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易》咸恒渐归妹四卦取象夫妇情义和男女婚嫁表达义理。咸恒两卦借夫妇情义讲事物相感应和恒久的道理。渐卦通过男子婚娶必具“六礼”说明事物渐进的规律。归妹言女子不备“六礼”而嫁,所取义恰是渐的反面。以下依次说解。咸艮下兑上。咸,亨利贞,取女吉。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相感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说解]《周易》将咸恒二卦列下经之首,用意颇深。据《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  相似文献   

2.
咸卦《大象传》"君子以虚受人",历代易家多取"山虚泽润"之象来解释,虞翻以否卦卦变来诠释"虚受"也颇具启发性。易学家多以"虚受"为虚心、容物、纳善、感通,但蔡清等学者以"虚受"为受感,强调"择善"。程颐《伊川易传》上承王弼、孔颖达之说,对后世影响极大,这一点在咸卦《大象传》的诠释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程传"虚中无我"及程颢《定性书》的影响下,宋元明清时期的易学家常以"无我""无心""无意""无私"等关键词来诠释"虚受",流露出一定的"虚""无"玄学化色彩,一些学者甚至把咸之"虚"诠释为天之本体、心之本体。南宋吕祖谦把程传"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理解为"无邪无正,皆能受之",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透过孔子及汉代学者论"以虚受人"可以看出,虚受主要是劝勉高位者不能自满自大,要谦虚谦恭,要像尧舜那样"允恭克让""舍己从人",要"卑躬下志,以来天下之善"。《荀子》说"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山本高,泽本下,咸卦为山谦卑而泽上,明代吴桂森说"艮山一下,万感皆通矣",可谓深得咸卦"虚受"大义。  相似文献   

3.
《周易》是用“隐”的手法所构成,它以“象”表达思想,许多文字类似今日的“密码”,卦、爻辞虽然简短,而它却能容纳很多内容。如《周易·上经》之首的《乾·坤》二卦,其中就有四、五个系统。作为《周易·下经》之首的《咸·恒》两卦,虽然次于《乾·坤》两卦,它们也蕴藏不少系统。这些系统都具有很高的思想水平,代表着我国古代文明的高度。没揭发这些系统之前,首先分析一下《咸卦》卦辞:  相似文献   

4.
<周易·咸卦>居于下经之首,对于咸卦卦名、卦辞及卦义的解释,从古到今,多达上百种.本文就作者所搜录的说法,可归结为三种:(一)感应说;(二)文王狱中受刑说;(三)出行的吉凶占卜纪录说.其中持"感应说"者又多有分歧.作者认为,<周易·咸卦>的本来意蕴是男女感应的动态过程描述.其现实意义是,它由此提出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咸卦诠释的多样性,并非解释的混乱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这与<周易>简约的言词、卦象本身的性质、以及经典诠释者所受到的特定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有极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周易》非常重视“交”和“感应”,咸卦很好地体现了《周易》当中的“交感”思想.我们认为“交感”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天地交感化生万物就是一种宇宙生成论,讲述了世界上万事万物是如何产生的;男女交感始有人伦是一种社会伦理学,凸显了社会伦理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而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则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是占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境界。“交感”的思想在中国哲学上有重要的价值.对宋初周敦颐和二程的道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周易·说卦传》错简说新考廖名春引言《周易·说卦传》在《易传》七种十篇中,是颇值得注意的一篇。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明言《说卦》为孔子所“序”。但《隋书·经籍志》却记载: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  相似文献   

7.
季磊 《周易研究》2022,(6):53-61
“卦主说”是王弼在《明彖》中提出的一条重要解《易》体例。学者或以“卦主说”包含“二体说”,或以一卦有二主,皆是不明“卦主”内涵。“卦主说”的基本原理为从“卦体”中确定“卦主爻”,再由该爻统摄卦义,进而在此时境中理解各爻之义;其确立原则为找一卦之“中爻”或“少爻”,并以前者为主。“二体说”是以上下体之义明卦体,不属于“卦主说”,而是处理特殊情况“卦体不由乎爻”,且各体之义也以一爻为主。虽然王弼注文并未全尽各卦卦主,但很多卦的卦主其实可以根据此原理推断出来。孔颖达为调停讼卦注文中疑似存在的矛盾而提出的“一卦二主”说是错误的,讼卦卦主只有九五。  相似文献   

8.
吴斌斌 《周易研究》2024,(1):61-70+79
《杂卦》之名已经揭示了其相对于《序卦》会含有更复杂的编卦体例。以往诸家承袭解读《序卦》的思路,单一化地理解《杂卦》的编次规律,这是不正确的。《杂卦》的体例,是以卦体、卦义为元素,次第展示“体义皆对”“体对义不对”“体不对义对”三种类型的组合。唯大过、夬二卦例外,这种“为例不纯”的现象同《序卦》的咸、未济一样,皆是为了表示某种框架、大义。大过训颠,为颠倒之始;次姤,为阴长阳消之初;末夬,为阴尽阳复之几。夬决则纯乾,拨乱反正,以示天道之常、乾坤不息之理。变而能济,济而复全,构成了《杂卦》义理的辩证性。过去学界对于《杂卦》卦次规律性的理解多有不确,根本原因在于对文本的关注不够,大多仅据卦次展开论述,而忽略了文本的文字部分。  相似文献   

