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马克思科学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乃至整个马克思学说产生的理论起点和逻辑基础。19世纪上半叶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及其理论局限性为马克思科学无神论理论的生成发展提供了宝贵理论素材和逻辑起点。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完成了宗教的真正"祛魅",揭示了宗教产生和消亡的社会物质根源;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阐明了宗教的历史命运,实现了宗教批判向政治批判和经济批判的理论转向;坚守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揭示了消灭宗教异化的革命力量和现实路径,为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指明了方向。马克思科学无神论实现了宗教观上的革命性变革,其理论意蕴为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无神论提供了可贵启示。  相似文献   

2.
坚持彻底的无神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品格,超越宗教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重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宗教产生根源的分析比对宗教进行单纯的外在批判更加重要,只要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找到人的解放的科学的实现路径,宗教最终会自行消亡,因此,马克思哲学主要致力于对宗教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进行深入剖析。马克思哲学展开逻辑的每一环节,都没有把实现人的解放寄托于任何超自然的力量,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就是其无神论思想的展开过程,揭示这一过程,是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无神论特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思想,实质上是19世纪以来越来越鲜明的世俗化过程中反叛宗教神学的一种极端形式。不能从唯物主义世界观直接推出信仰层面的无神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及唯物史观形成,同时也是对无神论的明确的扬弃。马克思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与否定态度,至于把这样的态度解读为宗教精神的再度复活,其实是引伸开来的思想,同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批判思想无关。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从宗教产生的经济与政治关系入手展开对宗教及其社会现象的意识形态批判,也是一种宗教社会学。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以及社会主义,意在通过从哲学到共产主义实践的转变成为无神论时代社会共同体的新的信仰,但涂尔干与韦伯则以不同的的方式证明了现代性社会的信仰及其认同依然是诉诸于宗教理解方式。如何面对现代世界宗教现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世纪 40年代,这一时期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无神论宗教观形成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从信仰宗教向无神论的转变,一方面是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特别是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更主要的一方面是参加了当时的社会实践。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使他们认识了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马克思、恩格斯无神论宗教观的形成过程也是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二者是紧密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5.
在无神论的阐释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认为神的产生、内容、实质与人有关,从而否定了神,都认为要否定宗教。但马克思认为无神论是对神的扬弃,而恩格斯和列宁没有提出类似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神论要扬弃宗教,列宁仅认为无神论不承认任何宗教。  相似文献   

6.
在具体的宗教工作中,如何科学宣传无神论始终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根据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解读,"宗教批判"本身如果仅仅局限在宗教限度内仍然具有不彻底性。费尔巴哈意识到宗教作为一种异化的基础并非是"意识"而是自然人的"类本质",马克思则进一步将人看作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一来,宗教的异化其实反映的是现实生活的异化,而宗教的扬弃最终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这又将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以影响意识形态的变革,同时建立与宗教相对的科学的世界观。另一方面,在当前生产力尚未足以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前提下,应当正视宗教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积极团结和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总之,科学无神论是对宗教积极的扬弃,简单否定宗教只会巩固宗教信念,导致走向无神论的反面。  相似文献   

7.
作者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是说明马克思的思想起源的重要著作。它所谈的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思想,而是族类的劳动生活。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的劳动,同时也使人对自己的生产和产品有了依赖性;人的产物变成了统治人的无名力量。人通过自己固有的活动创造了异化。异化是一件经济事实,它起源于人的“占有”和“占有欲望”这两个特性。这两个特性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挥作用,而且在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也发挥作用。马克思以自我异化给理解我们时代的人的历史命运揭示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方面。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从黑格尔来的。黑格尔给理解人与世界奠定了新的基础。黑格尔认为,与精神对峙的、使人异化自己的实证性是主体固有的表现和外化,主体将实证性理解为自己的他在,通过这个他在的对峙而回复到自身。因此,以客观化为出发点的主客矛盾是人的生成的创造环节,人的生存的真理惟有通过历史的对立才能实现自己。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这个中心思想,但在批判黑格尔时走了错误道路,把人道愿望变成了革命动力因素。马克思批评黑格尔仅仅在思想上扬弃异化,这实际上是误解了黑格尔。在黑格尔看来,完成异化的扬弃的意识过程,并不是与现实隔绝的,而是自在存在变为自为存在的过程,是在与现实进行的斗争中实现的。在黑格尔那里以种种矛盾辩证法建立连续性的历史联系,被马克思放弃了。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过去社会中的异化状态的克服,而且应该消灭一切对立。因而历史辩证法中断了,过去的东西被消灭殆尽,没有任何复兴。一个崭新的世界被建立起来,在这个世界里,迄今全部历史结束以后,具体的人的轮廓也就变得模糊不清了。马克思对自己的革命思想的考虑是十分非历史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的批判也是以此为基点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人的类本质异化,人试图通过在意识创造的天国世界里,回避现实世界中暂时不可克服的困难,将幸福的实现寄托于对虚幻天国的虔诚信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批判的开始就是力图还原人在现实社会中创造者的本质,以此摧毁那些“虚幻的花朵”,激励人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奋斗创造真实的幸福。我国当前的宗教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时期所面对的确有不同之处,但是宗教存在的世俗根源没有改变,因此构筑一个和谐的、发展的社会,才能满足人对现实幸福的需要而不再沉溺于天国世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的批判也是以此为基点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人的类本质异化,人试图通过在意识创造的天国世界里,回避现实世界中暂时不可克服的困难,将幸福的实现寄托于对虚幻天国的虔诚信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批判的开始就是力图还原人在现实社会中创造者的本质,以此摧毁那些"虚幻的花朵",激励人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奋斗创造真实的幸福。我国当前的宗教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时期所面对的确有不同之处,但是宗教存在的世俗根源没有改变,因此构筑一个和谐的、发展的社会,才能满足人对现实幸福的需要而不再沉溺于天国世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了具有宗教性质的虚假意识得以产生的社会根源,指引出一条彻底完成宗教批判任务的现实道路。要真正完成宗教批判的任务,真正将人从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最根本的是要去解决信仰宗教的人现实的难题。变革现实的批判必然诉诸革命的实践,自然也离不开实践的主体。无产阶级的利益与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利益在根本上是相一致的。因此,寻求人的彻底解放的宗教批判在德国的情境中就必须落实为哲学和无产阶级的联盟,就必须以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宗教批判为出发点,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为中介,在以变革私有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革命中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异化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化的异化本质,通过“拜物教”三级层面批判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化的内在特征,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与宗教关系。《资本论》中蕴含的科学无神论思想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即要辩证看待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化的异化本质,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要不断清除“拜物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科学无神论的理论环境;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把握宗教对经济的依赖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异化与自由──《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与自由──《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陈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旅居巴黎时期的著作手稿。这时他的研究开始超出纯粹哲学思辨或宗教批判,转而关注更为现实的经济问题,关注在社会底层经济基础领域发生的事情,关注无产阶级的地位、状况与历史...  相似文献   

