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华山与地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明代佛教九华名山确立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九华山则是其一,因以尊奉地藏菩萨而闻名于世,故成为独具特色的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佛教在唐代已经知名,《高僧传》里专门记载了开山祖师金地藏的事迹。金地藏以“和尚如斯苦行”,赢得了众人“莫不宗仰”。②唐朝廷对他也敕赐有加,唐肃宗至德元年,在成都大慈寺“敕新罗全禅师为立规制,凡九十六院,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二年是日本净土宗的开创者法然上人诞生八百五十周年。为此,日本净土宗的朋友与我会合作,雕塑了善导大师、法然上人“二祖对面”像,并决定在陕西长安香积寺共同举行奉安开光法会。八百年前,日本法然上人根据我国唐代高僧善导大师所撰《观无量寿经疏》阐释的理论,创立了日本净土宗。法然生前对善导大师极其崇敬,十  相似文献   

3.
印简(1202—1257),字海云,俗姓宋,山西岚谷宁远(今山西五寨北)人。他和元初诸帝交往甚密,受元太宗、定宗、宪宗、世祖四代之任用,曾二度出任僧统之职,在元代亦是一显赫之人。他出身禅门,时人称为临济中兴名匠,在禅宗史上也是一方宗主。《清凉山志,高僧懿行》特为印简辟传,列为五台高僧。本文拟对印简其人及其佛学作一简单介绍,以企让世人了解更多的三晋英才。佛门生涯印简生当元朝,据《元史·释老志》载:“元兴,崇尚释氏”。这可说是有元一代对于佛教的基本态度和政策。自十三世纪  相似文献   

4.
宗仰上人,字中央,别号乌目山僧,江苏常熟人,俗姓黄,咸丰十一年(1861)生。十六岁,依常熟三峰寺药龛和尚出家,于弘扬佛法之余,复研习英、法、日、梵等文字,精诗、书、金石等,皆卓然成家。据弘一大师略传(即李叔同)记载:李十九岁曾至沪跟乌目山僧学习金石书画。上人二十一岁,依金山江天寺大定受戒,以才德兼备,因授记金山,任职监院。光绪十八年(1892)上人受上海富商哈同夫人罗迦陵居士邀请至沪讲经宏法,并拟发心编印《频伽大藏经》。光绪二十七年(1901),痛清政窳败,上人以如来示现之志,在沪与吴敬恒、蔡元培、章太炎、蒋智由、邹容等,组织中华教育会,公任会长,主编《苏报》,鼓吹革  相似文献   

5.
杨笑天 《法音》2000,(5):22-29
一 关于达摩的最早传记史料是《续高僧传》的“达摩传”[1]。据该传说,达摩是南天竺人,婆罗门出身,因悲愍此边隅之国,欲以正法相导,故而远度汉土。初抵中国,是在刘宋时代(424─479),所到达的地方是“南越”,就是海南岛对岸一带地方[2]。 关于达摩在南方的经历,《续高僧传》的本传中没有记载,只在“法冲传’中简单提到达摩曾将四卷《楞伽》“传之南北”、“后传中原”。据此则达摩在北渡之前有可能曾在南方传授过四卷《楞伽》。《楞伽师资记》说达摩上承求那跋陀罗,暗示达摩曾与求那跋陀罗相见。若两人真的曾经相见…  相似文献   

6.
高僧的孝行     
自古以来,在佛门中出现了许多奉行孝道的高僧大德。他们的孝亲事迹感人至深,成为后世奉行孝道的典范。在莲池大师的《缁门崇行录》中收录了许多古代高僧的孝亲之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孝行有《荷担听学》、《母必亲供》、《居丧不食》、《织蒲供母》、《诚感父骨》等。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2,(1)
“舍利”,在一般人看来是颇为神秘的。通常人的遗体焚化后,只剩骨灰一堆;而佛门中的高僧大德却能留下形色各异的舍利。舍利常被视为僧尼们修行有成就的表征。高僧大德迁化后若留下舍利,往往更能增强信徒对他们的信仰。舍利究竟是什么呢?应该说,这是非凡情所能测度的。曾有人进行所谓科学研究,说什么舍利是人体内的“结石”,是因为出家人长年茹素、多吃豆制品等,因钙质沉  相似文献   

8.
<正> 《金光明经》有云:"夏火炽然,惟愿世尊,赐我慈悲清凉法水,以灭是火。"在须弥世界中,佛法之"清凉法水"浇灭的是人们心中的五蕴炽火;在现世生活中,佛门高僧身体力行,为遭受旱灾的人们送去生命之水,解救大家于苦厄。  相似文献   

9.
明代五台山著名高僧镇澄法师在所撰《清凉山志》卷三“高僧懿行”中云:“传载高僧者,所以彰夫清凉宝山,实陶化圣贤之域。自佛法入中土,凡能出尘体道,以极佛化者,称高僧。……今之所载,凡有二焉。  相似文献   

10.
单道开曾对人说“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高僧传》初集卷十罗浮山单道开)佛教是把疾病的对治视为自己的修学内容的。通常说这就是医方明。因此佛教寺院在古代一般会有为民间看病施药的传统。中国古代的好些名僧也都是能够问病施药或以针石祛病的名医。同样是《高僧传》卷十一上的释杯度就被认为是神  相似文献   

11.
法门龙象,自古以来专指佛家在世的英才,如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门下就曾有道生、僧肇、道融、僧睿,称“什门四圣”,有如护法的神龙宝象。本栏称作“法门龙象”,正是要介绍当代中国佛教的杰出人物。如今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百业兴旺,人们除去物质上的要求之外,更意识到精神生活的可贵,对佛门中的高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尊重。许多读者看了上期本栏发表的《一代学僧—中国佛学院纪实》纷纷来信,对能有新的沟通兴趣很浓。因此我们将陆续介绍至今仍在神州大地上孜孜不倦、踏踏实实为众生弘法的高僧,以便更多的人领略他们的风采,了解他们的襟怀。  相似文献   

