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存在主义视角出发,探讨医护人员存在的死亡焦虑。通过剖析医护人员的特殊工作场域,揭示死亡焦虑在医护群体中呈现的特异性,即死亡焦虑的高水平及"存在性"特点,并借由分析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所阐释的死亡焦虑的特点及应对方式,如内隐性、直面死亡、觉醒体验以及波动影响等理论,提出对医护人员开展死亡教育、唤起觉醒体验以及有效利用波动影响等应对死亡焦虑的策略,这对于当下从事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儿童生命认知和生命体验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在生命教育的社会背景下,以2、4、6、8、11年级的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造句和补充句子的方式考察儿童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及体验。结果表明:1)儿童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发展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从模糊不清、具体形象到认知生命本质直至表达态度、感悟哲理的一个渐次深入的过程;2)儿童对生命过程的体验总体上是积极的,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体验的内涵越来越丰富;3)儿童对死亡的心理体验以恐惧和悲伤为主;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对死亡体验哲理性和迷茫的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3.
探讨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合在可能酿成或已造成医疗纠纷的突发性死亡中的作用.通过分析10例突发性死亡病例,应用人文知识、医学知识及法律知识处置经过.将可能引起严重医疗纠纷10例医患矛盾“软着陆”,平稳化解.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合,能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意想不到的神奇功效,改善了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唐文杰  侯玉波 《心理科学》2017,40(6):1435-1441
本研究以味觉和痛觉两种感觉通道的体验为对象,探讨预期效价和预期信心如何影响知觉体验的结果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基于味觉和痛觉的两个实验,发现预期会影响即时知觉体验,并且预期信心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对预期充满信心时,即时体验和对结果的预期保持一致,预期越积极即时体验越好,预期越消极即时体验越差;而对预期缺乏信心时,即时体验和预期之间呈现背离趋势,预期越积极即时体验越差,预期越消极即时体验则越好。研究结果阐明了预期影响即时体验的机制,对我们理解身心关系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感情体验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欣赏者通过对美术作品感性上的直接认识与体验,递进到理性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了解美术作品感情的内在含义。能够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美术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是对美术欣赏者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死亡观的迥然不同, 直接影响了当前“临终关怀”、“器官捐献”等与死亡相关的医学课题在中西方的不同发展进程。基于医学视角对中西方死亡观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和研究造成二者差异的文化原因——由于哲学传统、宗教信仰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保持死亡伦理的普世性和多元性之间的张力前提下分析中西方死亡观对医学发展和现实社会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并提出引入宗教对死亡文化的积极作用和加强对全社会的死亡教育。  相似文献   

7.
探究体验在这里特指引导探究体验,是指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或自己搜集的)材料,根据某种观点或理论,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用“再发现”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获得感悟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实际也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发散式思维发展到聚合时思维、常规思维向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投注—反馈"的虚拟赌博游戏范式,通过2个实验分别检测个体在评价自己决策结果 (实验1)和观察他人决策结果 (实验2)过程中赌注大小(即参照点)对大脑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1)体验自我决策结果时,输钱比赢钱诱发更负的FRN,仅有一个负反馈(-10元)表现出以赌注为界的分离,且相对效价一样的反馈值诱发的FRN差异不显著;(2)体验他人决策结果时,无论输赢,有赌注比无赌注诱发的FRN更负;而且相对效价相同的反馈值诱发的FRN差异不显著。据此可以认为,FRN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赌注为基准的主观标准对社会信息的评价判断:自我体验中的个体对损失的敏感度远高于收益;而替代体验中的个体更倾向于将"损失更多"看作一种负性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早期适应不良图式、负性生活事件在童年期创伤与大学生抑郁间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Young图式问卷短版中文修订版、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及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142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童年期创伤既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也可以通过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中的分离和拒绝、自主性及能力受损两大图式类别间接地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2)负性生活事件调节了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在童年期创伤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具身性体验为视角,调查辅助生殖治疗中的药物施用、取卵、胚胎移植、怀孕等事项上女性的体验,讨论辅助生殖技术介入过程中女性的不确定性焦虑的体验。分析发现:技术介入让女性承受巨大的生理痛苦和健康风险;技术介入也是技术话语对女性生育力的建构过程;而正是这种建构使女性身体问题化,让女性深陷焦虑;女性在传统生育话语框架下,应对治疗中不确定性的焦虑,其主体性受限,女性在技术介入过程中仍难有自信。

