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铭  郭家宏 《学海》2023,(1):138-146
新工党政府时期是中英关系快速发展的时期,双方的深入认知与接触必然伴随着不同于以往的国家形象的产生。从英国对华的形象塑造来说,新工党政府时期的英国面临着近代以来的殖民历史包袱,但香港回归一定程度上吹散了历史阴霾,为新的英国形象提供了机会。而英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和中英经济的互补性使得英国积极拥抱“中国机遇论”,为英国对华形象的塑造提供动力。“第三条道路的践行者”“道德外交的信奉者”“文化外交强国”是英国有意识对外塑造的形象,但标榜的理念和实际行动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英国的实际形象或许可以概括为“合作不断深入的伙伴”“广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美国的忠实追随者”“一些不和谐音符的弹奏者”等。就中英战略利益的相关度而言,英国对中国的考量与中国对英国的考量并不相互对应。英国自身的多重国际身份定位决定了英国对华形象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2.
“国家中心主义”在主流范式的理论建构中具有本体论意义.主流范式假定,世界秩序是其基本构成单位——理性国家——逐利行为的副产品.以“理性自主”的男人为原型,主流范式塑就了理性国家的身份特质,并就此割裂了性别要素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关联,划清了国家道德与普遍道德的界限.理性与道德对立导致了世界秩序范畴对道德和性别的排除,最终将国际关系塑造成真正的“无女人世界”.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4,(5):5-10
作为当下最重要的国家话语,"中国梦"是我国国家形象的价值核心,规制着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内涵、路径与目标,而国家形象的有效传播又直接影响着"中国梦"在世界诸民族之梦中的全球地位与可能性空间。因此,需认清现实起点,厘清国际传播的话语环境与主流学术话语资源,在对策与行动上注意强化其话语核心的内在建构、外在形式的有效表达以及新媒体语境中国家形象的攻防战。  相似文献   

4.
正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的疫情防控是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不同舆情场域下构筑的中国形象大不相同,其中阿拉伯世界主流媒体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值得关注。埃及、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是阿拉伯世界中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这几个国家长期保持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媒体舆论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非诚勿扰2》《老炮儿》《失恋33天》《北京爱情故事》等取景北京的电影在银幕上展现着北京的京味文化、古都文化、政治文化、都市文化,在历史与当下的多个维度上建构着北京形象,传播着北京文化。在银幕之外,这些电影的取景地成为带有文创属性的北京城市空间和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6.
花木兰是我国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一个典型的女性英雄形象,从其问世开始,即被大量的诗文、小说、戏曲、影视作品重新演绎,经过世世代代人们的争相传颂,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从歌谣到影视,随着传播方式的逐步改变,花木兰形象也在发生着嬗变,但木兰形象都始终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而在经过好莱坞的精加工之后,动画大片《花木兰》虽身披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衣,但骨髓里却时时刻刻流淌着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其在戏说经典之余,挖掘了木兰替父从军的自身价值,同时塑造了一个反传统的,浑身上下充满着悲伤、凄怆色彩的木兰,从不同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花木兰形象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香港电影导演以麦兆辉、林超贤、徐克、彭顺、彭发等为代表,开始了一次新的关于中国主流大片的拍摄高潮,如《非凡任务》《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3D》《逃出生天》《我的战争》等。他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下,将港式人文理念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融入到内地电影创作之中,充分表达了对个体的关注,使得新主流大片展现了更多的艺术鲜活性。  相似文献   

8.
熊曌荫 《美与时代》2013,(11):88-88
近些年,随着我国的国力日益强盛,承载和守护传统文化、民族艺术已经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方式。再加上各种美术交流、创作、展览的增多,体现本民族自身的美术理论体系和话语形态,增加我国当代美术理论的文化参与,加强把“为中国美术立言”纳入文化强国战略思维认识,成为当代艺术家、理论家在进行美术发展思考和国家形象塑造的一种视角、维度,甚至是一种担当。  相似文献   

