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刘一明宗师对"志"有这样的理解,其说:"所谓志者,刚决也,果断也。有此刚决果断之志,则世事不能染,恩爱不能牵,私欲不能起,名利不能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患难不能动,只知有道,不知有他,只顾性命,不顾别事,一切身外之物倶不能碍的,可以闻道,可以修道。"刘一明宗师的修道思想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而本文只想简单地谈一下《通关文》中关于修道的一些思想理念,或者说刘一明宗师通过《通关文》给修道者传达的一种基本的修道范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修道是道士成道的基本要求,道教认为只有通过修炼才能达到成道的目的。而要修成大道,首先要把自身中一些坏的习气除掉,让自己的行为没有缺点或减少瑕疵,如此一来,才能与修道的要旨相契合。  相似文献   

2.
刘一明有一部名著《通关文》,本来是专为修道者指路的,但现在回头看,其价值溢出了狭义的出家修道的藩篱,而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有多重的指导意义.比如,他提到的"通关"的思想,在一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启示,我曾写过一篇《攻克人生的关卡》①加以讨论.而今天从另一个角度谈,讨论其对于当今人们身体健康的指导. 《通关文》洋洋4万言,列出的关口有50个之多,所涉广泛.这篇短文中取其中若干,略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从刘一明一生的求师访道经历和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十分重视参访明师和自身穷理对于修道的作用。他认为诸如《参同契》《悟真篇》等丹经往往采用象征、比喻等方式讲述内丹修炼所需的药物、火候,倘若没有明师指点药物、修炼的步骤,以及修炼过程中身心出现的种种迹象,那么金丹之道难以自成。同时,刘一明提倡未求师先穷理。其所谓"穷理",即修道者通过研读丹经及其注疏,领悟金丹之道的理论。他认为只有这样,修道者才能在求师的过程中辨别师之明暗,从而不至于误入歧途。此外,他还主张修道者在求师之前要先在自己心性修炼方面下工夫,做一个"无病好人"。  相似文献   

4.
清代著名道教理论家刘一明,一生著书颇多,其中部分著作,后人编辑成《道书十二种》,在道教界和社会上产生深远影响。《神室八法》就是其中的一种,篇幅很短,但却是刘一明“尽其生平所得”创作而成。《神室八法》前有一序,正文以“刚”、“柔”、“诚”、“信”、“和”、“静”、“虚”、“灵”8个字为纲,详细阐述其各自的精神实质,揭示  相似文献   

5.
刘一明(1734—1821),号悟元子,又号素朴散人、被褐散人。原籍山西省平阳府曲沃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他幼年即留心炼养,参学求道,但不得真传。后遇“龛谷老人,即分邪正,复遇仙留丈人,群疑尽失”,方悟丹道秘奥(张鸿汀辑《陇右经学之传授》)。后半生一直在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栖云山、兴隆山修道,并设坛传教,著书立说,成为清乾隆、嘉庆时期晋、陕、宁、甘、青一带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主要代表人物。其著作有二十多种,民国初年汇刻成集,称为《道书十二种》。这些著作依其内容,大致可  相似文献   

6.
杜光庭(850~933)是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的“道门领袖”,他曾对道教哲学理论、思想源流、修道方法、斋醮科仪、神仙信仰等作过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总结性研究,由此而成为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杜光庭一生勤奋,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今天的《道藏》中就保留了他的二十多种著作,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他依据唐玄宗注疏《道德经》的“圣义”而发挥己解所成的《道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杜光庭在该书中对心与境关系的辩证诠释,为道教倡导修道即为修心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在推进唐宋道教思想的理论转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修道即为修心,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7.
道教仙话传说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人们不断传颂着道教的一些仙话。甘肃道教有一位道德学问高深的道士刘一明(1733—1821),他在栖云山(在甘肃榆中县境内,即现在的兴隆山)修持,也羽化在栖云山。他注解了道教的许多经书,如《三易注略》、《周易阐真》、《参同直指》、《会心集》、《指南针》、《修道辩难》、《指南三书》、《西游原旨》、《栖云笔记》、《道德会要》等等。还行医济世,做了许多善事。为阐扬道脉作了很大贡献。他羽化后,民间流传着他的很多故事。笔者搜集到的有以下三个: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修行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述三教合一思想在刘一明修道思想中的表现,同时指出三教合一是其修道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王玄览的修道思想和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文章认为,王玄览的修道思想是以“冥真”为主要内容的修道目标论、以“众生”和“道”互为因缘的修道根据论、以主客体统一为基础的道性论和以“坐忘”为主要形式的修道方法论。王玄览的修道思想,大大深化了道教对修道目标、修道根据和修道方法的研究,在道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张振国 《中国宗教》2006,(10):36-36
湖北省道教协会的任宗权道长是位全真道士。最近他在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道教章表符印文化研究》一书,将近30万言,据说用了10年的时间搜集资料。我见到了他的书,似乎见到了他的人:一袭道装,洋溢着书生气,浑身充满着道悉。修道之人潜心于伏案写作,耐得住寂寞,并将搜集和整理道教资料作为修道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很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11.
梁巧英 《宗教学研究》2007,3(1):170-174
张三丰是明清时期道教养生史上影响甚大的人物。他的丹道思想在道教内丹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张三丰还被尊为武当内家拳创始人,其通过内炼养生的健身思想极受后世推崇、关注和效仿。“道”与“身”的思想是张三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其修道理论与实践着手,认为他的道与身的思想有以下几点:一、身生于道而归于道;二、道显于身;三、修道以修身为大。  相似文献   

