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结论评估范式,考察时向和空间关系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表现形式,以及心理模型理论对关系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解释力。研究结果表明,关系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表现形式与三段论有所不同,不论是时间推理还是空间推理中都存在信念主效应,但没有发现信念与逻辑的交互作用;心理模型理论不能对关系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作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2.
儿童的信念─愿望推理是心理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多年来,研究者对儿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发展特征及其心理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富有意义的结论。但迄今为止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议,如:儿童究竟何时开始具有信念─愿望推理的能力?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从不正确到正确反应的转换机制是什么?儿童如何进行信念─愿望推理的加工?该文回顾与探讨了上述存在争鸣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依据信念(正确-错误)和愿望(接近-回避)对儿童的二级信念-愿望推理能力进行了细分,并据此设计了四个二级信念-愿望任务,探讨了480名5~8岁儿童在四个任务上的表现。结果发现,对儿童而言,不同的二级信念-愿望任务的难度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依次为:二级真实信念接近愿望、二级错误信念接近愿望、二级真实信念回避愿望、二级错误信念回避愿望。  相似文献   

4.
以日常生活中的条件推理语句为实验材料,采用大、小前提和结论依次呈现的“推断-判断”范式,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ERP)技术探讨了条件推理中否定前件下信念偏差效应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行为反应上,较信念促进,信念阻碍下的正确率更低反应时更长;在脑电上,两条件(信念阻碍和信念促进)诱发的ERP波形仅在大前提加工阶段出现明显的分离。这表明该推理下的信念偏差效应可能早在对大前提的语义表征阶段就已发生。  相似文献   

5.
三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志强 《心理科学》2008,31(2):389-392
采用结论评估范式,通过考察不同类型三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表现形式,比较了选择性检查模型、必然性误解模型和心理模型理论对三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预测,对各种理论的解释力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模型理论能够包容较多的实验现象,并对信念影响推理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说明,因而较其它理论而言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五个实验研究联合使用单类内隐联想范式与概念启动范式,探讨了共产主义信念与道德认知的关系及其认知机制。结果显示:(1)共产主义信念与道德在概念层面具有相容性;(2)在阈上、阈下水平启动共产主义信念均能够显著促进道德概念判断;(3)共产主义信念促进道德判断的启动效应呈现累积趋势,符合证据累积模型,而在词汇决定任务下未出现概念的扩散激活效应,不符合扩散激活模型。系列研究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共产主义信念与道德认知产生了显著地关联,共产主义信念启动能够促进道德判断,且共产主义信念促进道德判断的启动效应并不是发生在语义层面,而是知觉层面。  相似文献   

7.
社会心理学将阴谋论视作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信念,并定义为人们将重大的政治或社会事件归因为有权力的群体或个人暗中预谋以达成其目的的解释倾向。社会认知视角为个体这种阴谋论信念的产生提供了三种解释。错觉模式感知导致人们认知上倾向于在不相关的事件之间建立联系;敏感性动因觉察影响人们过度感知并假定事件背后的动因、目的和意图等;投射是将自己愿意参与阴谋的意图归因于事件中的他人。  相似文献   

8.
有关条件推理认知机制的概率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邱江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4,27(1):165-167
条件推理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演绎形式(MP、DA、AC、MT)和变通形式(四卡问题)。已往研究主要探讨了内容因素、情境因素以及元认知因素等对条件推理的影响,形成了若干理论模型和观点。近来、Oaksford等人研究了概率因素对条件推理的影响.提出了条件概率模型。本文对这种新的研究取向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评价,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从抑制控制模型出发,采用负启动范式探究过度使用比例推理的认知机制。研究包括3个实验,以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为被试,分别考察了抑制控制在解决缺值应用题、图片推理任务中的作用,以及数字比(整数比、非整数比)是否对抑制控制过程有影响。结果发现: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在两类实验任务中均出现了负启动效应,但负启动量不存在年级差异;在图片推理任务中,不同数字比类型下的负启动量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了抑制控制模型的观点,即成功解决问题不仅需要掌握问题的内在逻辑,更需要对不恰当策略进行抑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都需要抑制控制的参与,三者在抑制控制效率上没有差异;数字比类型对抑制过程有影响,但仅限于图片推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存建  何向东 《哲学研究》2012,(4):89-95,114
语词自身并不指称,作出指称的是人——这是斯特劳森(P.Strawson)关于名称之指称的一个洞见。然而,个体有关于名称之指称的对象的多个信念储备,在遇到含有某个名称的表达式并意欲对之做出反应时,他如何确定这个名称的指称?经典语义理论没有专门回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鲁忠义  张亚静  邵一杰 《心理科学》2006,29(1):84-86,79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学校三类群体(初中生、大学生、教师)的阅读信念(reading belief)对记叙文意义建构的影响。结果发现:(1)学校三类群体对记叙文的意义建构不同:在表层信息上,教师和大学生显著优于初中生,教师和大学生之间水平相当;而在整体理解上,教师显著优于大学生和初中生,而且大学生也显著优于初中生;(2)在初中阶段,传递信念对记叙文意义建构起主导作用;(3)在大学阶段,互动信念对记叙文意义建构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波  刘旭  杨苏勇  安莎莎  应柳华 《心理科学》2007,30(6):1413-1417
对273名男性戒毒劳教人员进行测量,探讨了人格、非理性信念、社会支持3因素对戒毒者药物渴求的影响,并对戒毒劳教人员的药物渴求作了初步预测。结果表明:(1)戒毒劳教人员的人格和非理性信念得分均高于普通人,社会支持得分均低于普通人;(2)对吸毒行为持有的效果期待和自贬依毒的非理性信念,精神质的人格特征以及主观社会支持感对戒毒劳教人员的毒品渴求感存在正向预测作用,解释力为61.9%;(3)结构模型分析发现,人格不能直接影响药物渴求,社会支持和非理性信念对人格起到完全的中介作用,人格、社会支持和非理性信念3因素共同解释男性戒毒劳教人员药物渴求85%的变异。  相似文献   