9.
《思维与智慧》2009,(7):I0001-I0002
中国近些年提出的“动漫”产业的概念,是对西方国家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漫画、动画、游戏,电影动画等等产业的整体的概括性描述,在英文中最接近的相对应单词是“animationindustry”。因此,“动漫产业”准确的定义是“动画和漫画产业”,涉及的领域有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0.
薛洁 《学海》2023,(5):33-41
国家荣誉体系是国家建设的象征领域,中国国家荣誉体系是包含了荣誉制度法律体系、颁授仪式、纪念日设立、公墓建设等一系列内容的整体设计。现代中国国家最高荣誉体系由“五章一簿”组成,国家勋章从称号冠名、勋章设计、表彰决定、颁授主体、制度立法、颁授仪式的时间空间要素等诸多方面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民意志对国家象征资源的支配,反映了国家的政治价值观,指明了未来的道路选择。人民群众是生产实践的主体,具有改造世界的根本性力量,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思想的重要内涵。国家荣誉体系坚持人民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和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尊崇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彰显人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史上的功绩,强调劳动人民在国家建设中的贡献,以此塑造中国的国家认同。国家荣誉体系的人民性决定了国家最高荣誉具有的至上权威。  相似文献   

11.
在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对外推介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误读,特别是当有翻译这一过程介入时尤其如此。本文从《孙子兵法·九地篇》一段文字的理解和翻译入手,探讨了文本解读的开放性与限定性问题,进而阐明在典籍外译与国家形象塑造二者关系问题上我们应持有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12.
晚清以降,康有为等士大夫群体期望能合满、汉、回、蒙、藏诸民族构建一“华族”,以现代国家的身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所谓“华族”“五族共和”乃至“中华民族”,本质是具有现代意味的“民族”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族群”。康有为等志士仁人虽未直接运用“共同体”理论,但在思考中能洞见疆域、文化、经济对社会改革的重要性,并依此对中国当时状况及未来给予深刻省察。康有为等努力倡建的“民族—国家”不啻为与新兴世界体系相对接的“现代共同体”。迨至今日,尽管民族国家是唯一得到国际承认的政治组织结构,但它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的概念。在新兴世界体系中,民族国家不仅要维护本国国界以内“国族共同体”的利益,更应在共同价值理念的框架下,努力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新文明的构建路径与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电影中,知识分子终于可以和"工农兵"一样,成为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中的主角,在主流话语中建构知识男性的形象与气质。海归身份的设置升华了知识分子回归祖国的选择,他们以知识报国的方式诠释了男性与国家的命题。科学知识分子被纳入国家建设第一线的"工人阶级"队伍,被塑造成科学偶像和道德楷模,成为契合于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要求的理想男性。  相似文献   

14.
角色是动画片的银幕形象的主体,在动画片中塑造一个或几个个性鲜明独特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结合毕业作品《半瓶水》中的角色性格塑造可以知道,环境、动作、对白都是影响动画片中角色性格塑造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陈璟 《美与时代》2014,(6):87-89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2012年9月,《白鹿原》被导演王全安搬上了银幕。电影以“麦子”、“祠堂”和“秦腔”三个核心意象,观照了关中平原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部凝重浑厚的民族秘史。  相似文献   

16.
张权 《美与时代》2014,(3):99-100
邬丽珠是中国第一代著名的女武打电影明星,被冠以“东方女范朋克”的称号。本文以理查德·戴尔的明星研究作为方法,研究了基于白话现代主义基础之上的邬丽珠的银幕上下的形象,并试图结合酷儿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形象学的科学指向与定位形象学是研究形象的。这似乎是一个用不着问的问题。然而,由于人们对形象的理解各不相同,所以关于形象学的对象也就模糊起来了。从认识史的实际看,人们对形象的界定主要有三种:一是把形象看做人和物的外表。这样的形象实际上是一种直观的对象。现今的美容业即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女士们把单眼皮割成双眼皮,她的形象就漂亮一些了。在许多美容店的门面上都写着“形象设计”。这里所谓的形象也就是指人的外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商品的包装也看做是对形象的塑造。据说,以前中国有好多商品是“一流的产品,三流的包装”…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处于内忧外困之中,但上海作为租界区,却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现代都市。特别伴随现代印刷技术的引入,出版物作为全新传播载体获得空前发展。在整体出版格局中,《良友》画报占据着独特位置,在塑造都市现代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电影同样具有大众媒介属性,在当时的都市氛围中又往往同样具有现代和摩登含义。因此从媒介交互视野下,分析《良友》对电影的报道特征,便具有探究民国上海都市现代性的意义。电影借《良友》达到宣传目的,而《良友》也借电影增强了自身摩登形象。因此,呈现和互动便成为理解《良友》画报与电影关系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9.
巩义石窟寺的飞天造像主要以单体造型呈现,在体型比例与动势展现上格外协调,并在形象塑造上吸纳了中国古代绘画“以线造型”的核心表现方式,体现了南北朝时期中外艺术交流以及佛教中国化渐进过程的典型特征,是佛教中国化的艺术见证。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节,《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一节,《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节中多次提到“国家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两个概念。那么,这两个概念如何区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