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对“礼”和“礼仪”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传统道德中许多关于“礼”和“礼仪”的论述 ,包含着合理的思想内核。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笔财富 ,充分发挥它的道德功能 ,广泛地开展礼仪教育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范朴 《天风》2001,(7):43
民间艺术和宗教始终相互影响和发展。民间艺术最初作为宗教礼仪的表现形式和工具而出现。在远古时期,“艺术”的各种形式分别具有或者兼具事神、礼神等的功能,而成为宗教礼仪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始艺术逐步分化为具有独立性的审美艺术。  相似文献   

3.
生产礼仪是形成和发展于早期华夏先民的渔猎、农耕、养殖活动而遗存于三代文明中的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礼节仪式性活动。在《礼记》中,狩猎之礼、渔礼、籍礼、桑蚕之礼、养兽之礼等生产礼仪的程序安排,包含着祈祷献祭的宗教信仰的内容,体现了先民对农业及对天地、神鬼、自然、人事之道的认识的象征含义,蕴含着早期文明社会组织利用生产推行教化的伦理意蕴。生产礼仪延续至春秋战国时期,受到礼家重视,与人们对待农业生产的态度有关。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期的生产方式、取食方法、分配形式,蕴含着先秦礼仪文化注重礼节仪式、实践操作、敬神奉献、意义象征的独特性质。  相似文献   

4.
论《礼记》的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体上说,《礼记》是秦汉之际和汉代初期儒家学者的著述;唐代“十二经”出现时,确立了作为儒家经典的学术地位.《礼记》四十九篇内容比较芜杂,刘向《别录》分为八类,近人梁启超细分为十类.但是,对“礼”的阐述无疑地是共同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礼记》的题材或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诠释《仪礼》和考证古礼,这些礼仪制度是此后儒家文化中的生活习俗的源头;二是孔门弟子的言行杂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的“礼”的生活实践;三是对“礼”的理论性论述.《礼记》中的这些内容,在社会的、人性的、超越的三个理论层面上,都显示出与原始儒学(孔子)及孟子、荀子儒学思想不同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朱贵金 《天风》2008,(7):26-28
探讨音乐在主日崇拜中所扮演的角色,将牵涉礼仪、音乐、神学三方面的关系。本章将简介这三方面之间的关系,本章论点是,“礼以载道,乐以颂道,礼乐相合以言道”。“礼以载道”指“礼仪”与“神学”的关系,“乐以颂道”指“音乐”与“神学”的关系,“礼乐相合以言道”则指“礼仪”、“音乐”、“神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与孔子的礼学相比,荀子的礼论的内涵与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这首先是因为其天人观的演变导致了礼的世俗化,其国家观的演变导致了礼的功利化,其人性论的演变导致了礼的外在化。同时,他借鉴先秦名辨思想对于礼的本质进行了新的论证,将礼的本质定义为“分”与“别”。在现实作用上,苟子突出了礼以别异为基础的名分界定功能,这与其尊君思想相结合,使得礼政治化和形式化。在此基础上,苟子摄仁归礼,重新规定仁、义、礼的关系,导致了儒家道德观某种程度的异变,并使得原始儒家以强调伦理双方间相互性道德义务的五伦思想,开始转向强调一方对于另一方的服从义务的伦理观,构成了从原始儒家的五伦到后来三纲演化的一个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7.
杨永俊 《学海》2006,(4):203-207
自王莽禅汉开始,九锡礼是封建时代禅让政治礼仪中必不可少的仪式。九锡礼来源于西周时期的九命之仪,然而两者之间在内容、形式与性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无法等同。九锡礼是王莽托古改制的产物,它为王权禅代起着礼仪上的文饰作用。  相似文献   

8.
(天亚社·梵蒂冈城讯)最近梵蒂冈颁布新的驱魔礼,这种“教会用来抵抗魔鬼的古老而独特的祈祷形式”,符合了当代语言。新礼仪由教廷圣事礼仪部出版,部长埃斯特韦1月26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新礼仪基本上与旧的无异,旧的驱魔礼只有一种祷文,而新礼则有多篇任选祷文...  相似文献   

9.
颜元礼仪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元对礼极为重视 ,然而他借礼以尽性践形的思想与程、朱借礼以“灭人欲”的思想有着天渊之别。随着社会进步 ,礼的实质内容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社会转型期 ,应当自觉地主动地去构建新的礼仪。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拜功礼仪漫谈从恩霖●穆斯林的宗教礼仪主要体现在伊斯兰教五项基本功课“念”、“礼”、“斋”、“课”、“朝”中。这五项功课是穆斯林保持与真主之间联系的纽带,在履行这些功课其间各有不同的礼仪和表达方式。其中与穆斯林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最易于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1.
礼是周朝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 ,内容极为广泛 ,大而包括国家的根本法 ,小而遍及待人接物待生活细节 ,几乎整个上层建筑的领域都在它的支配下。《礼记》说 :“夫礼始于冠 ,本于婚 ,重于丧祭 ,尊于朝聘 ,和于射乡 ,此礼之大体也。”关于礼的分类 ,有“五礼”、“六礼”、“九礼”等名目。礼在西周起着法律的作用 ,实际上 ,礼是法的主要表现形式。“礼”字在商代已经有了 ,甲骨文中礼的字形 (参见《殷虚书契前、后编》) ,象征用器皿盛玉 ,以祭祀上帝和祖先。这种祭祀时所用的仪式就叫做“礼”。后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礼”的含义也逐渐扩展…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在晚清的学界、政界均有很高的声誉。本文主要以他的礼学为重点,探讨他的学问与治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曾氏“无所不窥”的学问追求中,礼学一直是他关注的学术重心,并包括了礼经学、礼仪制度考订、礼学理论等各个方面。他的礼学所以体现出“兼综汉宋”的学术旨趣,其实均源于他以礼治人的经世理念。  相似文献   