13.
宗教的本质在于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宗教的"神圣形象"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本体",对宗教的"虔诚的信仰"是通过确立、信仰和内化"神圣形象"而实现的。人创造宗教,是为了从宗教的"神圣形象"中获得存在的"神圣"的意义;然而,只有从"神圣形象"中才能获得存在的意义,又只能是人在宗教中的"自我异化"。在揭露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基础上,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以新的哲学理念引领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这是哲学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和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一样,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也是立足于两个基本概念:一,人的族类本质概念(它通过人的生产活动表现出来);二,异化概念。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具有经济的、社会的性质,并且同实现人的真正的本质相对立。《手稿》的基本内容,是分析人的生产活动与人的本质的异化之间的关系(异化是通过私有制度中人的生产活动产生的)。在作这种分析的时候,马克思使用的是费尔巴哈所使用过的方式。需求和匮乏之间的种种辩证关系,是费尔巴哈的出发点。在费尔巴哈看来,人性的匮乏,是从宗教异  相似文献   

15.
青年马克思对实践理解的演化张阳升马克思一登上哲学舞台,就面对贯穿德国古典哲学的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费尔巴哈以存在为主体、思维为宾词,克服了黑格尔用精神来统一存在的错误。但是他没有解决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马克思独具高见地提出了两者相统一的中介桥梁范畴即实践。一开始,马克思将实践仅仅理解为哲学的实践,并且“哲学上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这种哲学实践是立足于自我意识立场上的理性批判活动。《德法年鉴》时期的青年马克思越出纯哲学的批判而达到政治性的实践理论,他认为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就是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无产阶级在哲学的统率下对现实进行武器的批判。由于从政治性实践角度对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意识的关注,马克思思想的触角就不能不触动工人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即政治经济学这块园地。((1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以异化劳动学说作为思想基础的。在这里,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出发去阐述生产劳动的,这是一种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理想劳动。这种抽象的劳动实践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思维和存在统一的中介,以此即可消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绝对统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立足于“人的感性活动”,这标志着马克思对实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标志性著作,是马克思告别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的宣言书,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篇经典著作。马克思通过总结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运动的历史意义,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立场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根源和社会功能、社会作用,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该文是马克思最有才华的著作之一,对列宁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对新中国的宗教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它也被视为马克思宗教观的代表作。深入研究它所阐述的宗教观,对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欧洲哲学一直保留着质询宗教神灵本质的传统。在启蒙运动时期,这种反神学的思潮成就了众多宗教哲学流派。到启蒙运动后期,无神思想的繁荣却发生了巨大的分野。黑格尔直接将神圣性赋予人而消解了神,但是神圣的人终是走入神秘之境。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更多关注于人的自然属性,这种感性、表象的理解把复杂的理性思维又让渡到宗教语境之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无神论宗教观深受以上学者的影响,但同时,他们找到了批判宗教的新的进路,它既不同于黑格尔的以实现人神圣性的自证,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简化人复杂属性的阐释,它是从最原初的人对自我认同的渴望开始的。  相似文献   

18.
虽然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费尔巴哈通过对黑格尔思辨哲学和宗教神学的批判"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但他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仍然属于旧唯物主义的范畴。由于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活动的意义,把直观看作哲学的工具、生活的原则,并从直观的观点出发把握感性世界和人,从而导致其唯物主义直观性的主要缺陷。这种直观性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之所以为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的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同步,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科学无神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的哲学基础,与共产主义事业紧密相连。社会主义者是实践的无神论者。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与无神论》2009,(6):F0004-F0004
该书收录了18位世界级重要学者的原创性论文,阐述了无神论古代历史、现代历史,无神论的含义,无神论的辩护等多个主题,内容涉及哲学、宗教、社会学、心理学等。在为无神论的辩护中,分析批判了古典与当代的多种有神论证,并维护了道德的无神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