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副教授查尔斯·卡费尔德对一千五百名取得杰出成就的人物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他发现,这些人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而且这些特点并不是他们天生的,谁都可以学到。一、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这位教授的调查表明,工作上取得优秀成绩的人,所从事的大都是自...  相似文献   

2.
纽约一家名为“人性之光”的行为研究中心做了一个调查,主题是:成功最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什么。在调查表上有8个备选答案:积极的精神状态;丰富的常识;信念的容量;人际关系的和谐;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经济的保障;理解人的能力;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同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内的125位成功  相似文献   

3.
最近,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卡丁对1200人的睡前状态做过细致调查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一个人在睡前的所做所为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个性有关。 看电视这类人能轻而易举地使自己的神经松弛下来,认为让自己放松一下是一种美妙的感觉。但正是因为他们更愿意消遣而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研究问题,所以很难在事业上取得大  相似文献   

4.
一、一般资料 张某,女,22岁,大学毕业,未婚,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性格内向而好强,不爱与人交往。父母都是教师,家庭和睦,家教很严。从小成绩优秀,老师喜欢,同学羡慕,家人也很宠爱她。张某学习一直很顺利,高考进入一所重点大学,并于毕业后开始找工作。  相似文献   

5.
汪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初三生。以前,我是一个开朗乐观的女孩,可进入初三后,我却变得性格内向,越来越自卑了。不知为什么,我一直喜欢和那些优秀的人交往,我的朋友每一个都很优秀。但在他们面前,我总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行,所以就越来越不愿意说话,渐渐地就越来越不爱说话了。直到现在,我心里很想和他们在一起,却又怕和他们在一起,面对充满自信的朋友.我不知该说些什么,心里总是很紧张。有时我会觉得自己很优秀,但更多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我不知怎样克服我的自卑感?  相似文献   

6.
职业与职业理念——聚焦韩国韩医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问题的提出职业共同体为了创造出团体自身的特权 ,并使其合理化 ,就建立并加强其职业理念。职业理念是指由职业人员形成和共有的观念和价值的体系 ,是一种职业意识形态。职业理念是为保护和加强职业地位而起作用的政治力量 ,是用来取得权力上的优势并在其职业内部运行的职业道德规范。美国的Freidson在关于职业的论述中分析指出 ,政府官员尽管不具有职业特性 ,但他们一旦意识到自己所持有的特性 ,便获得自律性 ,然后能取得在业务上统制所需的权限和资格的许可 ,对专门知识的统制给一般人和其他职业的人带来对知识的神秘感[1] 。…  相似文献   

7.
色彩与性格     
通常,人都有自己所偏爱的颜色,或许是一种,或许是几种,而一个人所喜欢的颜色正好反映了自己的性格和感情的特点。 白色:所有颜色的综合体,既无比高尚,又充满幻想。它包含多种含义,像阳光那样灿烂,又像坚冰那样寒冷。所以,各种性格的人都喜欢白色。 黑色:与白色相反,它象征对生活充满忧郁,不顺遂,愁绪满怀。  相似文献   

8.
职业心理综合测验的编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海根  张程霞 《心理科学》2003,26(6):1099-1100
1 .前言  职业心理综合测验是用于职业指导和职业招聘的综合性心理测验 ,包括职业兴趣测验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职业人格测验。根据人 -职匹配理论 ,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 ,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等心理素质有不同的要求。进行职业决策 ,如选拔、安置、职业指导时 ,就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实践表明 ,一个人的能力特点和个性特点与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匹配程度 ,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成效。虽然能力可在实践…  相似文献   

9.
正我刚参加工作时,可谓一腔热血、干劲十足,很快就成了部门的一个小小的领导。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全家人都十分欣慰,但是我年轻气盛,总喜欢炫耀,对于任何人的意见都听不进去,不懂得冷静思考,总是一意孤行。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我却不懂得收敛,总是人前卖弄。去年有段时间,我业绩突出,但却让人抓到了工作上的一个小小失误,对我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我心里憋着一口气。一次周末,饭桌上,一向寡  相似文献   

10.
的确,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会碰到神经紧张的事情。例如担心自己在鸡尾酒会上笨嘴笨舌。害怕工作起来不顺手,恐惧考试时无从下手等。美国全国健康协会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有200万至400万人被个人生活和职业工作所引起的恐惧弄得束手无策。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那么该怎样来克服这一心理上的毛病呢?下  相似文献   