13.
<正> 东汉统治阶级崇尚礼仪,东汉古文经学至郑玄时盛极,郑玄亦以礼学为重。孔颖达云:“《礼》是郑学。”(《礼记·月令》题疏见《十三经注疏》)唐晏《两汉三国学案》(下称《学案》)卷七:“然统康成一生著述以论之,《三礼》实为专长。”皮锡瑞《经学通论·易经》篇:“郑学最精者《三礼》。”下面,笔者拟从社会变动的角度,观照上述两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乡饮酒礼的起源问题尚缺乏深入讨论。甲骨文与金文中的相关资料表明:乡饮酒礼萌芽于原始的对饮,至殷商时期发展为由商王主导的饮酒仪式,称作"乡酒"或"乡饮酒";到了西周初期,周人继承了这种饮酒礼仪并有所损益;中期以后,随着乡遂制度的产生,出现了由乡大夫主持的乡饮酒礼。至此,《仪礼》所记载的乡饮酒礼最终定型。乡饮酒礼之"乡",其字义完成了由"飨宴"至"乡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芦宝玲 《天风》2017,(6):34-35
正一、礼仪崇拜介绍在将临期第三主日,我们采用普世教会公认的崇拜方式,即利玛礼仪敬拜上帝。利玛礼仪是世界基督教联合会在1982年签署的适用于普世基督教会崇拜的礼仪文献。礼仪文献包括进堂礼、圣道礼、圣餐礼和差遣礼四个部分。进堂礼包括:序乐、问安、启应、认罪、宣赦(上帝赦免)、荣耀颂(赞美上帝)。圣道礼包括:经训、证道、宣信、回应诗歌、代祷。圣餐礼包括:预备礼、圣餐祷文、  相似文献   

16.
朱熹编撰《家礼》,希望将儒家的礼仪能够全面贯彻到士庶的生活世界.《家礼》创设祠堂制度,祠堂成为士庶举行礼仪的圣凡空间.透过《家礼》,可见朱熹礼仪世界的神圣维度:祭之在祠、祭之在时、祭之以物、祭之以诚共同构建了祠堂为中心的神圣空间;同时,在祠堂举行的冠、婚、丧人生礼仪以及日常礼仪则显示了祠堂作为凡俗空间的面相.通过仪式的...  相似文献   

17.
礼仪教育应成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朱燕一、“礼仪”是世界各国民族文化交融的精髓,理当成为我国高校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的必修课程“不学礼无以立”,人类循礼,渊远流长。早在狩猎时代,人们为了表示自己手中没有武器,让对方感到自己没有恶意而摊开双...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中心思想可以说是“仁”。而“仁”的实质则是“克己复礼”,重点在“克己”、“敬人”。他从人性论出发,对“仁”与“礼”进行了心理分析,阐述了二者的内在联系,总结了古代统给者德治的经验和礼的社会作用,从而把“礼”的总评价提高到仅次于“圣”的“仁”(价值观念)的高度,使古代道德观念理论化,为中国古代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思想是“仁”,还是“礼”,是中国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下的重要问题,一直到现在还是各持己见,评价不一。由此影响到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看法,这一现象吸引着广大的中外学者对孔子进行广泛研究。现在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争辩的论著出版,然而继续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探索还是有广阔余地的。  相似文献   

19.
"仁"的起源探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观念,但追究其原始内涵,则尚无精确答案。早在《说文》中,仁就有三形三义,究竟哪个是“仁”之本源字形?许慎放过了这一重大问题。但这里留下了“仁”的本源的疑难也留下了如此的线索。本文通过甲文中“尸”字,与夏商周沿习的尸祭之礼,揭示了许慎“仁”字“从尸”的原因,说明它是仁的原始正字。又从甲文中“尸”与“人”的区别,说明“从人二”绝非本源的“仁”的内涵,同时也说明了“从千心作”之仁乃是在“从尸”之仁含义上衍生之意。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仁”的原始内涵不是横向的人偶相爱。而是悼亡哀死的纵深的内在心性;“仁”的源起早自夏商西周开始,而春秋时显要的人相偶爱的“仁”是“从尸”之心性之仁脱离尸礼后的推己及人;还借“尸”、“夷”假借,探讨了尸祭之礼和心性之仁的发明者或最重视的部族可能是东夷古族。从而辨明了思想史上并存的心性之仁、爱人之仁、以仁为心性三者哪个是本源,以及它们演绎的次序等问题。明白这些。对于我们认识仁的真相和地位,对于通过礼更深切著明地把握仁、孝关系及孔子儒家的思想源泉和体系,对于理解老子思想中舍仁取慈的实质等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素书》解意原始章第一原始章是本书之纲,主旨是阐发世道盛衰之起因,治乱之原由。故以“原始”标作章名。全章分为两节: 第一节:起首提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天地万物皆由道而生,故天地万物无一不体现道。即道的体用及表现形式万物都具备。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人身的作用及表现形式,更应合乎道。人类社会的盛衰兴亡,治乱变迁,皆由人定。人若体之于道,用之于德,表现于仁义礼,则盛,则成,则治。如果背离了道,自然就失去了人身的作用(德),人失去了人身应有的作用(德),则不会有仁义礼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