由想要避免极度痛苦。帕菲特相信,极度痛苦论证决定性地反驳了理由主观主义,从而有力支持了理由客观主义。本文表明,鉴于帕菲特把痛苦这类感觉的好坏归因于人们的享乐式好恶,即使极度痛苦论证成功地反驳了理由主观主义,它也并不由此支持他的理由客观主义。  相似文献   

13.
正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而兴起的经济伦理学研究,在近三十年的学术史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概念范畴。其中王小锡教授提出的道德资本的核心概念,已成为引领经济伦理学科发展的卓越理论成果。当我们谈论道德资本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在《道德资本论》中,围绕着道德资本这一核心概念的经典演绎和精当阐释,王小锡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现实案例,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经济伦理学理论大厦。道德  相似文献   

14.
《道德与文明》1987年第一期登载了“‘道德与人的主体性理论’观点综述”。在“观点综述”中一共综述了四篇文章的观点。通过阅读这几篇文章,感到文章的作者们主要是强调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自觉的人应该“发挥自己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的创造性”,个人“既对集体负有社会义务,又享有集体中的个人权利”。这个基本思想是对的,但对有的文章中出现的“道德主体”的提法,我认为值得讨论。 第一,“道德主体”要作为伦理学范畴有点不妥,因为“道德客体”不好确定。  相似文献   

15.
在非理性主义和主观主义流行于伦理学时,黑尔将可普遍化规定为道德判断的基本特征,从语言与逻辑的角度重新解释和论证了可普遍化原则,恢复了道德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为伦理学奠定了客观基础。然而,黑尔的可普遍化原则却并不完全符合道德现实。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文明》2012,(1):161
《道德与文明》是由中国伦理学会与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伦理学专业理论期刊,是国内最早的伦理学专业期刊。2012年秋适逢《道德与文明》创刊30周年,三十而立,经过30年的发展,她已经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齐格蒙特·鲍曼的学说被介绍到中国,但所涉多为他的社会学思想,关涉其伦理思想不够,而齐格蒙特·鲍曼"既具有说服力和启发性,又令人费解"的思想其实多为伦理思想.他的<后现代伦理学>和<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以客观主义的描述方法揭示了后现代社会深刻的道德危机,却又将此归因于传统理性推崇的道德的"普遍原则",并提出本质上属于个人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解放"的道德重建主张,在中国学界产生了两面性的复杂影响.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分析齐格蒙特·鲍曼的伦理方法的得与失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在伦理学基本范畴的研究和阐释中,一般都把责任和义务等同起来,或者用后者代替前者。实际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弄清二者的区别,从而突出责任在伦理学范畴体系中应有的位置,充分发挥责任在道德调节和评价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责任与义务的区别 据史料记载,中国思想史上责或责任概念的最初含义有二:一是表示臣民对君主、帝王对“天”主动尽职和效忠;二是表示个人应对自身行为的不良后果和过失负责(参看《史记》)。义务则不同:义者,自外入也。就是说,义含有“外加的”、“外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11月25日,湖北省伦理学会、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杂志社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在武汉召开了"以《人本伦理学》为线索的理论伦理学研讨会"。《人本伦理学》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韩东屏于2012年推出的专著,该书建构了一套不同于以往的伦理学理论体系。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大会围绕"伦理学本身的问题""道德本体论的问题""道德建设论的问题"和"道德践履论"四个主题,对一系列原理层面的伦理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人民大学龚群  相似文献   

20.
自威廉姆斯和内格尔1976年同以《道德运气》为题发表两篇重要论文以来,运气问题逐渐成为伦理学讨论的热门话题.作为存在于生活之中但又超出行为者能动性之外的不确定因素,运气始终是人类所无法逃避的.然而,现代道德哲学出于对能动性(尤其是人类理性)的信任,不尽合理地将“道德”圈定在能动性范畴内,而把运气限定在一个相对边缘的地带.与之相比,美德伦理学从一开始就正视运气的存在,较为全面地容纳和考察运气的伦理意义.美德伦理学通过区分“道德”与“伦理”,并将“道德运气”拓展为“伦理运气”,为人们理解伦理生活和伦理知识的实质提供了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