9.
当染说     
当染说傅熙如《吕氏春秋》曰:“墨子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说卦》亦尝有以色命卦德。其正义吾不得而知也。今仿侯宝林教授《歪批三国》体例。撰为《卦色歪义》徒增学界一笑耳。乾以始...  相似文献   

10.
《周易》的刚与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易》的刚与柔张增田《周易》是构筑在阴阳之上的神秘殿堂。“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系辞》)阴阳和刚柔并不是“立卦”和“生爻”的并列关系,而是一对体用关系,即“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系辞》)。从立足之本上看...  相似文献   

11.
江氏在其《后天为杂卦之根说》云:“谨按:画卦至四画,始有十六互卦之象。此则就三画卦去一画生一画,反复推之而十六卦已定于此,是又为互卦搜寻根源,古今所未发者也”。又引“《启蒙附论》曰:合而观之凡阳卦相变者,《震》变《坎》、《艮》也,《坎》变《震》、《艮》也,《艮》又变《震》、《坎》也;凡阴卦相变者,《巽》  相似文献   

12.
孔子《序卦》充分发掘和补充了《周易》丰富的辩证思想。就“理”言,发掘出乾坤咸恒既济未济等的卦序排列内涵;就“象”言,勾勒出六十四卦按“错对”、“综反”的原则排列,强调阴阳静态和动态二气交感的矛盾统一规律和现象。同时,《序卦》作为一篇文字写定范本,能避免上古时期因简牍散乱而错排六十四卦,影响后人对《周易》义理思想的理解和阐发。由此,充分肯定《序卦》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否定前人认为《序卦》“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正> 亨小贲卦辞曰:“亨小,利有攸往。”《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夫《彖》断卦辞之句于“亨”。古之解《易》者于此卦辞断句多依之。然则“亨”则“利有攸往”矣!何故曰:“小利”。若“亨小”者是欲其“利有攸往”进而得“亨”也。是卦乃以升降取象之三阴三阳之卦。其卦由泰  相似文献   

14.
一、卦变问题的提出卦变是《周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易·泰》卦辞云:“小往大来。”《否》卦辞云:“大往小来”。《周易》所讲的大小往来,也就是阴阳二爻的变化往来。孔疏说:“阴去故小往、阳长故大来。”是正确的。而《周易》所谓的卦变,也就是由于阴阳二爻的往来变化所引起的六十四卦卦象的改变。孔子作《易传》对于《周易》的卦变思想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和发挥。清代学者黄宗羲说:“卦变之说由《泰》《否》二卦小  相似文献   

15.
论《周易》的情理品位陈良运《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系辞传》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又说:“圣人之情见乎辞。”“理”与“情”体现《周易》具有生命意义的内在品质。“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刘勰语,《文心雕龙·裁》...  相似文献   

16.
《杂卦》是《易大传》的最后一篇,从来不被人们重视,注解者皆以“杂”字说之。如虞翻说: 《杂卦》者杂六十四卦以为义,其于《序卦》之外别言也。……于时王道踳驳,圣人之意或欲错综以济之,故此序卦以其杂也。(《周易正义》孔颖达疏引)韩康伯说: 《杂卦》者,杂糅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周易正  相似文献   

17.
有关《周易·说卦传》首二章的说解,从汉代以来即聚讼纷纭,本文的目的,是想就其中关键性的“理”、“性”、“命”等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说卦传》首章云: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蓄,参天两地而依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相似文献   

18.
从易学传承看《系辞传》成书时代杨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记载:“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部明确指出《系辞传》为孔子所作。至宋欧阳...  相似文献   

19.
论帛书《易传》与帛书《易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论马王堆三号汉墓所出土的帛书,既有《易经》,也有《易传》。帛书《易经》与今通行本《易经》最大的不同在于卦序。今通行本《易经》始于乾、坤而终于既济、未济,六十四卦“二二相耦”分为三十二对,每一对中的两卦又“非覆即变”。而每一对卦组与卦组之间,据《序卦传》所说,又具有逻辑联系,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而帛书《易经》却起于健(乾)、妇(否)而终于家人、益,其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律性。其特点是采用自卦的方法,将一个大画卦区分为两个三画卦,以三画的儿卦为单位,将六十四卦分成八组。其上卦排列的次序是:键(乾)、…  相似文献   

20.
《周易》的伦理思想之所以高于除《易》以外的《五经》、《语》、《孟》,主要在于吸收了道家的天道阴阳的思想,提炼出了“性命之理”的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说卦》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本是儒家的伦理范畴,但是儒家的孔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