12.
《海空智藏经》是唐代重玄学典籍之一,其核心思想是道性论,阐述了有关体道、修道、悟道的思想。《海空智藏经》通过人物、时间、地点三要素,围绕道性之空,建构了一个三维动态修道思想体系。在宏观上,该经展现了七城、十方世界和三界三十二天的宇宙观;十转、神通和辩才的修炼历程;从众生至天尊的修炼阶次。在微观上,论述了七大真人童子在七城之间修道,最终逐步修得十转的过程。该经在借鉴佛教语言的基础上,建构了多层次的道教修道体系,以阐述道性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依据新发现的五十五卷本《元宗博览三十一种》第二十八卷《长春刘真人语录》与其他道书资料互证,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明初高道刘渊然真人(1351—1432)的道脉传承进行简要介绍,结合《长春刘真人语录》,对刘渊然真人以净明为修道宗旨,兼取全真北派、金丹南宗  相似文献   

14.
论净明道三教融合的思想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行于宋元时期的净明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宣扬“由真忠至孝,复归本净元明之境”。一般认为,净明道是儒道思想结合的产物。笔者通过细究《净明忠孝全书》等道书,认为净明道不但热切地奉行儒家的忠孝观,而且还吸取了佛教的修行解脱论,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儒佛道相融会的新道派。本文将通过对净明道如何以“忠孝”为修道之基、“净明”的内涵以及达到净明之境的途径与方法等问题的分析,来说明净明道通过融合儒佛道三教思想而促进了传统道教的更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一明是清代乾嘉时期西北地区影响甚大的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他自觉继承和发扬了魏伯阳、陈抟、张伯端、王重阳、邱长春等人的道教思想传统,阐发了独具特色的道教养生哲学思想体系。在他的道教养生哲学思想中,其方法论与境界说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在这里有较同时代其他道教养生学家更多的辩证法和修炼思想的合理因素,同时也较突出地体现出清代中期中国全真道教思想的主要特色。 (一)“人力胜天道”刘一明认为,人的形体是在虚无之“道”所派生出的“先天真一之气”的主宰之下而产生出来的。“所谓先天真一,祖气者是也。”人在母体而未生之前的胎儿状态,是最能体现“道”的至善至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王志芹在《上海道教》2004年第三期撰写文章,认 为对于道教徒来说,道教的经典是极其重要的,应该重 视道经的研读,这是加强内修基础,提高信仰素质的前, 提。道教奉持的经典道书在传行中日益增多,为使之真正发挥传扬真道,历代道门高士积极地对道教经典道书进行收集和整理。道教徒参学研习道经的目标,就是要学道悟道,修道证道,传扬大道,度己度人,福国裕民,最终成为得道合道的神仙。从社会的现实和修道者的实际来说,道书中所阐述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和长生度世的道义无不发人深省,因此修道者应通过诵经作为最基本的素养加强锻炼。要想真…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传统哲学可以概括为“天人之学”。“心性之学”是“天人之学”的重要内容或主要发展趋向。“心性之学”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性质,也反映了不同学派和思想家之间的重要分歧。《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些都是先秦时期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心性”思想。儒家“心性”思想的实质是要为伦理  相似文献   

18.
李裴 《中国道教》2003,(4):19-23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为唐代著名道士,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自号“白云子”或“白云道士”,又号“天台白云”。作为上清派第十二代传人和有道高士,司马承祯受到历代唐帝王如武则天、睿宗、玄宗的优宠,被尊为帝王之师。他一生著述颇多,其中主要包括《坐忘论》,《天隐子》8篇,《修真秘旨》12篇,《修身养气诀》,《服气精义论》,《修真秘旨事目历》,《修真精义杂论》。其中,主要代表作为《坐忘论》和《天隐子》,蕴含了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本文从他对审美判断的主观性特点及“道”美的肯定和追求,“坐忘”修心的审美…  相似文献   

19.
"道心论"是指在唐宋三教合一思潮影响下,道教南宗的创立者白玉蟾在阐释"道心"关系时所形成的一种修道证道理论,其核心是以心解道、以心释丹。"道心论"是道教南宗理论的基石,南宗关于性、神、炁、精的理论阐发皆受制于此。其理论创建集中体现在白玉蟾《蟾仙解老》中,主要有三个思想内涵:"道即心,心即道",道心不二论;"道由心生、心由道有",道心互化论;"道者,心之体;心者,道之用",道心体用论。道心论涉及道心关系、身心关系和性命关系诸层次问题,其中,不二论与体用论主要是解决修道根基问题,互化论则是针对修道实践问题。通过"心"为中介,将形上之道论与形下之丹法整合起来,构建了极富特色的"道—心—丹"丹道理论模型,成为宋代道教丹法思想演进中极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他于道的理解和感悟在中国古代是最具开放性和艺术性的。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塑造了许多艺术形象,并常常以寓言故事的方式暗喻其“道”。庖丁就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庖丁解牛之道,比较真实地表达出庄子对道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