13.
文本阅读中预期推理生成的容量制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花  莫雷 《心理科学》2006,29(2):308-311
本研究通过操纵读者信息加工的时间量考察了工作记忆容量对预期推理生成的影响性质。结果表明,如果没有信息加工时间的限制,则工作记忆容量低的读者也能表现出在阅读中生成预期推理的证据,而如果读者的阅读加工时间受一定限制,则工作记忆容量低者建构预期推理的证据随着被允许的加工时间的缩短而逐渐消失。结果支持“工作记忆容量只影响阅读中预期推理建构速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The human tendency to conflate correlation with causation has been lamented by various scientists (Kida, 2006; Stanovich, 2009), and vivid examples of it can be found in both the media and peer-reviewed literature.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systematic data on the extent to which individuals conflate correlation with causation. In three experiments, we presented people with one of four research vignettes generated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wo independent variables: whether the vignette described an experimental or non-experimental design, and whether it revealed a positive or negative association. Upon reading their vignette, participants selected inferences that could be drawn from the findings. Participants drew causal inferences from non-experimental vignettes as often as they did from experimental vignettes, and more frequently for causal statements and directions of association that fit with intuitive notions than for those that did not. We discuss our findings in relation to other biases in human thinking.  相似文献   

15.
关于健康观认知构造的中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大学生关于健康观的认知构造,并对中日大学生健康观的认知构造进行比较。通过对收集到的日常生活的健康观数据进行处理,制成了一个包含50个项目的问卷,然后对收集到的儿8名日本大学生和81名中国大学生的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得到了健康观认知构造的五个因子,即“自律性”(因子Ⅰ)、“主观自我”(因子Ⅱ)、“身体因素”(因子Ⅲ)、“心理因素”(因子Ⅳ)、“健康习惯”(因子Ⅴ)。中日学生的健康观认知结构在Ⅰ、Ⅲ、Ⅳ因子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法律信仰转型中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强 《现代哲学》2006,(6):121-125
在西方法律传统的演变中,法律信仰的转型是伴随着人的主体性的凸显而发生的。基督教理论承认人的有限自由意志,在上帝之下,君主必须服从神法和以神法为依据的法律,个人意志可以高于君权,由此形成了神权保护民权、对抗王权的局面。在自然法理论中,自由意志被理性所取代,人依赖理性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神法和自然法的世俗法。理性主义则认为,人不再需要神的帮助,仅凭理性的命令就可以制定出符合理性本身的法律,获得对法律的信仰。西方法律信仰的转型经历了从自由意志到理性主义的演变历程。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将“公平”、“正义”等法治观念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对处于目前文化境遇中的中国人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哲学性向、生活事件与精神信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实证的角度,探讨哲学性向、生活事件与精神信仰的关系。研究表明:1)哲学性向对宗教、神灵、金钱、家族崇拜起负向作用;对政治、国家和民族主义起正向作用。2)生活事件对神灵、生命和家庭起负向预测作用;生活事件通过与哲学性向的交互作用对民族信仰起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以计算机隐喻为核心的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弊端日益凸显,强调感知体验为认知构建核心作为主流思想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在近几年获得了迅速发展。语言作为人类联结自身体验和外界事物的桥梁,在个体认知框架建构中意义重大。而人类语言的隐喻认知能力是构成认知系统的核心要素,也是人类思维活动反映抽象概念的重要方式。文章通过对语言的隐喻认知视角下人类认知框架建构机制的探讨,在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的基础上为将来研究提供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19.
The psychotic dispositions of Schreber, Perceval, and Van Gogh are considered. Four characteristics appear to run through their psychoses, and these are identified and illustrated: (1) Negation, (2) persecutory belief, (3) obedience to a transcendental command, and (4) evangelism/martyrdom. Three of the eleme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previously, but evangelism/martyrdom is identified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haracteristics tend to move in a linear direction, each reinforcing the psychotic state. Therapy requires a disruption of the path, whether through biochemical or psychosocial means or bo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