11.
<正>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坚信自己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这类人通常被认为是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个体。他们追求挑战、愿意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擅长从他人的批评中学习。与其相反,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他们遇事喜欢逃避、不愿付出努力。大量的调查发现,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比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四、职业信誉 职业信誉是包含着职业信用和职业名誉双重概念的职业道德范畴,它是调整职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它体现出社会承认一个行业过去职业活动的价值,另一方面它影响着该行业在以后的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构成职业信誉范畴的职业信用和名誉,乃是一定行业履行社会所赋予的职业义务而取得的社会信任的一种肯定的社会舆论。就其是一种舆论形式而言,它与职业荣誉范畴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对该行业的社会价值的客观评价(褒奖)。但二者又有区别,即职业荣誉范畴注重每一种职业的社会价值,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视一切正当的职业都是光荣的。而职业信誉则是在此基础上,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各种职业成绩、信用、威望上,也就是,它更注重各种职业的社会价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人的优秀无疑可以为他带来很多东西,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因此,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都渴望自己能够优秀。然而,事实是,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并不优秀,而是普通平凡。于是,“优秀”成了很多人的追求。在很多人追求优秀时,一些优秀的幸运儿,却正在承受优秀之累,优秀真是一种累吗?以下的几个个案会给我们一个答案。个案一:不迁就周围环境,只迁就自己(受访者:周玲职业:公关经理)在职场中,周玲是名副其实的优秀女性,她有着丰厚的收入,过着极有品位的生活,每天都和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打交道……在常人眼里,周玲非常值得羡…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20,(2)
正"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参弥4:3)每到年关的时候,总会有很多基督徒开始为主做见证,不少人的见证是诉说他们物质上得到的好处。我在教会侍奉也有几年了,我发现许多人在神的面前更注重利益一类的见证,比如病得医治、有些事情得到满意的处理、孩子考试取得了好的成绩,而少有人做有关自己生命成长的见证。  相似文献   

15.
气质、性格、能力与职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即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因此,在职业的选择中,不要只注重报酬的高低和舒适程度,更要充分考虑是否适合自己,能否发挥自己的才智和特长。  气质与职业  气质是最具有先天性和稳定性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平时所说的“脾气”、“禀赋”相似。尽管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气质却能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效率。不同职业对人的气质特点有一定的要求,各种气质类型都有较为适应的职业范围。我们按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所做的四种气质类型划分…  相似文献   

16.
临终决策经常是具有复杂性和充满不确定性。我们设想对于疾病的认识水平或者说是文化水平有限的患者来说在临终决策方面比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来说更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也假定了一项研究,就是运用视频图像将能够减少这些人在临终决策方面选择照护的不确定性。具研究者对于被调查者的口头调查的前后,参与者都要向他们的首诊医生介绍自己以及自己在诊疗过程中所面临照护决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沃伦·哈定是一个喜欢说“是”的人,而克利夫兰则是一个喜欢说“不”的人,他们两人虽然性格迥异,但是,他们都以自己的奋斗方式,最终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  相似文献   

18.
吴志福 《天风》2024,(3):43-44
<正>在教会中,有些信徒不大喜欢去做礼拜,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觉得主日讲道过于平淡,缺乏新意,牧师讲的都是他们熟知的教理以及寻常的见证,听道时一坐就要一个多小时,令他们昏昏欲睡,觉得十分无趣。这些信徒的想法是有问题的,因为主日礼拜的根本乃是敬拜主,而不仅是听道,他们需要纠正自己错误的观念。但是与此同时,教会牧者也要思考,如何使主日讲道的信息更丰富、精彩,令弟兄姊妹喜闻乐见,更愿意去参加礼拜。  相似文献   

19.
你们要完全     
阚保平 《天风》2002,(5):14-15
我们所读的经文里,耶稣是在谴责法利赛人,批评他们特别喜欢在人面前装模作样,好像自己多么敬虔、多么虔诚,但实际上他们心里都是罪恶。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他们一切的外表似乎都有了:祷告、圣经又熟、经常禁食,又不做这个又不做那个,但唯独内心没有;耶稣对法利赛人的批评也是对我们的要求,要求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避免像法利赛人一样;他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20.
安静的角落     
正生活中常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为生活而生的,另一种人是为自己而活的。前者是生活的强者,在生活中如鱼得水,志得意满,活出了人生得意需尽欢的酣畅。后者是懂得生活的人,遵循自己的内心,活得潇洒随意,不用摧眉折腰事权贵,做着自己的事,有着内心的安然简素。我虽然羡慕他们,但我更知道,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其实并不如意。更多的人如我,要谋生,需要兢兢业业地做一份工作,也想要有自己喜欢的生活。于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