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起源于印度的中国佛教石窟寺艺术,在与本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艺术形式、造像题材呈现出本土化、中国化的特点,石窟造像由最初的单一题材发展为多种题材、多种类型的组合形式。石窟寺艺术在唐代达到顶峰,五代宋元开始减弱,明清至民国逐渐衰退乃至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
善源 《佛教文化》1995,(5):46-47
邮票,被称为“微型百科全书”。 在这部“百科全书中”,收有大量的佛教题材和内容。通过帧帧邮票,方寸间向人们展示了佛教历史、文化、艺术等诸方面的知识,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同时也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开启了方便之门。鉴于集邮已成为当代民俗中的一个热门现象,而对佛教题材的邮票又尚未作过系统介绍,谨撰此文,追本溯源,略作申介。 在新中国的邮票发展史上,佛教邮票作为“文物”类之一,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石窟艺术、壁画艺术及寺塔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3.
巩义石窟寺的飞天造像主要以单体造型呈现,在体型比例与动势展现上格外协调,并在形象塑造上吸纳了中国古代绘画“以线造型”的核心表现方式,体现了南北朝时期中外艺术交流以及佛教中国化渐进过程的典型特征,是佛教中国化的艺术见证。  相似文献   

4.
张总 《法音》2013,(1):40-42,73,76
2012年11月2日,由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所和云南省佛教协会主办,云南省博物馆协办的"中国首届当代佛教造像艺术暨佛教雕塑艺术展"在云南省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建国以来首次举办的当代中国佛教艺术展览,展期虽然只有7天,但却是盛况  相似文献   

5.
崔峰 《中国宗教》2022,(11):76-77
中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历代石窟承载着我国佛教发展的深厚历史,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新疆地区及河西走廊的早期石窟,犍陀罗、秣菟罗艺术风格十分明显;南北朝时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在造像和壁画方面体现出中原地区的绘画技法和样式风格;隋唐以后,中国石窟艺术更加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6.
飞天艺术属于佛教造型艺术。由于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审美意识等诸方面的影响,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飞天形象呈现多样化特点。北魏是中国佛教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佛教造像成就最高的历史时期之一,其飞天艺术承前启后,在中国佛教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桂红 《佛教文化》2000,(Z1):60-61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汉地 ,最迟在汉代 ,佛教雕塑艺术已经在我国一些地区流传。近几十年来发现的多处汉代佛教雕塑 ,著名的如四川省乐山麻浩享堂横梁上所刻的一尊手施无畏印的佛像 ,彭山出土的佛像陶器座 ,什邡出土的佛塔画像砖 ,在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发现的汉代摩崖石刻立佛像等 ,足以证明。据《三国志·吴志·刘繇传》中载 ,丹阳人笮融于献帝初平四年任下邳相 ,督三郡漕运 ,“乃大起浮屠祠 ,以铜为人 ,黄金涂身 ,衣以锦采 ,垂铜盘九重 ,下为重楼阁道 ,可容三千余人 ,悉课读佛经。”这是正史上第一次出现供奉金铜佛像的记载。三国时期 ,佛教在各…  相似文献   

8.
飞天在佛教石窟壁画艺术的发展中,不但是一个宗教艺术形象,更是多种文化元素融合的结果。在中国各地石窟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文化与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演变的结果,其形象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佛教美术在中国民族化、本土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2021年春节,天龙山佛首的回归首秀,吸引了无数人将目光投向这片历经风雨、受尽浩劫的石窟.20世纪20年代,天龙山造像遭受大规模盗割,头像几乎都流向海外,是国内被盗凿、破坏最严重的石窟寺.如今,作为2020年的第100件回归文物,也是第一次成功对日追索被劫掠的天龙山佛像,佛首重归故土,彰显了我国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决心和...  相似文献   

10.
桑吉扎西 《法音》2010,(3):51-56,I0001-I0004,F0003
<正>在2009年第8期《法音》"藏传佛教绘画中的十八罗汉艺术"一文中,笔者重点探讨了十八罗汉在藏地的传播以及造像艺术的兴起,着重分析研究了藏传佛教壁画和唐卡艺术中的十八罗汉形象和艺术风格,但  相似文献   

11.
五台山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乃至五台山以来,就开始了建寺造像。其间,虽然经过了“周武法难”、“唐武灭佛”两次大的劫难,但其建寺造像始终也未中断。若就现存的108座寺庙计算,五台山就有11个朝代的二十余万尊佛菩萨罗汉尊像;现就对外开放的45座古刹中,保存有佛菩萨像146032尊。那么,这些造像是如何来的呢?简言之,就是古印度佛教造像和中国传统造像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姜涛 《中国宗教》2012,(4):69-70,88
"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精选了147件馆藏佛教艺术珍品,以历史沿革为主线,从石刻造像、金铜造像、其他佛教文物三个方面,向世人展现了自十六国至明清佛教在陇原大地传播、发展的历史轨迹,形象具体地展示了甘肃佛教艺术发展的全貌。  相似文献   

13.
传统雕塑的现代转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传统雕塑的继承,另一个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再创作。本文列举杰出雕塑家的创作并进一步论证传统雕塑的现代转化是当代中国雕塑一个颇具潜力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4.
学诚 《法音》2013,(1):7-8
(2012年11月2日)非常荣幸应邀参加由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和云南省佛教协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当代佛教艺术展(佛教造像暨雕塑艺术)"。今天能够目睹如此精彩纷呈的佛教艺术作品,令人无比欣喜。  相似文献   

15.
早期佛像是古代中印初期交流史研究的重要载体。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起源的问题,因此,早期佛像研究将改写中国佛教史的第一章。其次,学术界对印度佛像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早期佛像中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佛像非常接近印度佛像的起始时间,因  相似文献   

16.
浙江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它同时诞生、至今遗迹尚存的千佛岩造像为中国南北朝时期江南重要龛像遗迹,是中国早期石窟像在南方仅存的遗迹、江南早期巨型石窟造像的代表作,历史文物价值可与闻名中外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造像媲美。是佛教中国化尚存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也是新昌佛教中国化发祥地的实物证据。其工程浩大,工艺精湛,震惊当世。南朝时期文学评论家刘勰撰写的《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记》称其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僧祐造像、刘勰撰碑,至今成为新昌大佛寺双璧。  相似文献   

17.
《佛教文化》2011,(3):10-19
从来没有哪个地方,会聚集如此众多的石窟佛像。,在中国西南巴蜀交界之处,相距百余里的山水之间,分布着三个县——安岳、乐至、大足,这里保存的唐宋以来石窟佛像,竞有三十万之巨。如果把这些龛窟中的人物塑像排成队,足以绵延数十里,几乎可以连接起三个县城。  相似文献   

18.
智文 《中国宗教》2017,(2):42-43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流传的过程中,中国佛教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文化自信的增强,自然也需要中国佛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中国佛教既来自于传统,又立足于当代,  相似文献   

19.
王玲秀 《法音》2020,(1):46-49
<正>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约52公里处黄河北岸的小积石山大寺沟中,是丝绸之路起始端南线上最早的宗教遗迹。新生代早期白垩纪红砂岩堆积而成的小积石山丹霞地貌,与蜿蜒流过的黄河水在石窟周边交相辉映,造就了这里千峰竞秀、万壑争奇、山水相依、静谧清幽的自然环境,成为早期佛教"山岩空谷间,坐禅而念定"的理想选址场所。  相似文献   

20.
2004年8月16日,由山西省忻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五台县人民政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人民政府和五台山佛教协会承办的为期一月的“中国五台山首届国际佛教化节”在五台山4.7万平方米的化广场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