  相似文献   

11.
Some have argued (following Epicurus) that death cannot be a bad thing for an individual who dies. They contend that nothing can be a bad for an individual unless the individual is able to experience it as bad. I argue against this Epicurean view, offering examples of things that an individual cannot experience as bad but are nevertheless bad for the individual. Further, I argue that death is relevantly similar.  相似文献   

12.
Taking a somewhat indirect route that includes some autobiographical reflection, I address three questions. One is what it might mean to say, with Socrates, that philosophy is "studying for death". The second is why Christians should fear death at all, if the good of Heaven is really what they believe is beyond it. The third is the question what difference it makes to your philosophical view of death if you are a believer.  相似文献   

13.
To understand the ways that EMS providers cope with pediatric death in an out-of-hospital setting, eight focus groups were conducted with 98 urban, rural, and suburban EMS providers. Sixty-eight of the participants also completed a short questionnaire about a specific event. In both the focus groups and questionnair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how they individually coped with the death, how they coped as a team, and what coping strategies were most and least helpful. Specific coping strategies were found to be helpful to EMS providers, and could be classified as Solve, Solace, Dismiss, and Escape based on whether they approached or avoided the problem or the emotion.  相似文献   

14.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时,在各种机制作用下,往往在妊娠晚期发生胎儿猝死等不良预后,但机制尚不清楚,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主要从胎盘结构因素、胆汁酸的作用、血管及血管调节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不良预后的原因,旨在研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胎儿不良预后的原因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武汉市Z医院12名住院期白血病患儿疾痛叙事的记录与分析,发现疾痛造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身体、时间、关系三个维度的破坏。然而,疾痛并非一成不变,其对日常生活造成的破坏可以通过个人的主体行动得以修补。住院期白血病患儿为重新达至自我的平衡与对生命的掌控,能动地采取了承认自身脆弱性、时间的意义重构、情感的内外支持等疾痛应对策略。上述疾痛应对策略不仅是住院期白血病患儿在特定医疗情境下进行的主体行动,也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型塑作用。研究最后探讨了以意义为中心的医学解释模式在我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提出了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direct on-site experience of violent death on the symptoms involved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of bereaved Japanese family members (n = 367) in forensic autopsy cases, us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Factor analyses of three core symptoms of PTSD confirmed the factor structure. In general linear modeling, the major effect of direct on-site experience of violent death on PTSD score was significant, while manner of death alone did not have such an effect.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direct on-site experience of violent death is essential in the clinical assessment of PTSD-related symptoms of bereaved family members.  相似文献   

17.
美国医生对于医疗坏消息告知的程序及具体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坏消息的告知是临床医生遇到的较为困难的情况之一。从交谈的环境、告知的开始、继续交谈、对病人情感反应的评价及处理、病人的遗愿5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美国医生对于医疗坏消息告知的程序及具体方法,从而为我国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美国本土发生的一则围产期姑息照护案例的叙事为引线,展开对美国围产期姑息照护的介绍,并重点分析家庭一体化意识对围产期姑息照护的重要性和围产期姑息照护共情的内涵。认为围产期姑息照护要求医护人员具有共情能力和家庭一体化意识,从而为处于围产期胎儿具有致命或限制生命的畸形情形下的家庭提供超越生理层面的有益的生理和心理-社会-精神的支持。另外,叙事培育共情,因此通过叙事(将患者的想法纳入医疗照护),医务人员可以学习如何和患者产生共情以及培育家庭一体化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