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情感体验是审美主体用美的标准来评价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审美观而引起的态度体验.音乐审美情感体验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审美主体层面的情感体验、审美客体层面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超越与升华阶段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心理制约下,钢琴演奏者的审美情感体验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审美情感缺失性体验、审美情感的丰富性体验、审美情感的崇高体验、审美情感的孤独体验、审美情感的神秘体验以及审美情感的皈依体验.  相似文献   

2.
论审美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本体性否定”的哲学观念出发 ,对审美者与审美“者”、审美体验与艺术体验、审美体验与庄禅体验的区别 ,做了深入阐释 ,并对认识论意义上的“审美”观念进行了批判 ,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美学界将审美体验与艺术体验和庄禅体验相混淆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儒家、道家都对音乐与人的情感内在联系性进行了关注,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音乐的审美体验的客观性,人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体现出对“道”的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虽然极力主张礼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在对乐的论述中,也肯定了人对音乐的感性体验。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人对箫的审美文化感受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关联于乐器本身形制、音色、演奏姿态等的体验;二是基于相对稳定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当然两方面并非各自独立作用,历史文化赋予箫的审美内容并非为一种虚空的和概念化的存在,更多时候它会与文人真实的审美活动联系在一起,相互作用。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些丰富性会被不断综合与概括,逐渐构成了中国文人对箫审美理解的重要原点,成为他们文字中对箫最自然、最本能描述的直接来源。最终箫所表示的内容已经与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融合在一起。所以,箫亦被逐渐接受为最符合中国文人气质与审美要求的乐器之一。  相似文献   

5.
张晶 《美与时代》2020,(12):111-112
随着城市文化发展的深入,城市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注重精神层面、审美层面、思想层面的塑造,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丰富开展。在此进程中,群众在浓厚的城市音乐文化氛围中,审美趣味和审美品位得到了相应的提升,突显了城市音乐文化的审美价值。因而,文章从加强城市群众对音乐情感和意境的审美品鉴、加强城市群众对音乐节奏和意韵的审美探究、加强城市群众对音乐创新和创造的审美实践等三个方面展开探究,以期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城市文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艺术介入性体验是由有力的艺术形式引起的对艺术品进行专一而持续的全身心的关注。这种体验对观者领悟艺术的真谛、探索艺术的本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野楠  朱瑞波 《美与时代》2014,(3):101-101
审美是观众需要的一部分,展示活动中对信息的准确传达则是其本质的目的。做为审美主体的观众获得审美快感只是初始阶段,通过美感愉悦使观众对做为审美客体的展示设计产生兴趣,调动诸如好奇心、求知欲等其它心理需求,希望深入了解客体所包含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音乐的本质属性就是其时间属性.此属性与音乐素材本身所能够产生出的时间展现方式,同审美主体的感知也就是审美者的心理接受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客观性,意味着音乐基本组织形式构成中的音阶、调式和旋律都具有时间属性,在曲式中音乐审美心理时间存在着客观性,在音乐体裁上以及在音乐的变革中也存在着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客观性.音乐审美的最终目的是主体在审美状态上体验到音乐所具有的艺术性,从而带给人们艺术美的享受.因此,音乐审美者在审美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和刻板地传达出音乐的符号,更主要的是要体验到这些音乐符号中所包含的信息的意义,并使之融合到音乐审美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9.
刘羽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98-199
在我国漫长的舞蹈历史中,巫傩舞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民俗、艺术和宗教集合形式下的文化形态,对我国经济、文化思想以及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湘西巫傩舞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着手,通过视觉的角度进行切入,在湘西巫傩舞视觉与形态审美方面进行着重的分析和阐释,尤其是表演者的服饰特点、体态动律以及巫傩面具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展示本源的巫傩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0.
曾颖  夏天生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9):1596-1606
近年来, 随着音乐的神经科学与神经美学的发展, 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即音乐的神经美学。这一研究领域关注音乐审美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 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审美活动中的感知、认知和情感解释。音乐审美加工引起了相应的审美反应, 其中有三种音乐审美反应得到研究者更多的关注, 即音乐审美情绪、判断与偏好。研究者围绕这三种反应, 对音乐审美反应的知觉、认知、情绪加工和影响因素以及其神经机制展开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音乐和美学的行为与神经机制提供了经验性证据。  相似文献   

