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承担的力量     
一天孩子和父亲在朋友家做客,主人等客人就座后为他们沏好茶,把暖水瓶放在桌上,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就离开客厅到里屋去了,当父子二人正欣赏着窗外美丽的景色时,突然听到一声炸响,两人回头一看,原来是暖水瓶倒在地上摔碎了。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别人推崇的还是自封的不凡人物,想来在生活中都少不了“通俗”的成分。当笔者走进王蒙的家,见到靠在沙发上聚精会神观看动画片的王蒙时,似乎很难产生“肃然起敬”的感觉,倒是心底升腾起几许淡淡的亲切。 王蒙的夫人崔瑞芳女士沏上茶后,嗔怪道:“都60多岁的人了,还喜欢瞅动画片。”由此可见,身为中国严肃文学代表作家的王蒙,同时也是一名  相似文献   

3.
春雨淅淅沥沥充塞了宇宙。脚下身畔的丹梯碧崖也还原为混沌。 擎着一柄陋伞,蹑蹬上,转过一孔石桥,闻水声淙淙,已见翠巘苍壁下道人清修的茅庵。藓苔匝地,篱笆罥绿,古树盘虬,数本芭蕉下,道人撑伞笑迎,连称“接驾”,拱手揖让间恍如隔世。 竹椅两只,矮几一张,对着满窗的烟雨主客就坐。少时泥炉水滚,一小道友沏出香茗。举杯一品,但觉芳馨可口,余香绕舌,精神顿爽,不禁失声大叫:“好茶,好茶!”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饮食生活,丰富多彩。在遇到礼节应酬时,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饮食,就有明显的区别:非穆斯林饮酒,有下酒的“酒菜”;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穆斯林禁忌饮酒,以茶为饮品,以清真小吃为“茶菜”。用米粉、面粉等原料制成的各种各样的糕,便是回族所喜欢的“茶菜”之一。北京的切糕卖切糕,北京有专门的“切糕摊”。虽然这摊上同时出售年糕、凉糕、蜂糕等糕类食品,但这个食品摊不会叫别的什么“摊”,统称“切糕摊”。北京的切糕,制作精细,特点鲜明:粘润光滑。把江米淘洗干净,用水浸泡30分钟,沥净水分,上笼用旺火蒸1小时,取入盆中,浇上开水,用木棒顺…  相似文献   

5.
正我喜欢茶,不过都喝得非常随意,直到从鲁迅先生的文字间获悉: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悠闲日子,认认真真地为自己沏上一盏茶,也学学文人雅士细细地品一回茶,去体味一下茶的另一种喝法。文人喝茶,盖碗是必不可少的,这个看似常见的茶具其实蕴  相似文献   

6.
有求必应     
这天中午,店里正清净,没有什么顾客。女老板林大姐想起一上午都没有顾得上喝口水,赶紧沏一杯茶,在茶几边坐下来。随手翻阅茶几下搁的杂志,不料一下映入眼帘的,竟是镶有佛陀圣像的菩提叶。林大姐是前几天在普贤寺受的菩萨戒。最近心里一直暧融融的。看见这菩提树叶和佛像,刹那间,林大姐有点恍惚,一下子思绪退回了七八年。  相似文献   

7.
十月四日的下午,参加武汉中日青年联欢的日本朋友七百三十六人在归元寺度过了难忘的友好时刻。一点三十分,在钟声、鞭炮声中,昌朋方丈、隆醒副寺在山门前热情地迎接日本客人。大雄宝殿里,香烟萦绕,烛光闪耀,昌明方丈以全寺僧侣的名义向贵宾们致词:“大雄宝殿,灯火辉煌,祝愿朋友,福慧增长。”友人听了这美好的祝词,热烈鼓掌表示谢忱。接着,昌明方丈陪同小野寺喜一郎、坂本登为正副团长的日中青年联欢代表团参观了归元寺,昌明方丈向贵宾们介绍了各殿堂佛像。客人在寺小憩饮茶时,昌明方丈饶有兴趣地说:“此茶系天台山名产,为我寺翠微清泉所沏,清心明目,增福增慧。”小野寺喜一郎呷了口茶,高兴地说道:“喝了宝刹清茶,香在嘴  相似文献   

8.
心有猛虎     
一夜冷雨,桂花零落了阳台一地。鸟儿脆鸣,天空依然密布稠云。沏了苦荞茶,摆好笔墨,时光静好如初。那些琐屑如尘的烦恼似乎都被雨水冲洗沉淀,终于静下来了。凝神敛意,我觉得自己又可以清心简净地提笔写字了。  相似文献   