12.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高僧立传,在中国史学界和佛学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以史学界而论,自北齐魏收《魏书》开正史立“释老传”之先河,在历代正史、方志中,僧侣传为不可或缺的内容。从佛学界来看,由僧人编修的高僧传也屡见不鲜,如梁释慧皎《梁高僧传》、唐释道宣《唐高僧传》、宋释赞宁《宋高僧传》、明释如惺《明高僧传》,合称《四朝高僧传》,此外,还有《补续高僧传》、《新续高僧传》等。这些由史家和僧侣完成的高僧传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史学和佛学研究的宝库。不过,要撰写一部成功的高僧传也殊非易事…  相似文献   

13.
明末高僧(?)益智旭,通过对《周易》经传文本的禅学解释,在理解易佛关系问题上勇于创新,比较系统地构建了独特的禅易相通思想理论.本文以《周易禅解》文本内容为依据,结合《灵峰宗论》中与易学相关的内容,从“易即易理贯彻始终”、“易理即自心之易理”、“易理即无住之佛理”等方面深入分析,揭示出“易理与佛理本无二致”是智旭的一大创新思想。  相似文献   

14.
周郢 《法音》2023,(5):55-56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释义净,其乡贯旧多据唐中宗《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之说,定为范阳;日本武田章《义净の出生地に就いての考》(《山下先生还历纪念东洋史论文集》)及王邦维先生《唐高僧义净生平及其著作论考》一书中,始据多种史料,考为齐州(今山东济南)。王先生又举《义净塔铭》“齐州山莊人”之语,疑“山莊”为“山茌”之误:“义净生在齐州山庄。山庄一地,名不见经传,很使人怀疑是‘山茌’一名之误。古书‘庄’字常写作‘莊’或‘庒’,与‘茌’字形状非常相近。而唐初齐州所辖数县,山茌正是其中之一,位置在州治历城之西,即今济南市西的长清县。义净后来七岁时入齐州城西四十里许的佛寺里出家,也恰好在这一带。这样看来,义净极可能就是齐州山在人。”  相似文献   

15.
窥基法师     
窥基是唐代著名高僧,也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因他二至五台山,“道著清凉”,又开创了唯识道场,所以,《清凉山志》称他为五台山赫赫有名的高僧,还是五台山佛教唯识宗的开山祖师。将门之子窥基(632—682),或称灵基,俗姓尉迟,字洪道,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人。因其著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所以,《开元释教录》始作窥基。窥基出身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家庭。祖父尉迟懿,隋时任代州(今山西省代县)西镇将,受封宁国公。父亲尉迟敬宗,曾任“六军卿胄之职”(《广清凉传》卷下),唐时任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受封为江油县开国公。母亲河东裴氏,于窥基九岁上逝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五相智识颂》序、跋等内容的讨论,考证其与日本收藏的宋代《华严入法界品善财参问变相经》拓本为同一经典,前者为后者除图像、经文之外的文字部分,并推断它们的作者"忠上人"可能为江西靖安县延庆寺僧人"延庆子忠",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与谭兴嗣、张商英、苏辙、佛印等人交往颇多。这部华严著作至南宋时被禅林高僧真歇清了推崇,并流传至日本。在南宋前期完成的《华严纶贯》中,作者复庵和尚频繁引用忠上人颂语,以现存明代原本《华严纶贯》为参考,可订正现存《五相智识颂》中的部分笔误。  相似文献   

17.
佛门常被喻为空门。四大皆空、五蕴皆空,都是佛门的重要理念。那么,学佛会不会让人放弃责任?学佛会不会让人变得消极?其实,佛门所说的“空”,绝非世间一般意义上说的那个“顽空”,更不是“什么都没有”或“断灭”。佛说“空”,是以“空法”看待万事万物,是缘起性空的“空”,其间蕴藏着无尽的妙有智慧!  相似文献   

18.
重视婚姻,是孟子家庭伦理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他说:“男女居窒,人之大伦也。”(《孟子·万章上》,以下凡引自《孟子》,只注篇名)“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公孙丑下》)可见孟子是把婚嫁和孝父、忠君都作为“人之大伦”来看待的。在婚姻问题上孟子主张:“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滕文公下》)但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他又敢于推开这种成见,例如,在出现“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万章上》)的情况时,就可以不告而娶。只要符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1,(5)
《南岳之光》一文,展现了本世纪四、五十年代活跃于南岳佛教讲坛的灵涛上人朴实鲜明的形象与个性。理克居士以亲切流畅的文笔、真挚的情感,描绘了灵涛上人的真貌,读来亲切感人。尤其是涛师呕心沥血开近代南岳佛教僧教育之先河的事迹、身教重于言教的学风,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相似文献   

20.
“我闻天台山,山中有琪树。欲言永攀上,莫晓石桥路”。这是唐中期著名的隐逸诗人寒山子描述天台山的一首诗。诗中出现的所谓“琪树”,是神仙道教之神话传说要素之一。“琪”,《广韵》释为“玉也”。《尔雅·释地》:“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圩琪焉”。注曰:“玉属”。因而顾名恩义,“琪树”也就是玉树。古人认为天台山为仙山,上有“琪树”,故多以诗歌咏之,天台山在浙东沿海,其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陶弘景《真诰》)。人谓之“顶对三辰”或“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十道志》),以为“众岳之最秀者也”(顾野王《舆地志》)。天台山中多名道,多高僧,多洞天福地与寺院兰若。起于东汉魏晋时期的许多仙佛传说遍布全山,脍灸人口,而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