11.
产品设计领域的消费者审美体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消费者从产品设计上获得的审美体验会影响他们对产品的感知和购买.审美体验的作用机制涉及神经科学研究、信息处理模型和情感反应过程三部分.具体图形与结构元素、一般化的设计要素、个体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对设计的审美体验,而审美体验会进一步通过溢出效应、感染效应和对比效应等方式影响产品性能感知、产品评价和购买意向.未来研究应解决已有研究结果间的矛盾并继续探索美学在消费者行为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的选择和行动领域中,除了通过理性来掌握普遍原则外,我们同时亦需把握和探索艺术经验,以获得敏锐的感知能力识别个别情境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而音乐具有建立在时间连续性上的经验性特质,这种经验性不依赖语言学或符号学模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反思现有伦理模式,并且有助于我们学习从回应音乐中的"偶然性",延伸到回应现实世界的他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好的音乐经验里,音乐得以自证其审美性与伦理性的共存。因为当我们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聆听期待与偏好,或是仅是为了追求纯粹审美趣味,而是真正地投入在音乐里,尤其是具有肯定生命品质的音乐,我们将透过出于对音乐同感回应(共鸣)的能力,扩展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并且增加自我理解和自我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紫砂自北宋发祥以来,逐渐成为文人清客喜好之物。”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是给紫砂极高的评价。紫砂是从历史的陶罐演变而来,是艺人借助于材料和工艺手段将内心的观念情感化为二度和三度空间形式的艺术,从提拿到把玩,  相似文献   

14.
愉悦情绪体验是音乐活动中最普遍的心理现象。通过系统回顾相关的神经科学研究, 认为音乐愉悦体验与大脑奖赏系统的活动有关, 并涉及伏隔核与听觉皮层等其他脑区的交互。在这个过程中, 多巴胺的传递与音乐愉悦体验存在因果联系。基于预期视角, 奖赏预测误差理论和音乐信息理论模型可以解释音乐愉悦体验的产生机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伏隔核及各皮层在音乐愉悦体验中的功能, 并整合不同的预期理论。  相似文献   

15.
通感在艺术审美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它能沟通人的各种感官,突破思维定势,实现艺术的互通有无。艺术通感不但能融会贯通各种艺术审美,还能沟通艺术家和鉴赏者审美经验和共同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视、听、嗅、触、味觉的相通与挪借,实现身心的无界交流,体味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进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以"自然"为师的审美心胸,决定了道教能够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在选择修炼环境、编订道教神仙地理集的过程中,在修建和布局道教宫观建筑的实践中,这一思想因素均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由此出发,讨论了道教在自然环境审美和建筑环境审美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特点、根源及其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钢琴演奏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教育特性,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旋律、调式、风格等都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钢琴演奏与音乐审美心理学所研究的各个要素如审美心理感知、审美心理想象、审美心理理解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审美心理的研究为钢琴演奏教学提供了必要和有针对性的理论基础,并为钢琴演奏教学提供了开放的研究视野及多视角的思维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8.
陶艺丹 《美与时代》2013,(12):134-134
战争作为人类发展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长期扮演着恐怖、血腥、死亡的角色,这是残酷又现实的。然而有着无国界语言之称的音乐,在历代战争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又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魅力,让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走向战场、勇敢冲锋、面对死亡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19.
冯威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66-166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外形到内在,从个人到整个社会都在强调美。那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审美?怎样传播正确的审美观?怎样将审美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等等这些问题,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又有很深刻的探究意义。如今有许多现代人对很多事物,包括音乐都没有正确的审美标准,甚至有些美丑不分。在他们认为:只要强调某一事物的社会功能就好,无需区分它们是美或是丑。这就导致了越老越多庸俗、浅薄的东西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现象提醒我们:要重视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0.
谢洁 《美与时代》2013,(8):133-134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整个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格,使审美体验浸透于艺术设计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