9.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在北京城里,藏传佛教古寺雍和宫自清代以来一直有熬奶茶的习俗,皇宫内务府还固定时日,为雍和宫发放“熬茶银”,即僧众熬制奶茶的费用。 当时,熬茶也是清宫廷的盛事。清代最好茶的皇帝是乾隆,自乾隆八年至乾隆六十年,在清宫内皆有茶宴。其中规模巨大的“千叟宴”,即有“进茶”和“赐茶”仪式。此仪式均用奶茶,清宫廷日常生活中也爱用奶茶。《养吉斋丛录》云:“旧俗尚奶茶,每日供御用奶牛及各主位应用乳牛,皆有定数。取乳尚交茶房,又请茶房春秋二季造乳饼”。清宫“千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人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蔗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  相似文献   

11.
离清明还有五六天光景,一大早,手机响了,有短信传来:一杆旗枪,满园清香。 短信脱胎于“清明一杆枪,姑娘采茶忙”,本是龙井村茶谚。“枪”乃“旗枪”之简称。茶家规矩,一芽之茶为“莲蕊”,一芽一叶为“旗枪”,一芽两叶为“雀舌”,茶友巧用茶谚告诉我,新茶上市了。  相似文献   

12.
壮族历来以注意“礼仪”、讲文明礼貌著称。久别的贵客来访,家中主人高兴地握着手说:“真象从天上掉下来呵!”随即让凳请坐、递烟。这时有人双手捧着茶送上。不能用单手递茶,同时茶不能斟得太满,否则不礼貌。随着主客交谈,主人谈话语气温和,使客人感到友好可亲。不一会就杀猪设宴招待。由于很久才见到面,主人必留客人宴饮两三天,晚上让出最好的床铺和最新的被子给客人用。客人告辞,主人要送出村外。  相似文献   

13.
茶禅一味     
古来素有“茶禅一味”之说。茶禅一味,是人间难得的境界,多少人一生向往的境界。茶禅始于中国,发扬光大干日本。“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巩志 《福建宗教》2001,(6):21-22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茶在道教未正式形成之前,便已和神仙结了缘。如茶的发现,相传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遇茶而解之”。道家发现武夷茶赞日:“武夷真是神仙地,又产灵芝又产茶“。茶被视为仙人所发现的神物仙品,他们称茶为“灵芽”或“仙草“。  相似文献   

15.
诙谐的联语     
正梁启超是近代著名学者。小时候,梁启超聪明伶俐,苦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七岁那年,有一天,梁启超在家里写字,爸爸的朋友来家里做客。梁启超很有礼貌地将这位叔叔请到堂屋里,忙沏了一壶茶。那位叔叔听说梁启超才华横溢,便想考考他,随口吟道:  相似文献   

16.
一杯热茶     
父亲不爱杯中物,唯好热茶,饭后静坐抑或劳作间隙,母亲总会悄默声地递给父亲一杯喷香的热茶。父亲接茶不言语,母亲递茶亦不吭声。有时我也纳闷:父亲和母亲今年都是将近八十岁的人了,可谓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可从我记事时起,风风雨雨这么些年了,我就没有看见过一回、听到过一次老两口在一起说句“贴己话”,用句时下流行的话说:一句“烫人”的词儿都没有,更谈不止什么卿卿我我、缠缠绵绵了。但,两位老人却是那么的默契与平和,好像心有灵犀一点通似的:父亲切了菜,一旁的母亲保证悄默声地把菜盆递过去;父亲劈完了柴回到屋里,母亲保证悄默声地递上…  相似文献   

17.
启明 《思维与智慧》2008,(12):30-30
人际交往从来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人们更加注重如何处理好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实践告诉人们,和谐的人际交往来自交往主体的“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两方面的保障。有些人在“应做什么”方面做得很好,可在“不应做什么”方面做得很差,二者相互抵消,人际关系平平,甚至很糟。所谓“不应做什么”,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与人交往应“避其讳”。  相似文献   

18.
1972年夏季的一天,一个小伙子正在工地打工,看到一个人走了过来,向他借吊桶要打点儿水喝。这个小伙子便告诉他说,井里的水不能喝,因为有血吸虫病。然后,小伙子便把自己刚沏好的一壶茶端给那个人让他喝。在交谈中,小伙子得知那个人是福州人,在永泰呆了两天也没买到火车票,所以打算走回  相似文献   

19.
雅谈茶联     
雅谈茶联李春碧我国是茶的故乡。茶联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夺目奇葩,亦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奉献。现采撷几副,以飨读者朋友。广州著名的茶楼“陶陶居”有这样一副茶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联中用了四个典故,巧妙地把茶...  相似文献   

20.
静默也芳华     
正一位年轻人苦于生活平淡,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听说龙华寺的高僧道行高深,他千里迢迢跑到大师那里,寻求大师指点。大师听完年轻人滔滔不绝的叙述后,微微一笑,给他沏了一杯春茶:"年轻人,这是我们寺里面刚采摘下来的明前茶,你尝一尝。"年轻人刚揭开茶盖,一股茶香扑鼻而来,碧绿的茶叶,在沸水的冲泡下,上下翻滚,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